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晋国“邦墓”: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

2018-01-23 10:11

M3027出土铜器(图片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提供)

  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日前召开的“两周封国暨晋文化考古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根据4年来的发掘成果,确认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在春秋时期应是晋国的一处“邦墓”,在战国时属魏,其中高级的墓葬墓主可能是世袭贵族。

  陶寺北墓地位于山西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处的陶寺村北,墓地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00米,占地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目前,已探出墓葬1283座、车马坑8座,墓葬按年代序列,从早到晚由西北向东南排列,是两周之际延续到战国时期的一处大型高等级贵族墓地,延续时间约500年。陶寺北墓地丰富的地下文物是填充构筑晋国史的宝贵资料,对进一步研究两周时期的墓葬制度、礼乐制度、分封制度及晋文化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因被盗严重,2014年6月起,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临汾市、襄汾县文物部门,开始对陶寺北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该项目领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王京燕副研究员说,4年多时间的发掘成果丰硕,共清理墓葬150余座。其中,带青铜器的墓葬有11座,出土大型青铜器80余件、玉器百余件。

  在2017年的第4次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墓地的2区、3区发掘清理墓葬109座、祭祀坑30个。其中,2区发现大中型墓葬8座,车马坑3座,遗憾的是8座大中型墓均被盗掘过。在3区发掘清理大、中、小型墓葬26座,出土有铜鼎、铜敦、铜盘、铜匜等近30件,此外还有陶鬲、陶豆、骨簪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编号为M3014的墓葬中发现了保存较完整的“荒帷”的遗迹,可看到明显的红色布纹,其上有黑、黄褐色的彩绘图案,并发现有大面积席纹痕迹。

  “荒帷”就是通常说的棺罩,其材质多为纺织品,是两周时期常见的丧葬仪具。因难以保存,在北方地区两周时期的墓葬中极为罕见。2004年,山西绛县横水倗国墓地中,就出土了当时年代最早、保存面积最大的荒帷遗迹。此次在陶寺北墓地中发现保存比较完整的荒帷遗迹,让考古工作者们兴奋不已。王京燕说,这是目前在北方地区两周时期第3次发现“荒帷”,也是春秋晚期唯一的“荒帷”实物资料,为两周时期丧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佐证。她分析说,这座墓葬的“荒帷”是因为墓葬内的棺椁之间缝隙比较小,淤土灌满之后,荒帷正好附着在淤土之上才得以保存下来。但因为淤土有断裂的情况,原址继续发掘不利于“荒帷”的保护,考古工作者就进行了套箱处理,准备搬到室内的实验室里进行修复、保护。

  此外,在陶寺北墓地春秋早期4座大中型墓葬中发现有祭祀遗存,其中的两座墓葬除有祭祀坑外,墓口北部填埋有玉石器,这种墓祭方式独具特色,也引起考古界的广泛关注。

来源:雅昌艺术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