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游离的抉择 ——对“大学美术”公共课的看法

2018-04-24 14:29

  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目的,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判断、审美趣味的提高; 而专业的美术教育主要培养美术创作人才与教师、及其美术研究者。这两者不同的趋向决定了他们培养与教育方式不同,以及如何与社会需求相对接。所谓“大学美术”课程,游离在这两者之上,再加设这一课程意义模糊,是一种无语的抉择。

  普通高校非美术专业是否再开设“大学美术”公共课?是目前普通高校课程改革的一项抉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利弊。

  我国的教育源远流长,但是无论历史多么久远,中国式教育特色仍然未彻底改变。夏、商、西周三代,那时已产生官学教育制度。官学的创办顺应了国家权力机构所需要的政府管理人员,当时官学的目的主要用于选拔贤能。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表明官办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古代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社会成员的教育。西周王朝中的大司徒职事就是对社会民众施行“十二教”(即“六德”、“六艺”),求学者都必须学习这些内容。可见中国古代教育的这两条主线,既培养高层次人才,也面对社会成员进行基本素养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从历史镜像中珍惜传统教育本体的基因。

  教育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极为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教育制度规定下设置的学科课程,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败。既然是文化的形态,就必然显示教育文化的不同特征,因为世界上任何国家之间的文明、文化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与教育目标的设定。春秋时郑国的史伯提出“和而不同”的思维模式,认为只有承认和尊重相互的不同,人们才可以形成“和”,并促进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勿庸置疑,中国与西方的文明、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文化教育的差异自然有别。

  很多年以来,我们在借鉴西方教育制度与教学形式上,比深刻挖掘自身传统下的力气更多。因此,大学教育规划与专业课程设置许多方面都凸显西方教育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同程度地削弱了中国教育的特色,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对外的张力。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的命运》中指出:“中国和西方文化不同,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反之,如日本文化、美国文化等,即多从他受。……单单经济政治还不够,还有产生经济政治的一种东西,这就是学术教育”。我们认真反思一下当前的高等教育, 不难看到学术教育往往被所谓的教育效益挤到边缘。

  由此切入大学在非美术专业中是否再设“大学美术”的公共课问题,笔者认为这是专业课程设置“线与面”的问题,如何抉择则须充分分析两者利弊。大学中开设艺术课程并规定学分,这已经施行了多年,尽管各个院校执行上有偏差,但整体上反映了国家对大学生美育的重视,已充分显示成效。从扩大审美教育的社会基础、提高社会成员素质角度上看,大学中的艺术教育坚持普遍性对社会文明的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笔者认为“大学美术”的提法不够准确。涵盖太大,似乎把大学中的美术专业概而言之,因为字面上这个说法也包括了大学中的美术专业。而已开设的艺术课程各专业都按国家规定成为公共课、并列入必修的公共课; 如果再设“大学美术”,仍然是“面上”的工程;而专业的美术教育教学是“线性”的培养,两者的教育目的、形式、方法与手段都有明显的区别。概而言之: 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目的,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判断、审美趣味的提高;而专业的美术教育主要培养美术创作人才与教师、及其美术研究者。这两者不同的趋向决定了他们培养与教育方式不同,以及如何与社会需求相对接。所谓“大学美术”课程,游离在这两者之上,再加设这一课程意义模糊,是一种无语的抉择。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