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王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安冬(浙江大学哲学系特聘副研究员)
蔡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2022年04月28日 19:00
在面对所爱之人逝去这件事上,存在一种张力。一方面,心理研究发现我们很顽强,多半能很快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另一方面,哀痛表示对逝者的珍视,因此这种顽强体现了我们令人惋惜的残酷一面。这个张力迫使我们需要对哀痛的合理性加以说明。我认为,在策略性理论、恰当性理论,和过程理论三种尝试中,过程论的说明是最充分的,但需要做出重要的补充。过程论认为哀痛的合理性应该由恰当性来刻画,并对恰当性给出了历时性的说明。因此,哀痛的逐渐消退是恰当、因而合理的。我将指出,哀痛针对的不是一段可贵关系的结束,而是这段关系的重建。在哀痛中,主体处在一种“叙事”的过程中,同时拥有内部和外部两种视角,从而与逝者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叙事式的理解下,关于哀痛合理性的张力实际上源自讨论对象的不同。一个人可以不再感受到哀痛的感受性部分,但依然处在哀痛的叙事中,继续意义的构建过程。
直播已结束
查看回放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