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观点拍卖收藏画廊摄影当代艺术监测中心图书网华东站艺术中国
艺搜专题视频艺术家网展览书画收藏雅昌指数华南站English
党震《创作方法论》
您尚未购买该课程

开通会员,享更多优惠 > >

返回课程

目录(47集)

  • 试看
    【课程预告】党震《创作方法论》9月20日起登陆雅昌
  • 试看
    党震:《创作方法论》课程概况
  • 试看
    党震:创作的定义
  • 试看
    党震:创作的类别
  • 试看
    党震:个人创作经历分享——高中与大学时期
  • 试看
    党震:个人创作经历分享——山艺与研究生时期
  • 试看
    党震:个人创作经历分享——2010年后
  • 试看
    党震:中国绘画史线索——前言
  • 试看
    党震:中国绘画史线索——古代美术
  • 党震:中国绘画史线索——秦汉绘画、魏晋南北朝
  • 党震:中国绘画史线索——隋唐绘画
  • 党震:中国绘画史线索——五代、两宋绘画特点
  • 党震:中国绘画史线索——题外话“模仿与转化”
  • 党震:中国绘画史线索——宋代绘画的技法与“真”
  • 党震:中国绘画史线索——宋代绘画的造型趣味
  • 党震:中国绘画史线索——元代绘画
  • 党震:中国绘画史线索——明清绘画
  • 党震:中国绘画史线索——近现代的变革
  • 党震:西方绘画史线索——原始美术
  • 党震:西方绘画史线索——埃及、希腊、罗马美术
  • 党震:西方绘画史线索——中世纪与文艺复兴 (上)
  • 党震:西方绘画史线索——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下)达芬奇
  • 党震:西方绘画史线索——造型体系的研究
  • 党震:西方绘画史线索——文艺复兴时期的造型体系
  • 党震:西方绘画史线索——印象派前后
  • 党震:西方绘画史线索——现代、后现代
  • 党震:中国当代油画
  • 党震:形式语言规律——前言
  • 党震:形式语言规律——形式语言的范畴
  • 党震:形式语言规律——点与线对形的作用
  • 党震:形式语言规律——点与线对造型的影响
  • 党震:形式语言规律——中西结合中的点线面
  • 党震:形式语言规律——情境的经营(上)宁静悠远 深沉凝重 神秘诡异
  • 党震:形式语言规律——情境的经营(中)欢快愉悦 激烈壮阔 复杂纠结
  • 党震:形式语言规律——情境的经营(下)诙谐调侃 温婉含蓄
  • 党震:空间与色彩——空间
  • 党震:空间与色彩——色彩
  • 党震:图像时代的素材转化课程综述
  • 党震:人物素材——形象特征的力量
  • 党震:人物素材——人物身份的意味
  • 党震:人物素材——边缘人 疑惑与关怀
  • 党震:人物素材——姿势与情节
  • 党震:人物素材——人与人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
  • 党震:风景素材与静物素材
  • 党震:与电影有关的视觉元素
  • 【雅昌讲堂】党震:以《杀人回忆》为例细读电影中的视觉元素与魔鬼细节
  • 【雅昌讲堂】党震:好电影中相似的视觉元素与细节

讲堂介绍讲堂播放量:0

课程名称:创作方法论

第33节:形式语言规律——情境的经营(中)欢快愉悦 激烈壮阔 复杂纠结

咱们接着上次的创作方法论的形式语言研究来讲市场其实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缺钱,关键是没有看到心仪的作品,另外也跟这么多年以来,中国的当代艺术突飞猛进,跟西方的交流,包括像香港巴塞尔这样的国际型展览在国内出现,包括艺术家走出国外的机会越来越多,看见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以不断求新作为创作理念前进的方向,显然不足以继续刺激我们的眼球产生兴奋点。

所以这个地方我个人引申一下,感受到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新并不是一个永远的前进最重要的动力,这个发动机要小心,你们最好有两个发动机甚至三个发动机,绝对不能把追逐新作为最主要的发动机,那样总会有疲倦的时候,人的年龄、阅历、思想的改变,包括他能承受一些什么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这种变化像中国宗教说无常,像四季的轮回,不可能一成不变,这个变是不变的,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都会随着你的年龄、你的认识的改变,对很多问题会重新认识。

上次讲创作方法论讲到了关于审美的问题,情境的营造,这个我们叫它复杂与纠结。

qrEHjiN2HHmddSPnA3CJMa71olbsc4awovvuW06A.png

基塔依作品

基塔依,南美的画家,他一些东西有拼贴的感觉,画面有一些剪切的感觉,比较硬,实际操作的时候,他也有拼贴的做法,这个画面你会感觉到其实有一些是符合东方宗教里禅机禅意的感觉。也就是道家里边讲阴阳虚实,在佛教里面禅宗叫禅机,禅意是什么呢?无法言说的妙处,当这个东西是一种你没法用语言清晰地去捕捉它描述它,但是它却能放射出一种很大的光芒和力量,让你有所悟有所得,这样的一种情境或者叫状态就接近于禅。

我觉得我所看过的书籍里面似乎还没有明确的能给禅下定义的,非常难。因为在禅宗里面经常听到的是不可说,一说就错。这个东西不是让你落脚在哪里,它要不断地突破执念,你的认识要不停地进行自我否定才行。最后可能连禅本身都要否定,所以说在禅宗的故事中,经常能听到冬天的时候太冷,把佛像劈柴砍了烧了类似这样的事情,包括六祖撕经,把经书都给撕了烧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在净土宗或者是别的宗派里面是绝对不允许的,这是大不敬,这是内心中缺少对佛陀的尊重。

为什么我说像这样的一张绘画里面包含了这么多因素呢?比如说这个白色的人减下来在黑色的背景下衬托的,这种底与图的关系,很简单就是一种黑底白图或者叫实底虚图这样一种方式,就接近于太极图中的阴阳关系,辩证的,这一步其实我们说现在看用语言解释的时候特别简单。

我们说希腊瓶画的时候是不是就有过黑色的地子,可是你再回忆一下整个西方美术史和东方美术史,又有多少我们说主流的艺术是这种实底虚图的反过来用的,非常少。因为我们往往习惯于实实在在的去画内容,经常少用反衬之法,这种用得相对少。那么这种观点在西方尤其多,尤其是到了后期,就是从中世纪开始,大部分艺术创作都是务实的,都是要实实在在的去表现主体物。

一直到了近现代,西方的现代艺术开始,才有更多的这种思维的角度,包括对传统的再认识的时候有一些新的启发。现在看他的反复的图与底的变化在这张图上能看见,而且他是反复使用,不是只用一个地方,好多地方用,像这样的地方,整个头、身体这边形成了很多的循环。比如这边,白底上的红线当实的东西来画。这边是重颜色,但是反过来立刻就有一种反证关系,这个地方也是反证关系,处处都在使用,形成一种呼应。

还有另外的一些很耐看,但是没法解释的地方,比如画面当中,这个构图看起来就似乎没有章法,是不是比较乱,这个恰恰是他的优点,敢于突破一种构图的既定的常规,设置一个看似很紊乱,但是内在又有一些秩序的这么一种构图关系,甚至最后他有勇气尝试着把这种唯一的秩序都要消解。彻底无秩序会怎么样,在中国的艺术家当中也有类似这样的人,比如说武艺老师就是这样,他本来就很多能力,素描能力、写实能力、控制画面这种复杂性的能力等等的,都放掉,一件一件地扔下,提笔就来,画到哪儿算哪儿。

这是什么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要求自己的心境、思维、手完全在追求一个宗教的道,合乎自然,他把这个当成自己的一个创作理念,然后在人生当中去实践,艺术只是他人生去体悟道的一小部分,绘画自然具备了一种智慧的光芒。如果你从这个角度理解武艺的话,你会觉得他非常了不起,我们所有人在他之下都是有执着心的,都是有执念的,我们太想完成一件东西了,还没有达到他的境界。

中国的古代画家中有吗?金农接近这个状态,或者说也是在这个道上行走的人,可能还有徐渭,但是徐渭就有法,徐渭就拙相,因为他拙在雄强,在生猛,在狠,还有情绪直接的表露。到了金农,到了武艺,越来越追求平淡,当然不是说雄强不好,二十四诗品第一品就是雄强,第二品就是冲淡。正与反,阴和阳,整个中国对道的自然认知最主要的两个方面,都告诉你了。

这是这张,我要说的比较复杂,里面的形式元素,比如说补色关系、同类色关系、强对比、中对比、弱对比的关系等等,包括肌理的差异,也非常的丰富,包括图形的软硬、方圆、虚实等等的,整个关系当中,从情绪上讲,你能一下说出这张画的情绪吗?他是一个什么情绪呢?我们看到有一些绘画一眼就能抓到,比如说这个情绪是比较忧伤的,这个情绪比较温暖的,很明确。

这张画中间的人反优雅。还有的人感觉焦虑,迷茫,有一些人感觉到有心机或者纠结复杂的状态,这些东西放在一起的时候很从容,你会很难一下抓到这个状态,他到底想表达什么,这个也是有的时候大家会觉得吉塔伊的东西有点儿盲目,画东西的时候缺少一个方向,但恰恰他的短版成为了他的长处,这个东西要辩证理解。为什么非要表达一个明确的态度呢?在当代策展人的策展机制当中叫问题机制,你是否提出一个有效问题,如果你所关注的问题是无效问题的话,你所付出的努力都有可能就无效了,要有前提。

这个前提的问题在哪里呢?要从哲学史、美术史、文化史、社会史角度来看,综合考量你的价值。

当然这个都还是一个保持入世的积极的心态,你们还在大学里,心里面能相对安静地去学习的时候,希望你们能保持好这样的状态。如果以后离开了学校,在生活中被琐事所累,也没有关系,因为生活、社会都是更大的一个学校,生活也会继续教给你更多的东西。

bMZLDhoCA3B6eeooRvnTHe9daj2SzRbdCkhz4gwv.png

卢西恩·弗洛伊德作品

这张画,他的这种复杂与纠结的状态就不再是形式语言层面的复杂与纠结。刚才那张画我们更多的是从图形、空间这种虚实关系等等,形式语言层面上来阐释它的复杂性,这张就相对对着这种精神状态来表达。

两个模特,一个中老年的,一个中青年的,两个男人,一个有着衣,一个是全裸,放在一起,两个人纠结在一起,动作本身就很纠结、缠绕,你说他是放松还是紧张。放松的状态,但是两个人在一起这样会很舒服吗?不会,一定是很难受的,我觉得挤压在一起的时候。

弗洛伊德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艺术家,他一生尝试着去解决一个问题,他没有那么跳跃性地去尝试更多的东西,我觉得他和莫兰迪是一种人,虽然他们研究的方向不太一样,但是他们创作方式来讲,我觉得是一种人,都围绕一个问题一直到死才解决。以前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包括读研的时候,我的导师田黎明老师就专门讲过弗洛伊德,也很奇怪,你看田老师的绘画非常的冲淡、宁静、淡薄,而且很唯美,他居然那么喜欢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画人体是很出名的,人体上面的结构、肌肉、笔触、厚重、雄强这种方式,田黎明老师画人体写生的时候,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的,柔软、虚灵那种状态,可是为什么田老师会那么喜欢弗洛伊德,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田老师是广识博文,他没有只从自己的爱好角度出发去学习,他是从更开阔的视野,从这个角度上要求自己有更强大的一种基本功的范围,或者说修养的层面要开阔,从这个角度上讲,你知道的越多越好,你的目的所及要尽量多看,要把种类分开,不要只好一口,要多有兴趣,这是他告诉我的一点。

第二就是人内心当中有的时候是互补的,虽然你自己内心最主要的一面可能是宁静淡薄,但是反过来讲,你对一种复杂纠结或者一种深沉雄强的感知越深厚,可能反过来会促进你对宁静、淡薄的理解,一定是这样的。田老师曾经有一篇文章,评价田黎明老师的画叫“温文尔雅的批判”,这句话我觉得说的很有意思,田老师的绘画一看,文人画的这种雅正的意趣,追求的是陶渊明那样的出世情怀,天人合一的境界,一尘不染的心态,这么一种人生追求。可是写他的文章就要温文尔雅的批判,批判显然是带有入世的心态,带有一点斗争、矛盾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田老师想的是现世社会我们当代文化的状态,当代社会生存的状态太快,这个快反映在生活方式上,反映在人生的心态上,太焦虑,人容易浮躁、急躁,慢慢的人就变得开始越来越爆裂,内心中感觉不够宁静,实际上这个文化本身的复杂状态、浮躁状态是田老师要以批判的方式表达的。他是如何批判呢?他没有直接描写整个文化现状的批判,他反过来告诉你我还有一个理想国,还有一个乌托邦,还有一个镜花缘,陶渊明的桃花源放在那儿,他用这种逃避的方式,看起来是一种回避、逃避,个人的理想主义、乌托邦,其实他含有对社会现实混乱状态的批判,就是这么一种状态。

所以田老师在解读弗洛伊德作品的时候,当时跟我们说过,弗洛伊德实际上画的是二战以后整个人类在反思人类行为的时候,反思工业文明,反思这种战争带给人类的创伤之后,对那一代人的一种状态的表达,什么状态呢?内心中怀着深深的伤痕,这种伤痕带有一种集体的社会性的焦虑意识,是这个东西在起作用,才让弗洛伊德画出这样的作品。所以画的一定不是一个个人笑我的那点儿所得,是将个人笑我的那种情感放到一个能够作为普世价值,去体现了一个状态,去表达这个东西,从小我到大我,从私到公,这种时候作品才具备了强大的跨越时空的跨越民众的这么一种力量。所以我希望大家解读某些艺术作品的时候,能够从有高度的层面去看待这些问题,这个问题就不会那么简单

弗洛伊德在这两个人的状态当中,有几个关系是纠结的。第一,像这样的人直线躺着过来,直线中这个腿是对这个人进行一种冲击的,他这个腿伸过来,走进来,他对他的冲击,这个腿又顶起来,往他那儿去,两个力量相互之间有一种冲撞,冲撞纠缠在一起,肢体上是这样的。

那么这个斜方向和这个垂直方向,一横一竖,而且横与竖都不是水平与垂直,水平与垂直会怎么样,要么肃穆庄严,要么比较刻板。他两个都在倾斜当中,一个是弧线倾斜,一个是斜线倾斜,所以这里面融合了平、直、斜与弧,几种力量都有了。

另外语言上就更多了,就是这种旋转性的刻画笔触,比如说这种衣纹的状态,膝盖的扭动,处处都有扭动的关系,都在进行扭动的处理。也是在一种漩涡状态里,两个人像静静地坐在那儿,躺在那儿,但是每一个笔触在刻划的时候,都好象有一种外力去扭曲这个人。表情就更不用说了,这是宁静的表情吗?我倒是觉得他们很痛苦,表情上面,内心当中有一种焦灼的状态,所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语言,表达了这种复杂与纠结的心态。

主持人
  • 党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