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观点拍卖收藏画廊摄影当代艺术监测中心图书网华东站艺术中国
艺搜专题视频艺术家网展览书画收藏雅昌指数华南站English
【雅昌讲堂】9节课读懂“毕加索为什么永远是年轻的”

开通会员,享更多优惠 > >

返回课程

目录(9集)

  • 试看
    易英:从野兽派到立体派的新变化
  • 张敢:立体主义的诞生
  • 张敢:毕加索的风格转变(上)从“少年天才”到“立体主义”
  • 张敢:毕加索的风格转变(下)从“立体主义”到“超现实主义”
  • 余丁:从“后印象派”到“立体派”的西方艺术
  • 邵亦杨:立体主义代表毕加索(上)1911年以前
  • 邵亦杨:立体主义代表毕加索(下)1912年以后
  • 邵亦杨:马蒂斯PK毕加索
  • 谭波:佩吉及大卫·洛克菲勒夫妇珍藏毕加索作品

讲堂介绍讲堂播放量:0

  主讲人介绍:

  易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世界美术》主编。

易英

  导语:

  19世纪后期,印象派绘画以创新的姿态出现,它反对当时已经陈腐的古典学院派的艺术观念和法则,受到现代光学和色彩学的启示,注重在绘画中表现光的效果。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美术呈现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态的局面。格局商学“以美济心”课程,特别邀请到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易英老师,为学员讲解《近百年西方美术的新变化》。

  主题:近百年西方美术的新变化

  第七部分:野兽派和立体派

  野兽派-马蒂斯

  我们看野兽派,野兽派是1905年一些自由艺术家在巴黎做的一个展览,他们自称为表现主义画展,当然后来表现主义这个词成了德国现代艺术的专利,野兽派的名称就给了这样一些艺术家,独立沙龙展览的时候他们有一个展厅,有一件17世纪巴洛克风格的雕塑还放在展厅里,所以当时有一个记者就说了一句,说这个巴洛克的雕塑放在他们的画里边就像在野兽中间,后来就把他们这个展览称为野兽派,所以野兽派特指以马蒂斯为代表的色彩极其强烈的这种风格。

 

马蒂斯《拉亚·沃尔德肖像》(1905)

  马蒂斯这张画是野兽派的代表作,画于1905年,这张画原作很小,在哥本哈根的丹麦国家博物馆,据他回忆当时是和朋友钓鱼回来非常高兴,就为他老婆画了这张画,是随意画的,没有想到成为历史的分界线,所谓历史的分界线就指画面中间的绿线划分了两个时代,就是画面上所有的关系都是颜色的关系,没有形、没有轮廓,都是颜色,不协调的颜色,绿色和红色、黄色和紫色这样一些不协调的关系组合起来形成具有爆炸力的色彩关系。

 

马蒂斯《红色和谐(餐桌)》(1908)

  《红色和谐(餐桌)》画的是室内景,可以看窗外的景色,一个人,一张桌子,桌子上的桌布,桌布后边的墙纸,但不管是远景还是桌布、墙纸、人物,都在一个色彩的关系中间,毫无空间。

  马蒂斯认为艺术就在于视觉语言,像坐安乐椅一样,不去求意义和思想,只要使你感到愉快就行了。这就是有名的安乐椅的理论。他这是为俄罗斯一个老板设计的壁画,俄罗斯人很有意思,俄罗斯人在收藏上和美国人一样,属于后起之秀,认识得比较晚,不像欧洲的艺术循序渐进,他们是暴发户,手里一下有很多钱,古典的画已经收完了,他们就抢收印象派,印象派收完了马上就转向前卫艺术,好像根本不思考一样,所以现在在俄罗斯有大量的印象派作品和现代艺术的作品。

 

马蒂斯《舞蹈》(1910)

  像这个就是,这种老板不见得有教养,不见得懂现代艺术,但是他不管,马蒂斯出名了,就找马蒂斯给他画壁画,色彩非常简单,尤其是他的那种对比色的关系,红色的人物、绿色的草地,蓝色的天,通过躯干、四肢的组合和运动表达节奏和韵律。这是他晚期回到家乡尼斯画的,现在尼斯有一个马蒂斯博物馆,他在那儿做了大量的剪纸拼贴。

  德朗

 

德朗《科利尤尔的渔船》(1905)

  野兽派画家德朗,他们都是对景写生,但有极强的主观性,印象派以客观为主,后印象派是介于主观和客观之间,到了野兽派就是纯粹的主观,对象只是一个提示,,他们画出来的和对象没关系。

  弗拉芒克

 

弗拉芒克《塞纳河上的拖船》(1906)

  德朗和弗兰芒克都是野兽派画家干将,但是和马蒂斯不一样,他们画了几年后就没再坚持这个风格了,野兽派这种风格不好坚持,因为过于主观化就会出现雷同和样式化,我们学校的王玉平画野兽派这种风格味道挺好,有一次他在乡下画画我跑去看,觉得他画的特别好,但是他带学生在那儿好几天就画一张,我说你再画一张我跟在你后面画,他不肯画,说画来画去都是一样,这种非常主观性的画很容易重复,所以像德朗就画了四年野兽派,弗兰芒克稍多一些,后来有一些回归古典了,所以真正野兽派时间也不多。

  杜菲

 

杜菲《开窗的室内》

  杜菲是带有装饰性的风格,但也把他放在野兽派里面。野兽派的画家大部分都是笔触,而他善于用线条,。

  鲁奥

 

鲁奥《镜前的少女》(1905)

  鲁奥在野兽派画家里也是别具一格,他参加了野兽派画展,但他完全不是野兽派的风格,他的画非常沉闷,黑色用得非常多,在他的画面上总是一个暴力的女性形象。

  大概是2005年中法文化年,当时法国官方想把鲁奥的画拿到中国来,,作为中法文化年活动的官方行为,我们送过去的东西就是水墨画,他的东西宗教感特别强。

  立体派-毕加索

  立体派是1907年毕加索画了一张画叫做《亚威农少女》,以这张画为标志代表立体派的形成,不像野兽派来自于一个展览,毕加索是西班牙巴塞罗人,年轻的时候来到了巴黎,在巴黎过的波希米亚生活,波希米亚生活就是巴黎所谓流浪的艺术家,在蒙马特高地,当时有一个公寓叫做洗衣船公寓,一帮穷画家都住在那里,毕加索最早是在那儿。

 

毕加索《亚威农少女》(1907)

  《亚威农少女》完成之前毕加索作为一个表现主义画家已经很成功的了,他喜欢画流浪者,画杂技艺人这些题材,蓝颜色就称为蓝色时期,红色就称为玫瑰时期,他这两个时期的画已经画得很好了,但是他觉得表现主义这种风格不突出,所以后来他就画了突然就换了。亚威农本是法国南部一个旅游点,是一个教皇宫,15世纪到16世纪罗马教廷发生危机的时候出现两个教皇,当时法国支持一个教皇,那个教皇被接到法国在亚威农盖了一个教皇宫,现在是一个旅游景点,但是毕加索的亚威农不是指教皇宫。

  这个是巴塞罗那的一个叫亚威农的红灯区,,因为法国的亚威农本挨着西班牙,毕加索在街上看见那些妓女就去拉放学的路过这条街的中学生,就画了这张画,原画是一个学生在那儿走,一个女孩上去揪他,还有几个妓女坐在路边上,现在这个画里就只有这个人保留了,其他的都不知道从哪儿来的,有的人认为来自于文艺复兴后期的西班牙的样式主义画家埃尔·格列柯所描绘的形象。

  其实毕加索主要借鉴的是黑人雕刻的形象以及几何形的构成,几何形可能是来自于塞尚,因为他特别推崇塞尚,几何形其实主要也来自于非洲木雕,我们前面看到一个野兽派画家叫德朗,德朗从阿尔及利亚带回来四个非常原始的几何形结构的黑人雕刻,放在自己画室,马蒂斯看见觉得很好玩,借回去搁在自己画室,毕加索看见了又跟马蒂斯借。

  最后只有毕加索立刻把黑人雕刻转换到自己的画上,就把他的《亚威农》原来一个社会性的题材改变成一个纯粹的形式主义的东西,黑人雕刻的形象以及从黑人雕刻里转换来的几何形结构,所以立体主义的概念就从这儿来的,此时社会发展到这个程度也有人把他称为机器美学,所以立体主义一下就席卷了欧洲,一直到美国,相当长的时间内立体主义都作为一种工业化的象征。这中间也有一些变化,在超现实主义时期和所谓的古典时期,他力求把一种形式的形象和立体主义结合起来,是他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同时也有立体主义的特点。

 

毕加索《镜前少女》(1932)

  《镜前的少女》,毕加索情人特别多,在一些八卦杂志上肯定看到很多,毕加索这种故事特别多。我在慕尼黑看过一个展览,这个展览全部是由他的情人拍的毕加索的生活,这幅画的是一个丹麦女孩,在镜前,整个画面颜色特别漂亮,也是采用几何形的结构,同时也有一个视觉的错乱,画这个女孩她正侧面的同时把她的那一面也画出来,身体也是这样,身体的腹部、胸部都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和调整,而不是一个自然的关系,这张画是他的一个非常经典的代表作,也就是把立体主义那种具有反叛性的风格转变为一种审美的风格,画面做得非常漂亮,非常好看,但是立体主义的那些元素都包括在里面。

 

毕加索《格尔尼卡》(1938)

  《格尔尼卡》是1936年到1939年西班牙爆发内战,当时西班牙的民主政府,即西班牙共产党、社会党联合组成的政府,被军队反叛,当时国防部长佛朗哥发动了叛乱,西班牙就打了三年内战,最后以共和政府失败告终,因为毕加索是法国共产党的党员,所以他当时是站在共和政府的一边画了这张画,立体主义的语言画了一个革命历史题材,画的是德国空军轰炸了巴斯克小镇的格尔尼卡,当时二战还没有爆发,现代化军事装备的毁灭性、破坏性使人类第一次感受到一次轰炸就把一个城市给炸平了,特别震惊。

  所以这是战争的灾难,火焰,人从窗口掉下来,抱着孩子的母亲,死去的战士,嘶叫的战马,有点儿象征法西斯的牛,正义的眼睛,这个画有7米长,现在在西班牙马德里,马德里的索非亚现代艺术中心,专门的一个展厅放这张画,不准拍照,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准拍照,这张画画完以后被转移到了美国,美国说西班牙恢复了民主才归还,1975年佛朗哥去世,西班牙实现了和平过渡,当时达成了右派让权,军人让权,不追究,共产党答应不报复,完了社会党执政,这个格局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西班牙一直是左翼政府,当时的社会党、共产党现在也改名了,一直轮流执政。

  那么恢复了民主,美国国会通过几轮投票,最后还是还给了西班牙,但是那个现场我们可以感到一种强烈的历史氛围,一个厅专门展这张画,还有几个厅展示着还原当时的历史的照片、电影什么的,都可以感受到西班牙内战的气氛,很了不起的作品,毕加索晚年是一个共产党,革命意志也不坚定,他带一个女孩到地中海边上的一个小城市,我都忘了那个城市叫什么,那有一个毕加索博物馆,我当时很好奇,这个地方怎么会有毕加索博物馆,原来是作为一个人类学博物馆的城堡,在地中海沿岸考古。

 

毕加索《地中海风光》(1952)

  大概是1952年前后,毕加索带了他的不知道第几任情人躲在城堡里边,画了一个月,在城堡里透过城堡炮台对着外边画地中海的风光,要不然就画那个女孩,那个女孩现在很老很老,前两年那个女孩把毕加索画她的肖像拍卖了几千万,一个月的时间把地中海的风景画了两百张,走的时候除了那个女孩留下几张肖像以外,其他全部就给了人类学博物馆,感谢他们这一个月提供非常自由的天地,没有被媒体追不必躲着,所以就把城堡改为毕加索博物馆,展出这一批画,这些作品非常珍贵现,流出来的很少。

  勃拉克

 

勃拉克《红色大裸体》(1907)

  勃拉克和毕加索当时都是属于立体派的画家,他的立体派风格比毕加索还早一些,他完全是追随塞尚的脚步,他的《红色大裸体》就是一个典型的立体派风格,但是他的画中没有像毕加索那样隐藏很多内容,毕加索又是妓院,又是非洲的雕刻,刚才因为时间问题还没有解释完,其实毕加索的画里面还包括生殖、阉割恐惧,就是我们前面说像克里姆特把赫罗弗尼斯的脑袋给砍掉,毕加索那张画里面也隐藏了这个隐私,因为他全是一些充满暴力的女性形象,这是一把刀,这个刀是要用来切割男性生殖器的。这是勃拉克,这种风格毕加索也尝试了,就是完全把对象肢解为一种纯粹的几何形结构。

  同步主义-德洛内

 

德洛内《圆形》(1930)

  德洛内是立体派画家,但他强调颜色,强调工业的机器、设备等的视觉构成,所以也称其为同步主义,同步主义的意思就是色彩和结构同步,这张画的是埃菲尔铁塔,强调工业化的视觉特征,这个画的是飞机螺旋桨形成的图案。


主持人
  • 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