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26集)
- 【雅昌讲堂】范迪安:在当下反思现代性的重要性
- 【雅昌讲堂】胡素馨:现代性 政治与考古学——20世纪初中国 俄罗斯和德国在中亚的考察
- 【雅昌讲堂】李军:《耕织图》与世界
- 【雅昌讲堂】彭锋:现代主义在中国——既太早 又太晚
- 【雅昌讲堂】邵亦杨:元图像&元现代性
- 【雅昌讲堂】朱青生:第五次现代艺术革命——中国当代艺术在博伊斯和安迪·沃霍尔之后
- 【雅昌讲堂】王嘉军:圣像与现代性——对让-吕克·马里翁圣像论的美学解读
- 【雅昌讲堂】曹庆晖:“请进来”的艺术——以20世纪中国涉外美术讲习训练班为线索
- 【雅昌讲堂】张鹏:盛世之气:艺术现代性溯源——谈徐悲鸿对中国画的另一种反思
- 【雅昌讲堂】汪民安:现代性与自然
- 【雅昌讲堂】于润生:从布留洛夫到伊万诺夫——历史画的终结与一种新的艺术史
- 【雅昌讲堂】吴雪杉:锁链与血管——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铁路叙事与图像宣传
- 【雅昌讲堂】宋晓霞:反思当代艺术的历史叙述与建构
- 【雅昌讲堂】索菲娅·普林茨:纠缠的实践
- 【雅昌讲堂】常培杰:灵晕消逝与辩证意象的生成——以瓦尔特·本雅明“技术”观念为核心的讨论
- 【雅昌讲堂】文韬:“现代”之外——中国古代的类书及其知识形态
- 【雅昌讲堂】高名潞:现代性的本根
- 【雅昌讲堂】戴维·詹姆斯·罗克斯堡:复制品的增殖——伊朗19世纪图像的新技术
- 【雅昌讲堂】张敢:重识现代主义
- 【雅昌讲堂】赵炎:内在的异质性——超现实主义艺术理论与现代性问题的再思考
- 【雅昌讲堂】蒂莫托伊斯·维穆伦:三个案例研究中的元现代主义
- 【雅昌讲堂】张晨:纳喀索斯的回响——卡拉瓦乔 元绘画与现代性问题
- 【雅昌讲堂】张坚:风格——从历时到共时-20世纪中晚期风格问题的讨论
- 【雅昌讲堂】对话:反思现代性——全球艺术史(上)
- 【雅昌讲堂】对话:反思现代性——全球艺术史(下)
讲堂介绍讲堂播放量:0
主题:反思现代性:全球艺术史国际论坛
赵炎(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助理研究员 《世界美术》编辑):内在的异质性——超现实主义艺术理论与现代性问题的再思考
赵炎
大家好!我的这个题目是立足于一个个案,但是试图提供我们理解现代主义的或者是现代性这个问题的一个面向。我们说现代性这个问题是个难题,但是根据马泰卡林内斯库的一个观点,当我们试图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想要区分的是两种类型的现代性。
一种是关于美学的现代性,另外一种是关于社会的现代性。我们从艺术理论这个角度来讨论的话,可能更多的是关于美学的现代性。但是无论是我们将现代艺术的起源追溯至毕加索、马蒂斯,或者是印象派,或者甚至于追溯到文艺复兴,其实都是立足于我们对于现代性这个问题不同的理解和思考而产生的结论。
但是从最根本的问题上来说,艺术的发展必然是内在于现代艺术的进程,立足于现代社会的一个进程。所以我想关于美学的现代性和社会的现代性这两个问题的划分,可能是有问题的。
那么我们说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性是一个未完成的问题,一个未完成的计划。所以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现代性的内部可能会有非常多的异质性的特征,一种异质性的批判和颠覆的声音。所以这是我研究这个主题的一个出发点。
当我们看到所谓的后现代的这种思潮对于现代性的一种批判的时候,我们会提到这么一些人,比如说尼采,比如说巴塔耶、德勒兹,再往后解构主义、德里达这些人物。但是其中有一个人物巴塔耶,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从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这种思想理论的路径中出来的,这是我们提的特别多的。但是对于超现实主义这个运动的发起人,他这个理论主要的阐释者安德列布勒东,关于他对于现代性的一种反叛和颠覆的这个问题,探讨的不是特别够。
所以我提供的是这样一条对于安德列布勒东艺术理论的一个研究,同时我这个选题还有另外一个考虑,就是在关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这个论题中我们经常谈的是形式主义。但是如果我们追溯现代艺术批评的起源,从尼德罗开始到波德莱尔,再到阿波利奈尔,再到安德列布勒东,这是一条文学批评转向艺术批评的一个线索。
安德列·布勒东
这条线索可能能够提供给我们一条不一样的道路,所以我的主题是关于布勒东的研究,我会提供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他的超现实主义艺术理论提供的对于现代艺术的那种自反性,以及对于现代艺术状态的批判,对于形式主义趣味以及一种新的现代艺术精神的追求。
第二点是布勒东的超现实主义理论所提供的那种现代性具有何种特点,大家通过哪种方式来实现。
第三点是他所蕴含的这个文化批判意义,以及一种新的对于现代性进行批判的后现代思潮的一种谱系性的关系。
我们说超现实主义艺术理论起源于达达主义,但是它是面对一战带来的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的创伤。布勒东一开始是学心理学,学医学的,他在一战的时候担任的是战地的心理医生,所以专门治疗的是那些遭受战争创伤的那些人物,所以他对战争有一种自己或者说受到战争启发的这种现代性破坏的自己所带来的一种反映。
活动海报
那么早期的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活动是和达达主义的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是1921年他们和达达主义一起组织的一个去圣朱莉安教堂去参观,同时他们做一些读诗、演讲,类似于游行式的活动。在当时他批判的对象有比如说现实主义,比如说形式主义,比如说纯粹主义。现实主义可能主要针对的是像雷诺阿这样的风格,像当时已经比较流行的印象派的这种风格。
那么另外一种类型就是反对形式主义,他认为形式主义不过就是感觉的写实主义,只会导致装饰艺术的产生,和建立在一种以预定技法为基础的这样一种立体主义风格。那么我们说立体主义,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他对于毕加索的这种研究和讨论是褒扬的,但是对于立体主义后续的一个小流派,比如说勒柯布西耶和他们一起推动纯粹主义,他是一个批判态度。这也是主要反对的其实就是这种形式主义的方法,以及理解形式语言的这样一套理论方法。
勒·柯布西耶《静物》
布勒东对于当时的艺术发展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就是对现代主义精神的一个核心就是这个创新意识的巡回和重建,他有一种特别强烈的努力。他觉得在当下的这个现代社会,这种东西已经消失了,已经变成一种套路,就像立体主义一样,变成一种套路,一种程式。所以只有通过不断的革新方法,艺术家才能够避免成为某一个流派的囚徒,才能摆脱某一流派的束缚,不管那一流派是否成就他,还是没有成就他。
尽管他非常喜欢我们说意大利的基里科,但是他后来也批判他了,说他就是因为不断地复制自己的作品,所以他觉得很不好。但是我们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布勒东对于创新的提倡并不是新一的标新立异一种为求新而求新,而是基于他自己对于现代主义绘画发展问题的一个认识。
那么他觉得塞尚、梵高、修拉、卢梭、马蒂斯等人没有去解决问题,他们不过是一种为了质疑先前所定义的那种风格而提出的一种自己的目标。他推崇的是他有一套建构的超现实主义艺术理论方法,我们读一句话,他说我们周围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不是客观的,一切都是主观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绘画中没有真实的图像,不论这个真实的图像是否由视觉对象所确认,在我们眼前都已经或多或少的逐渐失去了。
那么真正深刻的作品是由艺术家自我存在的内心深处刻画出来的,但是这个真实我们说每一代的人都要追求真实,艺术家都在追求真实。但是布勒东那里的真实来自于他对于个人主体性的一个强化。这个个人主体性的强化是有具体的所指的,比如说他所强调的这种真实是建立在一种具体的创作方法上,比如说对于拼贴的这个技术,我们都知道来自立体主义,但是在超现实主义那里大放异彩。
毕加索《头像》
他说拼贴替代了迄今为止没有想象力的表现方法,并发展了业已败坏的艺术形式,颠覆了传统技法和艺术媒介,使创作本身成为追求反教条和反形式的一种方式。这是他对于拼贴这种技术的推崇。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自动主义,我们经常知道的磁场,但是对自动主义的推崇他有一个很重要的或者是一个危险的转化,就是从一种自动写作、一种文学的创作,转换到一种视觉图像的创作,转换到了自动绘画。
自动绘画的实验很快就实验不下去了,因为他们出现了一个问题,在追求自动绘画这种自动写作创作的过程中,追求那种迷狂、追求那种幻想,导致了精神会有可能出现问题的麻烦。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他留下来的作品,比如说这是马松的作品,这种作品属于一种集体创造,就像大家玩界龙实的,每个人画一小部分这样子,形成这样一个集体创作的合体,避免那种理性的、统一的、一体化的、同一性的那种艺术创作。
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说他后来的艺术理论强调的是一种物品,从平面的绘画、从拼贴转向物品,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装置,小雕塑、小装置的创作。1936年的时候,这一批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举办了一些展览叫做“物品展”,同时在文学领域他发明了一种方法叫做物体诗的这种方法。那么他提到了一个问题,他说值得注意的是创作这些物品的思维是有规律的,从抽象上向具象发展,但是当代艺术的某部分,比如抽象艺术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那么在他看来,这个物品是超越抽象,因为它们还是在平面的这个画面上,所以从绘画到物品的发展是一种刻画,同时也是一种物品化的发展。但这种刻画愿望是布勒东所提倡的主体性意识的一个主要的在客观现实领域的拓展。
安德烈·布勒东《汽车洪流...》
这些图片大家简单看一下,其实就是布勒东他自己创作的一些所谓的物品作品,包括这是一个大食蚁兽。还有他的物品就是他发明的一个小装置配上了一些诗歌的这种作品。
当然,我们说超现实主义艺术所赖以依存的艺术理论不是一个简单的对于艺术本身的探讨,比如说迈克罗威他就说了超现实主义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学的或者是仅仅是艺术的流派。而是一场为改变世界作出颠覆性努力的一种精神的反叛运动,他试图重建对于人类存在之核心的迷人的维度。比如说诗歌、激情等等,这一系列以及被现代文明消耗殆尽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理解超现实主义艺术还有一个新的维度,就是它的政治批判。那么1938年的时候,他到墨西哥见到了当时在墨西哥避难的流亡的托罗夫斯基,托罗夫斯基是在国内政治斗争失败之后流亡到墨西哥去,他们一起交谈,一起会面,中间这个人物是壁画家里维拉,一起交谈产生了一个成果,这个成果就是创造自由的革命艺术宣言。
左起:托洛茨基、里维拉、布勒东
在这个里边,布勒东他提出了他的一个理想,当然关于创造自由革命的艺术宣言,以前都认为是托罗夫斯基的思想程度,但其实我们对比他和超现实主义宣言的那些语言表述和观念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是和布勒东的艺术理论很像。所以有很多学者认为它实际上是两个人共同长期交谈产生的一个共同的结果。
那么布勒东他对于超现实主义理论的大的诉求有一个说法,他说要改造世界,改变生活,重建人类的理解力。这个口号非常宏大,但是我们可以追溯一下它的来源,比如说改造世界来自于哪儿,来自于左派,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但是他是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后来又退出了,因为他跟苏联的这一套不合。改变生活来自于哪儿,来自于象征主义这一套文学系统,比如说兰布尔来自于他们的这一套象征主义诗歌的系统。当然重建人类的理解力就是他们的目标,就是他们伟大的诉求。
当然,我们说超现实主义这个艺术理论实际上和后来我们说的后现代主义所谓的解构主义颠覆传统的现代主义这种一体性的理想有一个连续性。比如说我们看列斐伏尔的这一段话,他说就是在最熟悉的事物中,那些不曾知晓的非神秘的也是最丰富的,生活的这种丰富的内涵还在于我们空虚的黑暗和意识。与此同时,这种意识被某种冒名顶替的东西所占据着,为纯粹理性的形式,为虚构的东西与充满想象力的诗篇所吞食。
其实列斐伏尔和他的哲学家小组在当时参与了很多超现实主义的活动,所以他的日常生活批判这一个鸿篇巨著,实际上他的理论来源来自于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理论。这条线索是可以衔接出来的。
那么再往后发展,比如说我们看到了二战之后的法国在超现实主义及其反对者的周围产生了对那些后结构主义思想影响巨大的人物,比如说包括布勒东,比如说巴塔耶,比如说阿尔托。关于这个经验的关注和转向,正是战后法国思想发展的一个主流,尤其是后结构主义思想,实际上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角度展开的。
一方面是主体性领域深入到个人的精神和意识,另外一方面又是伴随着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深入到对社会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分析和结构,并将两者结合起来,细致地作为关注个体的人和作为体制的社会和文化的建构与被建构的关系。这是我的内容,谢谢大家!
赵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