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宋冬:我在哪儿,哪儿就是博物馆

2017-12-09 10:35

“无界的墙”宋冬个展

“无界的墙”宋冬个展

6

扉艺廊

已结束 3.8万+

艺术家宋冬在其作品前

导言:2017年12月2日下午,“无界的墙——宋冬个展”于广州扉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宋冬《无界的墙》《无界博物馆》《长街为》《出口》《空书》《奖杯》及《生活技》七件新作,这些作品与扉美术馆所在地竹丝岗社区相互呼应,延续宋冬“生活艺术本无界”的理念。

扉美术馆(Fei Arts)原为扉艺廊(Fei Gallery),驻地在广州越秀区竹丝岗社区已有十个年头,一直以来都有“Artecture艺术融合建筑” “艺术进入社区”的理念,而宋冬向来擅长从日用品中挖掘新面貌,双方一拍即合,由此诞生了“无界博物馆”项目。

宋冬表示,“过去的博物馆,都是把一些物品放置在一个与外界隔断的空间里面,贴上标签,供大家观看。而我觉得,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博物馆,它不再是一个被阻隔的空间,它应该是与人们的生活之间是无界的,所以我提出这个概念,叫做‘无界博物馆’。”在此次展览中,“无界博物馆”既是宋冬的一件作品,也是包含整个展览的一个“观念计划事件”。

无界博物馆 2016- 观念计划事件,图片提供:扉美术馆

墙是隔阂 也可以是沟通的桥梁

作品《无界的墙》是这一观念实施后的形态之一。在扉美术馆所在的大厦旁边有一个菜市场,后面有一幢民国时期的建筑,据说何香凝曾在里面居住过,不远处还有幼儿园、广东省话剧院、军区杂技团等机构。

“这地方藏龙卧虎,我想能不能通过一件作品把这些都纳入进去。我想通过建一个围墙,把周边的生活、社区的特征吸引到围墙这里。同时通过围墙消除围墙的界限,围墙就是隔阂,我想建一座沟通的围墙。”

这个“做一面墙”的想法形成于2016年,之后,这位成长、生活、工作于北京的艺术家多次南下广州,走入社区,与居委会沟通,和当地居民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阐述自己的想法,并获得了许多居民的支持。

无界的墙 2016-2017 装置事件 窗户、玻璃镜面、灯 405×10500cm,图片提供:扉美术馆

成型的作品由多个大小不一的木窗组成外墙,上、下及里墙都是没有涂层的镜子,共同组合为一个空间。空间内部,从上而下悬置着各式灯具,底层放置的是宋冬从处收集来的物品。

这些木窗由宋冬在北京完成制作后运到广州,木窗原本的颜色得以保留,框内玻璃边缘由颜色各异的木条压边,木窗错落拼合,既古典又很有形式感,延续着宋冬曾提出的“抽象现实主义”概念。“我是北京人,通过艺术把两边人的生活沟连在一起也是非常好的,它并不是一个特别地域性的作品,并不是在这儿做的就都是这儿的东西,而是哪儿的东西都有,它本身是一种文化的融合。” 宋冬说道。

从街边一头开始,沿着“墙”走,观众首先看到里面的各式厨房用具,与吃相关的油盐酱醋、锅碗瓢盆应有尽有,这些东西多数是由周围居民捐赠的,一“墙”之隔的另一边就是菜市场。继续走,看到的则是各类日常所用之物,老古董、新玩意儿,无所不包。走至 “墙”的另一头则是各类玩具、文化用品,呼应的是不远处的幼儿园。宋冬这件长达105米的作品像磁铁一样“把周围社区都吸了过来”。

无界的墙 2016-2017 装置事件 窗户、玻璃镜面、灯 405×10500cm,图片提供:扉美术馆

不过宋冬并不是在进行旧物改造,也并非缘于怀旧,“这恰恰是面对未来,不是说用旧物就是怀旧,我们过去遭受了很多苦难,谁也不愿意让那个时代再回来。但是以史为鉴,在这里头有若干个‘镜头‘,我们看它们的时候也看到自己在里边。”

镜子是这件作品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加上木窗自带的一块块较小的镜子,这件作品四面都由镜子构成,相互映照、反射的镜子使作品内部的空间具有一种奇幻的效果,无论哪一面都看不到尽头,真实与虚拟在此模糊了界线。

宋冬对镜子十分偏爱,此前的《砸碎镜子》《烧镜子》《镜厅》《镜城》等作品都以“镜子”为表达媒介,“我觉得镜子是一个哲学的物件,是引发我们思考的东西,我们怎么认识自己?是通过镜子,否则我们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子。当然,镜子不一定就是这样的,照相机、屏幕,以及最早时一滩平静的水都是镜子,所以‘万物皆为镜’。”

无界的墙 2016-2017 装置事件 窗户、玻璃镜面、灯 405×10500cm,图片提供:扉美术馆

长街为,图片提供:bEn+李伟斌

物非物 消解物品自身的功能与意义

作品《长街为》由数张旧式木床头尾相连摆成一条“长龙”,床两边散落着几个样式不同的小板凳。在宋冬看来,床原本就有许多功能,在他小时候,很多家庭一家人吃饭、睡觉、学习、聊天都在床上进行,无需人为规定床仅仅只能用来睡觉。“当我们不再对某一个特定的词联想到固定的含义,那么就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床的功能与定义的模糊化正是宋冬此件作品的一个意图,不仅物品的功能,生活与艺术原本也“无界”。

不仅床,在宋冬看来任何物品都有着多种可能性。宋冬把扉美术馆所在大厦较少使用的车库出口改造为美术馆的入口,它成为美术馆在未来可被使用的空间,这即是本次展览中的作品《出口》。“人生特别有意思,我们一直在寻找着各种不同的出口,拓宽我们的视野、认识都是在寻找解决困境的出口,实际上那个出口就是入口,艺术的入口,艺术是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一些元素,或者是能量、启发的。”

宋冬 出口 2017 装置事件 250×210×60cm,图片提供:扉美术馆

奖杯 装置 316×726×119cm,图片提供:扉美术馆

宋冬在商店买来很多奖杯,一排排放着,就成了作品《奖杯》,“这些是没有任何荣誉的奖杯,就是商品,就是直接买来的荣誉,而不是获得的荣誉。它们没有被赋予荣誉,只有所谓荣誉的表面,没有真正的荣誉。”

一个女子顶着一些书在电梯里做着各种高难度动作,她是竹丝岗社区一位杂技演员,头上顶的是一些徒有外壳的“书”,这是宋冬的作品《生活技》,这些书也组成了另一件作品《空书》。影像作品《生活技》通过杂技演员的“走街串巷”把社区各个地方串连起来。

为什么要请杂技演员做这些表演?宋冬说道,“杂技演员跟物之间有一种身体上的特殊接触,他们从小训练把这些东西在手里头把来把去。他们在进行手技的时候说这个东西太轻,而不是说这个东西长什么样,他们对物质有另外一种看法。我想通过一个影片把周边的环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用他们的身体连在一起。里头有一点荒诞的东西,但实际上一点都不荒诞,对我们的生活有一个思考的可能性。”

空书 2017 装置行为 纸 30×113cm,图片提供:扉美术馆

宋冬表示,这七件作品各自独立,但彼此之间都有联系。“它们的界限是模糊的,都是来自生活,都是在谈什么可以不是艺术,任何东西都是,生活艺术界限是模糊的,是无界的。”

本次展览只是宋冬“无界博物馆”计划的一个开端,未来,宋冬还将通过艺术用各种方式介入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作品《长街为》以后可能供街道居委会开会使用,《无界的墙》中的物品撤走之后可以成为一个交流平台、创意市场,由墙围起的空间可以形成一条真正的街道。街角的垃圾车停放处,拾荒者堆积杂物的居所,拆迁遗留的一小块地面,话剧院的治安岗亭等等都会成为宋冬实施“无界博物馆”计划的一部分。

无界的墙 2016-2017 装置事件 窗户、玻璃镜面、灯 405×10500cm,图片提供:扉美术馆

雅昌艺术网:这几年很多机构都在提“无墙美术馆”“无边界博物馆”,跟您的“无界博物馆”是不是一个意思?

宋冬:我觉得不是一个意思。当然它们有很多特别相近的东西,“无界博物馆”对我来讲是一件作品,以作品的形式来呈现一个概念,我在哪儿,哪儿就是博物馆。

雅昌艺术网:“无界博物馆”的概念如何形成的,什么促使您产生这样的想法?

宋冬:在90年代我就做过一个关于“野生”主题的活动,有很多艺术家参加。那个时候没有空间,像90年代初“大尾象”在广州做了很多展览,其中一个就叫“没有空间”,但是艺术家有创造的欲望,也有对熟悉以往规律后想重新创造一些新的可能性的这种基因,所以不管创作条件是什么,也要去实现它。

没有空间,大家就在自己的家里边,在大街上,在很多不同的所谓替代空间来做作品。所以90年代特别有意思的原因是它是自发的、带有非常强的民间色彩,所谓民间色彩是说不是由官方来举办的这类活动此起彼伏,大家都是力所能及使用信手拈来的材料或者是行为或者是观念,来提出对艺术、对生活、对文化、对整个世界的一种反映,怎么去面对一个世界,如何以一种新的角度去跟这个世界接触,去思考这个世界。

生活技 影像投影装置 录像、投影、镜面板 6′13″,图片提供:扉美术馆

那个时候我觉得特别可贵,所以当时做 “野生”这个活动,除了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广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活动是分散在不同的地点发生的,我当时提出让观众与这些作品接触的关系是不期而遇,而不是像在博物馆、美术馆或者是什么地方都是邀请人来看。我们在非展览空间用非展览的形式呈现什么样的作品都可以,没有发请柬。那里的艺术家做的东西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讨论就是一个作品,在某个地点邀请这些讨论的人来,周围的听众都是从那儿路过的人或者是不期而遇的。这个“不期而遇“很像后来我说的“无界博物馆“,这是一个概念,以后会有很多作品发生在社区中。

当我们有这样的意识的时候,我们在走过一条街,我们去做任何一个事的时候,可以多几个维度去思考曾经熟悉的那些东西,往往会发现那些都是熟悉的陌生。我特别喜欢这个“熟悉的陌生“,以后也没准儿就是我另外展览的题目。

生活技,图片提供:扉美术馆

雅昌艺术网:放在社区里的“艺术品”和普通物品之间是否就没有区别了?大家既可以把它们都当艺术品,也可以不把它当艺术品。

宋冬:是不是艺术品不在于你把它当不当成艺术品,关键在于你是否认为那就是艺术。我92年-93年期间,我做了一个观念性的作品,叫“艺术在您身边”。大学刚毕业那个时候还是画画的,一般我们上学的时候都会画速写,照着一个东西画,都是铅笔或者是钢笔。我看见一堆白菜在胡同里头就画下来,画完以后是一个小豆腐块,看上去像是作品,画完以后做成了一张请柬,用一张A4纸复印了,挨门挨户塞到胡同里邻居家门缝里,让他们看到这张纸,这张纸上写的什么呢?“艺术在您身边,如果您出了大门向左手看,那儿有一堆白菜,那是艺术。” 另外一个胡同里出去以后说,“您出了门向右看,有一个电线杆子,有一辆自行车那是艺术”。

艺术作品不只是在传统的博物馆、画廊、美术馆这样的空间中出现,不是一个新鲜事,是特别多的艺术家很多年前就开始进行这种实验。所以艺术无处不在,它在自然中,在街道上什么都可以,没有空间的限制。

生活技,图片提供:扉美术馆

雅昌艺术网:这样的话,对于现成品,判定它是不是艺术品的决定权不在于艺术家,而取决于观看的人?

宋冬:我觉得艺术的决定权不是在艺术家和看的人或者是批评家的手里,是任何人都有认识这个是不是艺术的权力,权力是平等的,不是说谁拥有了这种权力。

但是为什么说艺术家做了一个东西就是艺术,老百姓往那儿摆就不是艺术?因为艺术家不是凭空就去做了,他有前后的延续,所以他做的这件事是在他的一个思维路径下,是在一个线索中,不是一个空灵的点,是有上下文关系的。老百姓也有他的上下文关系,但是他可能不在一个艺术的所谓传统艺术的这样的一个范畴里边去谈这个事。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杜尚,杜尚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伟大在于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了我们以往对审美固有的那种认识。杜尚提出了以后让我们思考了非常得多,你跟这个生活之间,跟现成品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每天使用的杯子你认为它是艺术吗?它一定是艺术,当然原来我们认为它是艺术的原因是因为上头有花纹,有设计,摆在商店里头你会选花色、用途、品味这些,这些是设计的因素。像安迪·沃霍尔,把你平时你在那个领域认识的那个东西进行了一种颠覆,当你去看一个汤罐、一块肥皂的时候,一个装肥皂的盒子不再是包装,意味着商业和原来我们所谓的另外一个领域的这种东西可以纳入到精神思考的艺术领域,我们重新再去思考它,它跟我们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生活技 ,图片提供:扉美术馆

雅昌艺术网:艺术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那么不同的空间是否影响艺术品的涵义?

宋冬:我们去界定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它的环境是这件作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像杜尚一个小便池,小便池应该在卫生间,他换了一个环境,放在了展台上。之后还有艺术家在小便池里撒泡尿,小便池本来就是撒尿的。但是杜尚让他不能够当成这个使用了,变成精神思考的一种用途,当艺术家往里头撒尿,实际上还原了本来的用途,同时又让你重新思考杜尚所提出的这样的一个所谓的方向,在这个方向里边,另外的艺术家是如何去思考的,还是改变了他的一个环境,完后他把环境也变成了一种因素,你撒这泡尿还是要把小便池搁到卫生间里去是另外一个样子,也有意思,不是说有多大的意思。

定义任何一个所谓的作品,跟环境是分不开的。像我原来给中学生上课,他们就理解不了关于环境的关系,为什么一个东西放在另外一个地方就不一样了。我举了一个例子,我说我们到海边去游泳,看到有穿比基尼的,有穿短裤的,你觉得很正常。但在课堂上穿比基尼大家一定哄堂大笑。当环境、语境、上下文,所有东西都在改变的时候,同一个装束所指射的对象和内容、你的想象力都会发生改变。

在展场中,顶着书的这个人是一个杂技演员,又是这个社区的居民,录像里的杂技演员都是这个社区的人他们都在这个社区、这个周边来做的跟生活的接触,在手技演员里,那个大棒骨变成了他使用的一个物,他做这个的时候你会去思考不再去吃这个棒骨的东西,你不会说这个炖完了好不好吃,跟你去肉摊上买一个大棒骨是不太一样的。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