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策展人、原创设计推广者让创意深入人心

2018-03-04 09:13

策展人南希

南希策划的展览

赵铭策划的碗店展览

  “文创50条”提出从8个产业领域打造“文创上海”,其中,发挥创意设计贯穿于经济社会多行业多领域的特点,强化创意设计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提高创意设计产业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成为重中之重。而建设国际会展之都则是实现这一重中之重的途径。毫无疑问,上海策展人群体在这个领域正在施展强大的影响力。——编者

  上海已经成为国际设计之都,各种规模的设计和艺术展览的数量不断增加。而无论大小,每一场展览的背后都离不开策展人。他们对设计行业的人和事及某一领域相当熟稔,能行云流水地调动各种资源,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和价值。当这座城市中的人们为这些充满新意、看点,让设计师和艺术家的本意表达变得更加明晰易懂的展览时,背后是策展人耗费多时的默默付出。

  术业有专攻。每一个策展人都有其专业侧重点。

  新上海人把英国百年大展“搬”到上海

  掐指算来,南希·博恒(Nancy Baughen)在上海工作已经有十年时间。虽然丈夫和孩子都还在英国生活,但她已经是一个地道的新上海人。而身为知名展览公司十媒中国总经理,由她策划的“设计上海”、“Ideal Home Show”上海版,则将上海的文创展览水平带到了一个新高度,成为国内同行的模仿对象。

  而在策划具有国际气质大展,吸引优质的参展商,南希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你很难空口无凭地说服别人来参加展览,甚至配合你策划的主题来布展,尽管很多主意听上去有新意。”当时在策划第一届“设计上海”时,南希他们就定下了免费观展的策略。不只是观众参观免费,诸多优惠也让众多欧洲的手工品牌前来参展。这些品牌带来的展品都历数了工匠们积累多年的精髓。渴望中国市场的工匠和品牌与好奇心浓重的参观者就这样碰擦出了奇妙的火花,到了展览的第三天恰逢周末,慕名而来的观众把上海展览中心挤得水泄不通,南希他们不得不做出限流的决定。

  从此,“设计上海”一炮而红,成为上海文创界标杆性的展览之一。而之后的第二年、第三年,乃至第四年,南希他们由调整了策略,让本土品牌和设计师参展逐渐多了起来,对展览观众的专业身份也开始进行严格的审核。虽然在海外展品引进上,“设计上海”显得后继乏力,而且也有参展商抱怨说商业味道越来越浓,但不可否认的是,对设计师和原创品牌而言,“设计上海”仍在散发吸引力。

  “你不能让一个展览容纳一切,哪怕是设计,”南希的另一个策展绝招是为专业观众和大众观众策划不同的设计文创展览。比如,去年11月在上海文创界成为话题的“Ideal Home Show”就是一个例子。有别于“设计上海”,这是针对普通观众的设计展览。“这个展览在英国已经有百年历史,我小时候就很爱去这个展,不只是看,还有吃和玩,可以说我是看着Ideal Home Show长大的。”凭借着对百年大展的熟稔,以及对中国观展者的需求和喜好,把英国百年设计展搬到上海,南希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对上海的了解,在其中加了众多和设计有关的餐饮、亲子游乐项目,还请来了王平仲、青山周平这些在普通职工中颇具人气的设计师。她甚至还请设计师以大手笔在展馆内搭建了大型的住宅模型,在醒目的位置标榜展览“梦想之家”的主题。

  出于对策展人的信任,不少一直在“设计上海”进行作品展示的设计师和品牌也随南希将“战场”转移到了第一次在魔都露面的英伦百年大展上。在“设计上海”曾经包下整个大花园做展馆的卫浴品牌乐家、针对年轻人的造作家居品牌亦都来捧场。展览大获成功,让南希信心倍增。

  “在上海策展,我的工作效率比英国快了很多,这是中国的速度,也是上海的速度,很多事情不会拖泥带水,整个策展团队的执行力也很强,”南希坦言,她常年在上海工作,但家人却还在英国,所以是中国、英国两头跑。不过,只要完成工作,她就会订机票飞回英国,和家人团聚。而来上海工作的这几年,她发现自己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奇迹般的增多。她说:“文创50条出台,不只是对本地文创人才有所激励,对我这样的新上海人,作用也是一样的。趁着这样的利好,明年,我会把更多的国际展览带到上海。”

  掌舵人“赵大叔”钟情小展览

  碗店可能是沪上最具“生活气息”的展览场所。赵铭的碗店在永康路,这条新天地附近闹中取静的小马路上。碗店其实是由底层一间有单独门牌号的住宅改造而成的展览场所,两边都还住着居民,一双刚洗好的帆布鞋被被晾在碗店旁的防盗窗上。从马路对面看这番景象,别有一番风味。

  别看碗店虽小,但沪上乃至全国的手工艺圈子都知道它和它的主人赵铭。因为这些手艺人在被赵铭发掘之前,通常只会埋头做活,鲜有人知。而能写一手好文章的赵铭,通常会在为他们布展之前,写一写他们的人生故事,或者做手艺的趣事,发在碗店的微信公众号里。尽管碗店的展览开放时间只有周四到周日,赵铭却依然用他的好文章、好故事赢得了一票忠实的粉丝。

  探访碗店是在去年年末一个周末的下午两点,恰好是赵铭一手策划的“七寸六分——忘筌 仲坚 木筷展”开幕的时间点。而此时虽然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但不大的碗店中,除了手艺人忘筌和赵铭之外,已经挤满了参观者。陈列架上是忘筌他们亲手制作的各种各样的木筷,而中间展台陈列的则是他们制作的茶盘,以及做材质研究的老木。不断有参观者拿起桌上的木料“望闻问切”,接着又和赵铭预约要在展览之后买下其中的若干件作品。

  “我和赵大叔只谈了三分钟,我就觉得这地方适合我办一个展览,”忘筌告诉记者,他是非典型性“90后”,很多时间都是躲在浙江的山里制作筷子、茶盘,彼时,他受邀参加了上海创意之都展览,到上海来展览自己的作品。赵铭就是圈子里的朋友向他推荐的。当然,之所以能开这样的展览,挖掘这个非典型“90后”,赵铭不止用了三分钟,他从上海驱车赶往忘筌的浙江老家,在那里观察他的工作室,和他喝酒吃饭、聊天,这才真正叩开了这位年轻匠人的心门。

  而实际上,忘筌做的不只是筷子,还有其他木艺作品。他收集各种老木头,做茶盘、做各种日常生活用品。但赵铭还是坚持以筷子作为展览的切入点。“别看筷子很寻常,忘筌他们一天就只能做十双。而且,当别人看到寻常的筷子其实有这么多制法和花样,不同的款式和体量会带来不同的进食用餐体验,必定会萌生兴趣。”从做细微之处切入,结果,果然不出赵铭所料,展览虽小,颇有个性的展览方式还是让不少钟爱手工艺的人记住了忘筌和他的木艺作品。

  “手艺人通常缺少一个发现他的评论家,”赵铭坦言,开设碗店,为这些手艺人写下注脚,他就是想当这样的一个在手工艺行当行走自如的发掘人、评论家。他策划的展览从来是英雄不问出处,艺术家名单中既有像忘筌这样设计学院科班毕业的年轻人,也有因为对捏泥巴痴迷到发烧程度的发哥彭佑成。12年前,发哥还是一位下岗工人,完全靠着自己摸索才有了后来的成就。这些个性卓然却不常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手艺人,全靠赵铭平时的挖掘和沟通。

  “我策划的这些展览,没有太多技法展示,只是在尽力展现这些手艺人真诚质朴不投机取巧又用尽心思的样子。”说这话的时候,赵铭又开始为下一轮的展览,“花间一壶酒——花器酒器展”布展了。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文,黄永妹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