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无幕可落” 7位年轻艺术家带你了解当下西方艺术的切面

2017-08-19 08:39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第二空间8月5日开幕的群展“无幕可落”现场

  导言: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群展“无幕可落”带来了7位在美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了当下西方年轻艺术家创作的切面。

“无幕可落”群展现场

  在展览策展人刘婷看来,美国的70、80后一代艺术家,他们所在的文化环境、创作环境,跟他们的父辈是相似的:无论是他们的物价、还是经济环境,都没有很大的变化。楼下社区的便利店、加油站,那么多年了还是那个。不像中国,我们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转变非常大。作为艺术家来说,这儿的土壤比西方丰富很多。那么当下的西方年轻艺术家都呈现出什么样的创作状态?

陈子豪 ,《电子殿堂 3》,2017,布面油画,186cm x 148cm

  陈子豪:平面生活与立体的网络空间

  陈子豪是一位90后的艺术家,他此次的创作和他最早的一个系列相呼应。该系列源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录像的引入,这些新鲜的图像对当时中国社会造成了很大影响: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开始穿垫肩的衬衫、牛仔裤,有了快餐文化,开始听流行音乐。录像所承载的图像影响了之后十几年文化的发展。从平面的图像辐射至我们立体生活的方方面面。

  回到当下,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成为一种网络行为。我们所有的信息,照片、银行转账记录,与人们的交流,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汇集到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我们的生活开始变得平面、二维,而网络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立体空间。因此在他的最新系列作品中,表达的是关于矩阵、能量、信息交流。艺术家将这一切用图像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从立体回到了平面。

凯利·多纳休,《涉过无知深渊》,2014,陶瓷雕塑,釉下彩,直径3米

  凯丽·多纳休:东、西,古典、现代的结合

  艺术家出生于阿拉斯加,曾在印度尼西亚生活两年。她作品中有许多东、西方结合的元素。

  她的雕塑作品是先做成素陶,然后上釉下彩、再压一层白色釉,之后再涂上黑色釉。在陶瓷上做立体绘画。她的绘画方式是从一个细节开始,慢慢形成一个整体。里面包含了许多图腾的概念,是古典的艺术形态,但同时会加入许多现代的元素。像带着耳机的女孩儿,或是穿着球鞋的人,穿平角内裤的印度教蟒蛇、一个兔子踩着一个鼻涕虫在冲浪等。这些小心思常常使人忍俊不禁。

  展览的另外一件作品名为《越过无知深渊》,在我们生活中,会用很多的词,但可能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它。我们以为知道,其实是无知的。因此,艺术家自己手塑了五千个陶瓷,每个陶瓷都代表了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但其实是无知的词汇。比如时间,单独说“下午两点”,不加其他的内容与它搭配,“下午两点”就不存在任何意义。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的思考,我们假定的这些东西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

乔治·伊恩·麦克马洪 ,《逗留》,2017,塑料布,金属,木材,压钳,990cm x 396cm x 411cm

  乔治·伊恩·麦克马洪:殉道者的精神

  在他这儿,雕塑的永恒是不存在的。因为他每完成一件作品,就会将它打碎。而且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不可以销售,通过一些基金会、奖项、美术馆、非盈利艺术机构来支持他的创作。此次在唐人画廊举办展览是一个比较例外的情况,因为他的作品更像是美术馆的行为。

  他的工作室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里面有两个像枕头的东西。看起来很像柔软,但摸起来是硬的。作品是不能被挪出去的,因此它不可能永恒存在,或让更多的人看到。他就像一个劳工,花很多时间完成一件作品,就是为了打碎它。但他说:“打碎之后,我就忘记我做的过程多么困难,于是开始期待在下一个合理的地方再做出一件新的作品。”这样做了十年的时间。

  比起作品被一个人或机构收藏,艺术家更加希望他的作品被许多的人看到。这是他对我们当下看展的反思。我们去看一座美术馆,一张名画,或是一件装置,一个影像,拍几张照片,就证明我们看到了。但其实你并没有真正地欣赏过它,没有在你脑海里形成有关这一图像的记忆。只不过是一些在你手机里面信息数据的储存而已。

  所以他每做完一件作品,都选择将作品打碎。此次在唐人的作品,是经过精密计算完成的一个庞大的石膏体。为了达到作品的特殊的硬度与质感,石膏材料是从美国运过来的。艺术家亲自参与制作,整个过程花费了半个月的时间。最开始是将一整块塑料布吹起来,之后艺术家进到里面将石膏喷在上面,他每天工作时间达到了十几个小时,对体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长时间在封闭的空间里工作,也对他的身体会造成了很大的损伤。

  艺术家说他最感兴趣的是通过他的技术让人们去好奇,所以他的作品看起来都非常接近真实。他希望当观众看到他作品时,哪怕是将眼睛停留在上面两秒,或者本来你以为作品是软的,但发觉它是硬的而觉得被耍了。只要在你生命中占用了时间,这件作品就成功了。艺术究竟是应该让人去思考,还是回到一个概念?是乔治·伊恩作品希望探讨的。

  唐人展出的作品最后的命运是被打碎,又会形成碎片,这里面有一个巧合,很可能这些碎片也是五千片,与凯丽的《越过无知深渊》相呼应。

艾丽西亚·艾格特,《晴时可见永远》,2016-2017, 视频长度18‘48’‘,尺寸可变

  艾丽西亚·艾格特:我们都在一座孤独的岛上

  2016年,艾丽西亚·艾格特去到美国北部的缅因州,她将一个写着“Forever”的广告牌放在一个私人岛上,从海对岸的村子里做了一个视频记录,因为那个地方雾特别大,只有天气晴的时候才可能看清楚岛上的字,因此作品取名为《晴时可见永远》。

  艺术家常常通过文字来表达双关的意思。展览中的另外一件作品:《You are on an island》,是一件霓虹灯装置。在这句话中,“on”每间隔两秒会熄灭,此时这句话就变成:You are an island(你是一座孤岛)。她将这件作品装在卡车上去了很多地方。作品共有三个版本,第一版被一对美国夫妇收藏,他们有一座自己的私人岛,作品被放在这座岛上。

史蒂芬妮·麦克马洪 ,《喷流》,2015,木板油画,150 x 120 cm

  史蒂芬妮·麦克马洪:推理出来的抽象

  艺术家住在纽约上东区风景很好的地方,他的作品是对抽象理论推理的结果。比如方与圆、红与绿、点与线,如何在画面中组合搭配、相互重合,来勾勒出艺术家窗外的风景。

  几年前,二维码刚刚出现的时候,他通过扫这些看起来非常抽象的方格,一条对应的信息出现,史蒂芬妮觉得这实在太神奇了。就像一幅抽象绘画有非常精准的指向,于是他开始在画面中找这些内容,进行色彩与图像的理论研究。可以说艺术家的每一笔都不是随意的,里面有非常理性的思考与控制。

  在他的作品中,还有许多直角的相互重合,这就好像电脑里一个窗口压着另外一个窗口。前一个窗口可能还播放着视频,下一个窗口就是我们聊天的界面。在他看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重叠与背后的跳动。

M.本杰明·赫恩登,《曲线7&8号》, 2017,亚麻布上银尖笔,石墨,明胶,大理石灰,152.48 x 152.4 cm

  M.本杰明·赫恩登:在黑暗中打磨光

  通过艺术家自己研制出来的石墨、大理石粉等综合材料,在画布上一层层地打磨出一个黑色的深渊,从侧面能看到一些幽暗的光透出来,这是艺术家用银针在画面上一针一针画出来的线。艺术家画了多少根线,就取名为《XX号》。

迈克尔·查莱赫斯基,《国家网锁,路障》,2017, 路障,木材 ,226 x 170 cm

  迈克尔·查莱赫斯基:作品隐含的美国社会信息

  迈克尔的作品隐含了许多美国社会的信息。他将路障捡回来,拆开,重新拼贴,在画面中将一个立体的现成品融合到一个平面空间中。这些路障往往是群众游行活动,警察执勤时留下的,在美国很常见,就像我们这儿随处可见大大的“拆”字一样,路障的颜色可以立刻引起美国人民的共鸣。

  结语:“无幕可落”将7位看似风格不同的艺术家组合在一起,整个展览充满艺术家们以风格不一的绘画、雕塑与装置营造的诗意与惊奇,他们通过细节中的短暂、精致和脆弱,完成对秩序的探索。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