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并非水墨的十种可能之张羽、魏青吉: 以自身经验出发的不同实践

2017-11-12 09:32

展览海报

  本月初,“麓山美术馆当代水墨10:并非水墨的十种可能”将中国当代水墨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仇德树、谷文达、李津、张羽、王天德、刘庆和、冯斌、蔡广斌、武艺、魏青吉十人的作品汇集于此,以“并非水墨的十种可能”为主题,意在探讨当代水墨在当下的可能性。

  参展的十位艺术家在作品风格上都有着各自的面貌,他们以自身的实践来回应这个时代并开辟出一条不同于过去的水墨之路。雅昌艺术网在现场向艺术家张羽、魏青吉进行采访,通过个案形式,梳理各自的脉络的同时也在探讨水墨的方向:

  张羽:重要的不是水墨,我们需要谈的是艺术

艺术家张羽

  艺术家张羽现场创作其行为、装置作品《上墨》,背后为其作品《上茶》

  雅昌艺术网:张老师先介绍一下您这次的参展作品《上茶》和《上墨》两组。

  张羽:这次参展作品是根据主办方的一些要求所选择的,他们希望我的参展作品和其艺术家比较大的距离。一般情况的水墨展览大多都是水墨画或者是平面化作品,当然,我也希望这个展览的面貌更加丰富,能有一些不同的方式。

  我选择的《上茶》、《上墨》这两组作品确实能代表我近期的一些思考。但是这两组作品的呈现需要一些时间,比如《上茶》起码要用15天到20天的时间才能把它呈现出生长的痕迹,可是这次展览我在现场只有两三天的时间,所以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我还是选择了这组作品,但我同时展出上茶的影像作品,这对《上茶》是一个有效的补充。另外,为了能够在现场有互动,我又选择了《上墨》装置作品,可以让观众从行为看到装置的发展过程。为了能够让观众获得比较好的收获,这两组作品我都增加了影像。通过平面、装置、影像观众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即使我没有在现场做上茶行为,但通过视频基本上可以理解。所以这一次我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上墨》这件装置作品上。

展览现场现场播放的视频

  雅昌艺术网:之前在别处展过这种现场吗?

  张羽:这个作品的方式以前展过几次,但是在每个展览中我都会做出一些改变。比如说这次的《上墨》,我就制作了两个比较大的压克力箱子,使用四尺整张的宣纸。而之前我都是将四尺整张裁一半,所以作品视觉的体量上和之前的呈现有着明显的不同。前段时间我在武汉水墨双年展也做了这组作品,那次实施跟这次更有不同。这次我是继续通过主体“我”让自己的行为主体一直参与作品中。这个行为是把少量的墨放到水壶中,将更多的水也放到水壶里,水和墨混合之后,我再将其倒进有宣纸的压克力箱子中。而我在武汉展出的却用的是一个公式,水+墨=?,也就是水+墨等于什么。通过一种逻辑关系使墨和水分别进入。让水和墨先分别进入两个空间容器内后,再汇入一个共同的空间去溶解,之后再流入一个共同的空间继续溶化,水和墨交融之后再通过一个管道流入两边的放有宣纸的压克力箱子。这次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办法按照这个方式在现场实施,这次的差异主要是视觉体量的不同。

墙面作品:张羽 《上茶2017.4.16 - 7.12》 東方美人茶9道1-1 宣纸、水、东方美人茶 136×68cm 2017

  雅昌艺术网:作品完全完成大概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张羽:这个作品的全部完成要一年时间。这个作品,其实可以有几个方法,比如说我可以不停地注入水墨,持续一下午可以将全部宣纸浸泡在水墨中,但这个方法不是我要讨论的问题,那仅仅是为了将宣纸浸泡,更像日本的“物派”。然而,我希望通过《上墨》表达“我”作为主体的参与,所以,以间断的相隔时间往压克力箱子注入水墨,用水壶将水和墨注入到箱子中,这是一个层面上的 “上”。每一次水墨注入箱子底部有4至5厘米的高度,最底部的宣纸因为水墨浸泡的时间较长,吸收的水分量最大,它还会逐渐向上面的宣纸浸染,这个浸水墨的过程是生长的过程,这是“上”的第二个意思。所以“上”强调的不仅是观念,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上的生长关系,通过水墨自然将宣纸逐渐浸染的过程。当然这和宣纸的材料属性有很大的关系,别的纸是不可能达到的。只有宣纸具有这种通透性,才能使温度、湿度、空气和水墨对宣纸作用并发生关系,水转化成气逐渐将纸气染成有变化的黑色,是整个作品实施的过程。这几种物质的关系是一种互动、互促,并自足的关系,也就是水、墨、纸以及空气之间的自足性,他们自己发生变化完成它们之间的关系。

  艺术家张羽现场创作其行为、装置作品《上墨》

  雅昌艺术网:从《指印》开始到现场的这些系列,包括您的雕塑作品,“时间性”是一直贯穿在其中的。

  张羽:是的,我这些年的作品都比较强调时间性,特别是《指印》。但最重要的还不是时间,而是指印肉身的介入,也就说你的肉身怎么存在于作品中。无论用手蘸色、蘸墨或是蘸水,实际上都是肉身和宣纸的触碰关系。所以作为主体的我和作品表达是完全一体的。艺术史中的艺术作品基本上都不具备这种表达,大部分作品只是体现艺术家的观念,也就是他者的存在,主体艺术家并不存在于作品中,或者说艺术家无法真实地存在于他的作品中。比如杜尚的作品《泉》只是赋予现成品一种观念,但他作为艺术家的主体并不存在于作品中。其实,画家用笔去画一幅画,艺术家的主体也是无法存在于绘画中的,因为画家是为了表现一个景物、景观或者人物、动物,他们是借助笔去描绘或者再现,中国的传统绘画叫“应物象形”。是笔和纸、画布的关系,而不是肉身和纸的关系。

  所以,我的作品一方面强调时间和过程,但最关键的是把人的肉身主体存在于作品中。直到丹托的提出艺术终结,艺术家们也没有意识到真实存在的特殊性,所以也没有艺术家能够完成这样一个真实自我存在的艺术表达。时间性、肉身、身体在我的作品中一直是一个真实的在场。

  时间性在某种程度上讲,并不是说长度,它是一个空间性的存在关系,也是生命的一种生长关系,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从我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水墨一方面是向下注入的,但我们又看到宣纸上的墨色是通过气向上发展和生长的,这种生长就含有时间性。像摁压“指印”从一个指印摁到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能够从视觉上和肉身的体验都可以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才是时间性。

“麓山美术馆当代水墨10:并非水墨的十种可能”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这次展览主题叫“并非水墨的十种可能”,其实很早您就把传统的笔墨中的笔这块给有意地放弃掉。

  张羽:毛笔对我确实是一种制约,我认为传统的绘画或者文人画已经构成了一个很强的绘画规范性,甚至已经成为经典。我们的画家会不自觉地进入到这种规则中,在这种规则的压迫中画家很难创造自己。所以,我觉得毛笔是一个障碍。另外,我觉得毛笔书写的笔墨表达到了“八大山人”以及之后的黄宾虹就结束了。后面关于书写笔墨的画家们都没有办法超越他们。如果不能超越他们的笔墨,从艺术史的发展来讲是没有意义的。但作为画家想这样去画画也没有问题,但是在艺术史的逻辑关系中是没有意义。

  另外,当我们强调水墨画或者中国画的笔墨的价值时,我们却实现笔墨的独立价值,而日本的艺术家井上有一对笔墨的实践向前推进一大步。井上有一通过对书法的解构,将书写的笔墨抽离出来,只是笔墨本身的表达走向了国际化的视野。他把抽象和表现带入他的表达中。也就是说井上有一的笔墨具有了国际化视野的交流。从笔墨这个角度讲,我们今天的艺术家们有没有能力超越井上有一呢?如果没有,从这个线索看我们如果没有办法超越前辈的话,就等于书写的笔墨,或者说笔墨的水墨画就到了无法前行的地步。

  所以,我后来的《指印》作品不只是对水墨画的超越,而是对水墨画的终结。用弃笔的方法或认知提示水墨画的笔墨方式已经没有了发展的空间,我们应该另寻他路。这是我创作“指印”作品的初衷,所以放弃笔是在寻找艺术史艺术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我在思考用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进入当下艺术的层面。我认为绘画的方式,特别是中国传统水墨画是没有办法进入当代艺术这个层面,因为绘画早在西方六七十年代都已经做完了,所以才有了更先锋的艺术形式。比如装置、影像及新媒体等。严格地讲绘画的生命力到了波洛克时期的行动绘画,实际上已经结束了。当时他采取的行动绘画方式已经不是单一的绘画了,以前我们所理解的绘画的表达方式,要么是抽象的,或者是表现的。但波洛克行动绘画的概念已经走到尽头。

  因此,无论从我们自身的发展,还是整个世界艺术的发展,绘画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所以一直以来都有绘画死亡的说法,虽然现在绘画依然存在,但已经失去活力,处于边缘的边缘。无论是《指印》,还是到我后来的《上墨》《上茶》《上水》都在超越这样一个层面。比如《上茶》《上水》,我都是通过行为、装置完成表达。是行为不是行动,虽然有平面的结果,但从根本上也不是绘画。而是通过行为方式,通过日常经验把日常生活中喝茶的方式转换为表达当中。也就是说我们以往参照艺术史的时候,是在艺术史当中寻找艺术的可能性。而我现在的作品是尽力离开艺术本身,不再借助艺术史中的经验,而是思考艺术终结之后,我们能如何?我认为不能再单一的艺术史经验中寻找自己,必须从艺术史之外重新创造自己的经验,要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经验。我通过日常转换为“非日常”,再从“非日常”转换成为艺术的新表达,当然这需要一种新的思考逻辑。

张羽 《上墨20150301-28》 行为、装置、亚克力箱宣纸、墨汁、水 80x80x50cm 2015

  雅昌艺术网:其实像《上墨》《上茶》这类的作品在形式上已经不能再被界定在水墨的范畴了,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张羽:我自己从没有在意我是否是一个水墨艺术家,我只觉得自己是一个艺术家。艺术家思考的问题是艺术的问题,不是水墨的问题,也不是画的问题。我们总是不停的谈水墨,还是太狭隘了,比如这次展览的题目为什么叫“并非水墨的十种可能”一开始不是这个题目,而是叫“改头换面”。后来展览的招集人其实就是策展人,冯斌征求我的意见,当时我直接提议叫“不是水墨的十种可能”。冯斌说这个题目好,但怕其他艺人家有意见,之后我修改为“并非水墨的十种可能”。

  我觉的这个题目应该比较有意思,这使观众去思考艺术家即然使用水墨材料,为什么又是非水墨呢?我想展览的作品会带给观众何种的感受,只能每个人自己去体会。因为每个艺术家对水墨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像我对水墨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人会认为我比较激进,但这是我自身的经验导致的。我不希望我是一个所谓的水墨艺术家,我觉得艺术家就是艺术家,并没有过多的地域和媒介概念的限制。现在全球的文化有了很多的交叉,文化的差异虽然存在,但也在逐渐的淡化。如今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地球村,每个地域中或多或少都带有某种世界性。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如果是以水墨画的方式进入当代的可能性很小,这是整个世界发展所导致的结果。现在科学、科技、智能、后人类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再过二十年,可能坚持用这些媒介创作的艺术家更是越来越少了。

  我认为在国际化层面,水墨这两个字是不能强调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强调水墨这个概念就与世界脱离了关系。事实上,水墨只是中国画家自己的事情,又何况水墨在中国也不被当代艺术接受。

  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视野看问题,我们需要谈的只有艺术,不是水墨画如何。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西方人一天到晚在讨论油画的问题,谈论油画的精神、油画的文化,只有我们自己的水墨圈子整天的说水墨精神、水墨文化,最后把自己也绕进去了,难以发展,一直处于僵化的局面,这是无法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国际上不可能讨论水墨问题,我们共同的问题是未来的艺术还能如何?

  魏青吉:用水墨找到一种让今天和历史发生关系的方式

艺术家魏青吉

“麓山美术馆当代水墨10:并非水墨的十种可能”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魏老师您是如何理解“并非水墨的十种可能”这个展览主题的?

  魏青吉:展览其实更多还是对近些年当代水墨实践的总结性展示,并对未来会有一种期望。展览的这样一种诉求,说明水墨这种传统的绘画媒材依然还有活力,展览呈现的多元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改变大家过去对水墨这样一种传统绘画材质的原有认识,进而去以导大家去探讨水墨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表达的可能性。

  雅昌艺术网:每一位参展艺术家的面貌都是很成体系的,在参展作品的选择上艺术家是怎样考虑的?

  魏青吉:还是希望体现每个人近些年水墨创作的水平,艺术家个人可能会根据整体的参展艺术家的情况评估并选择自己的参展作品。我们参展艺术家之间彼此可能比较了解,因为他们都是在这个领域坚持了很多年,相对来说都是在语言探索上都是比较成熟的艺术家,展览也集中体现了近些年来水墨探索的一些方式。

魏青吉 《物-像0605》 宣纸、水墨综合材料 180x95cm 2006

  雅昌艺术网:麻烦谈下展出的这几张作品的面貌吧。

  魏青吉:展览只有这几张作品了,当然不能体现我创作的整体线索。因为从90年代开始我自己也经历了几个转变,当然每个阶段还是有内在的逻辑线索。过程中的一些调整,可以说是对自己的一种超越、开拓,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修正,当然这种修正呈现的是在不同时间点对问题的认知的不同。比如说90年代,当时的创作可能更多地拓展水墨这种材料在表达上的可能性,尽量去开拓新的水墨语言。2000年以后,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觉得水墨放在个人经验中来讨论应该更有可能性。我对今天和过去的关系很感兴趣,过去是一个文本,对应的是今天这样的现实场景。我希望找到一种方式,让今天和历史之间发生关系。在艺术语言上,我从繁到简又从简到繁做了一些相应的调整,这个过程中的变化呈现的是我不同时间段的思考。

  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有一些东西是没有办法回避,当然我们怎么来认识这个事情可能每个艺术家有不一样的阐释方式。

魏青吉 《朝霞》 宣纸、水墨综合材料 180x97cm 2007

  雅昌艺术网:您的作品中常常将周遭的当下的,与传统相结合。

  魏青吉:我从没否定传统,而且乐于讨论传统和今天的关系。毕竟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很多本质性的因子依然存在,但是很多东西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我们对价值的判断等等。我的作品不是去陈述一个很明确的观点,而是希望呈现出一种过去和今天的关系,一种过程中的思考。

  此外我利用一些语言符号,希望把特别日常的东西异化,尽量转换成一种陌生化的情境,我想透过表象去探讨一下表象背后的一些东西。

  雅昌艺术网:画面中您所选取的符号是从个人经验当中选取的吗?

  魏青吉:这种符号选择是随机和巧合的,不过整体还是在一种自我的思考认识范围之内,也有一些比较符合绘画的追求。我不是说所有的符号都特别适合我的这种表达方式,有特意选择,也有偶然契合的,我很乐于对大家熟悉的视觉经验作一些不一样的阐释。

魏青吉 《奋斗》 宣纸、水墨综合材料 192x250cm 2007

  雅昌艺术网:那您从构思到创作的这个过程里,花费的时间长吗?

  魏青吉:主要是思考的过程比较长。尽管我的作品画面看起来比较简约,但是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作品在表达上变得更有趣,保持画面的那种单纯而又不简单,总有一些很细微的事情在过程中需要作出调整。我不是那种每天都画画的艺术家,我需要有问题才能创作,不过我倒是很享受这种缓慢的创作过程,特别是对自己以往经验哪怕是一点点的超越。

  我这些年一直关注整体的绘画现状,特别是国外的。宣纸是我创作的主要的材料,我也尝试过绢、生宣、报纸等材料。

魏青吉 《新高度》 宣纸、水墨综合材料 192x250cm 2007

  雅昌艺术网:我们讨论水墨的可能性,其实还是要以艺术家个体来看。

  魏青吉:绘画在今天整个国际当代艺术格局中已经不是一种主流的形式,甚至说有一些边缘化。我个人还是喜欢绘画,我喜欢在一些小的点上做一些被大家忽略的事情。艺术的发展应该多元,比如说新媒体艺术的出现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科技发展必然。但有一些东西,特别是我们曾经擅长的东西,它们在疾速发展的当下可能会被忽略。我有兴趣做一些这样的工作,把一些过去没有继续延展的事情或是忽略掉的事情重新拾起来,转换一个观察角度或讨论的方法。

魏青吉作品局部,签名部分

  雅昌艺术网:您的签名还挺有意思的,在画面中有的时候占很大的一个位置。

  魏青吉:我确实是在做这样一种探索和尝试,尽管我的作品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画,但我是学传统国画出身,传统画面签字本来就是作品的一部分,讲求诗、书、画、印的组合,所以我就把签名作为我构图的一部分,签字摒弃原来毛笔签字的方式,呈现的是线形的符号,这可能会给观者一种貌似传统而非传统的认识,又比如说我画面中的“手指印”,它有印章的功能,实际上又不是印章的传统概念,我乐于在画面中探讨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性语言。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李璞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 王三慶

      例如:你有在毛筆的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水份与墨色吗?你有筆尖不觸纸来画过吗?你将不同种類的筆合在一起画过吗?筆墨心之蹟,你的心给【美式当代艺术】给吃了啊!
      01年前 0
    • 王三慶

      幸虧这些作品不叫【国画】!偏執於【水墨】来做【文章】当然也【不像画】!李津,刘庆和的东西那件不噁心?。張羽:毛筆对你是制约;那是因为你无能!筆因,水,墨,彩,和运筆而生功能,如今毛筆的这几项功能自古只用了一项,而它具有太多项,且互相生发的【或然率】;更是好多个【新大陆】
      01年前 0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