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比利安娜·思瑞克、蔡影茜
爱丽丝·萨米恩托(Alice Sarmiento),吴佩松(Daniel PS Goh),大卫·莫里斯(David Morris),海纳尔卡·朔莫哥伊(Hajnalka Somogyi),何锐安,何子彦,谭鸿钧(John Tain),刘菂,罗杰·尼尔森(Roger Nelson),沈森,于渺,钟玉玲,佐伊·巴特(Zoe Butt)
广东时代美术馆
2019年12月15日 13:30
广州市白云大道黄边北路时代玫瑰园三期(广州地铁2号线黄边站D出口)
13:30-13:35 欢迎及介绍,比利安娜·思瑞克、蔡影茜
13:40-14:00 “人民”场景学:关于展览的注释
主讲:何锐安
项目出发点参取于人类学家 Rosalind C. Morris在最新被技术吞并的公共领域中所观察到的一种异常状况:“在注视下讲话”取代了“发声”成为政治代理的首要表达方式。以东亚、东南亚为特定背景,“被看见”的自我表现性成为对再现逻辑的一种求助,这种逻辑在自由主义的持续危机下变得越来越站不住脚。作为展览的生产者,我们如何抵御这种纯粹展览主义的倾向,并重新关注一切展览生产行为的基础,即为再现而付出的耐心而艰苦的劳动?
14:05-14:25 独立策展在东南亚作为(扩展)的艺术史?
主讲:罗杰·尼尔森
东南亚已经出现了一小批发挥(扩展)艺术历史功能的具有影响力的独立当代策展实践,本文通过对三个案例研究的比较讨论,探索了东南亚独立策展(扩展的)艺术史的新兴实践,包括:金边的Roung Kon项目,研究柬埔寨电影史;琅勃拉邦的佛教摄影档案馆,研究老挝的摄影历史;胡志明市的“友谊精神”,研究越南艺术家团体的历史。
14:30-14:50 在未来城市的末日行走
主讲:吴佩松
2006年名为“信仰”的首届新加坡双年展将游客变成了行走的参与者,带领他们在城市周围体验殖民遗产的宗教和历史建筑中的艺术干预。2019-2020年,行走再次回归新加坡双年展,现在名为“每一步都朝着正确的方向”。吴佩松对王良吟的表演“让我们行走”进行了讨论,他认为该作品以结构性的末日观点,回应了双年展在一个乌托邦式的未来当中,对自我信仰的近乎反乌托邦式的质疑。
14:55-15:15 世界的交错之处:2000年上海双年展的在地性策展实践
主讲:于渺
将2000年上海双年展重新放置到九十年代非西方艺术体系确立自身主体性的跨国语境当中,来自不同策展体系的四位策展人(侯瀚如、清水敏男、张晴、李旭)首次在中国官方平台共同工作。演讲凭借大量的一手资料重返展览现场,这些在地实践分别与九十年代几个重要展览之间既有着渊源关系又有推进。策展人对于在地性的思考不仅是不同种策展观的塑形,也接下来转化为新的双年展的策划动能。
15:20-15:40 一个展览的图表
主讲:何子彦
第七届亚洲艺术双年展“来自山与海的异人”由许家维和何子彦两位艺术家共同举办,这个展览本身并不是围绕一个主题或概念设计的,而是一个由“佐米亚”、“苏禄海”、“云端”、“矿物”和“空无”等术语组成的图表,借助这些术语,我们试图通过不受现代国家权力控制的区域来重新配置亚洲,并通过与非人类元素和非人类时间尺度的纠缠来重新思考其历史。
15:45-16:05 布达佩斯OFF-双年展:脱离网络工作在东欧
主讲:海纳尔卡·朔莫哥伊
布达佩斯OFF-双年展于2015年和2017年举办,是一个以自我组织为基础,由艺术家、策展人、文化和民间组织、学者和学生等共同合作的DIY双年展。OFF-双年展抵制匈牙利的公共艺术基础设施,它不申请国家资助,并避开国营艺术机构指示,目的是加强当地的独立艺术界,并对紧迫而被抑制的议题展开公众讨论。
16:00-16:20 拓荒中的中国展览史书写:以第一届广州三年展为例
主讲:沈森
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世纪之交,是中国当代艺术寻求合法性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双年展和三年展也与国际标准接轨,寻求一种组织大规模展览的模式,一种适合中国的艺术品展示机制,以及处理全球与地方、当代与传统、全球意识与民族历史二元关系的适当愿景和方法。本文将以展览为例,回顾开创时期的展览历史,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和意识以及写作的新可能性。
16:25-16:40 佐伊·巴特回应
17:10-18:10 工作坊:公民践行在广州
主讲:由海纳尔卡·朔莫哥伊主持
在研讨会的框架内,我们将开始设想在广州大家最想要的艺术倡议。通过辨别场景中的弱点和优势,参与者将会讨论确定一系列目标,并尝试找到实现的途径。有什么需求是现存体系并不承认或没有适当满足的?或者艺术应该推进其他社会议程?我们可以依靠什么,谁可以被纳入其中?我们不会在这一小时内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可以开始锻炼我们的公民肌腱。
直播已结束
查看回放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