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观点拍卖收藏画廊摄影当代艺术监测中心图书网华东站艺术中国
艺搜专题视频艺术家网展览书画收藏雅昌指数华南站English
【雅昌SVIP专享】赵力《中国现当代艺术史——新潮美术》
您尚未购买该课程

课程价格:¥269.00

会员价格:¥269.00会员优享开通会员,享更多优惠 > >

购买该课程
返回课程

目录(7集)

  • 试看
    【雅昌讲堂】赵力:新潮美术——上海十二人画展
  • 【雅昌讲堂】赵力:新潮美术——《世界美术》和无名画会
  • 【雅昌讲堂】赵力:新潮美术——星星美展
  • 【雅昌讲堂】赵力:新潮美术——1983年艺术界的“大事件”
  • 【雅昌讲堂】赵力:新潮美术——1985年艺术界的“大事件”(上)
  • 【雅昌讲堂】赵力:新潮美术——1985年艺术界的“大事件”(下)
  • 【雅昌讲堂】赵力:新潮美术——后85阶段

讲堂介绍讲堂播放量:0

主题:中国现当代艺术史NO.3——新潮美术

第二部分:新潮美术——《世界美术》和无名画会

在十二人画展同一时间,我们要了解的是这些艺术、艺术家吸收来自于西方的影响,会通过什么渠道呢?当然开始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国外的展览,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进行展览,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出现了人员的交往,比如说有一些艺术家逐渐走出国门,和国际进行交流,或者是国外的艺术家进入到中国,这是第二。

1bc9WFkhvWaPIhPRWpK9UGwiZ88WEekgEx1AjBuR.jpg

世界美术(创刊号)

但是前面两个在70年代末期的时候还是小众,更多的是什么呢?比如说1979年6月份,《世界美术》在北京创刊,这是由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做的一个新的杂志,《世界美术》和原来创刊的《美术研究》正好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传播美术信息,传播美术理论和进行美育的非常重要的杂志。

《世界美术》更偏重的是介绍世界的美术信息,所以在当时在前面两个渠道相对来说还比较稀缺和单薄的情况下,《世界美术》通过大量杂志的发行和这样的信息的推广,起到了观念性的作用。

比如说1979年的6月份,是《世界美术》第一期,封面就是梵·高,这是1979年的其它的各期杂志,到1982年的杂志,可以看到《世界美术》在北京的创刊,不仅连续地刊登了我的老师,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西方美术史的研究者邵大箴先生系列性的文章。

这些文章介绍的是西方现代美术的文章,包括了印象派、后印象派、新印象派,甚至是后面的像毕加索等等这种系列性的。而且这些系列文章在之后又成了一本书,就是《西方现代美术流派》的一个简介,这样一本书。这本书很薄,后来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的一个信息,当时非常封闭的时候,《世界美术》的一个创刊它代表了什么呢?代表了我们的信息已经打开了30年的禁区,进入一个全面改革开放的新的时代。

这个里面,中国美术界开始通过像《世界美术》这样的一种信息艺苑,开始广泛意义上去了解或者系统去了解西方现代派基本的东西,然后形成了一种学术性的推广平台。

除了《世界美术》之外,在上海还有《美术艺丛》等等,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这种杂志,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非常重要,这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可兹借鉴的理论和参考的图像部分,这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在整个的1979年,我们可以问过很多的艺术家,当时拿到一本《世界美术》的杂志,看到几张清晰或者是不清晰的、模糊的黑白的图片,都是如获至宝。因为这些信息还是相对来说真是比较单一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的时间段里面,杂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所以,我们回顾整个整个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这个时间段,专门有人在研究,比如说美术的传媒,传播性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这个关系实际上真是至关重要!

这是《世界美术》的创刊,1979年的第一期,可以看到封面是梵·高的《向日葵》,他明确表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这种个性的解放,颜色是丰富的,也具有表现力的色彩。当时有很多人看到了以后,有的是很激动,有的人带有很强的批判性,当然争论也非常大。

后面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像东山魁夷,还有像日本的一些艺术家,所谓现代主义的作品,也登在了它的背后封体上。在这样的结构里面,我们既可以看到西方过去的一百年前的历史,也可以看到现在东亚的其他的国家的一种情况,所以它很有说服力。

SUJilKEUB6j4pl62haFBGCP2LWIALB6C7OQmFOR1.png

世界美术(封二)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这是1979年第一期整个的目录和封二登的东西。第二个封二登的是卢梭,法国的原始派的艺术家卢梭的作品,当然这个作品是黑白的,也看不太清楚,主要表现的是原始主义,艺术的稚拙派那种风格。那么这件作品也是日本的一个作品《富士山》。

这个是目录,既可以看到目录的文章,还有彩图部分,包括《向日葵》,包括卢萨的战争,这是封二的部分,还有梵·高的其他作品,莫迪里阿尼的作品,法国画派的作品,还有马蒂斯,还有除了法国画派劳特累克,然后还有其他,实际上是比较丰富的,是一个系统性的介绍,不是光介绍一个人。

还可以看到它的文章,文章里面也是可以看到首当其冲可以看到是印象派,然后是后印象派梵·高论画,然后是莫迪里阿尼,莫迪里阿尼是法国的比梵·高更后的艺术家,然后是西方现代艺术流派的简介。这个是邵大箴先生写的,等等。我们可以看到当然还有古代的,比如说米开朗基罗,法国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包括还有一些文人性的,比如说像马蒂斯写给青年艺术家等等。

所以《世界美术》它不仅是提供了零碎的信息,但是它是希望通过一个完整性的介绍,系统性地去展现西方整体的历史。这种展现对于我们后辈来说是非常非常关键的,它不是一种零碎的,它是系统性的,是完整性的,各个时代都有介绍。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建立了很好的基础。

BDVQmGqDeOku9Lasyv1GGDW5bEcl92RkCJxdjeVp.jpg

“无名画会”第一次公开展览

回到北京,1979年的7月7号,出现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展览,叫“无名画会”,这个画会真的因为它的名字起的不太好,就是无名,到现在为止有点儿大家还不知道。但是说老实话,应该值得充分的关注。

无名画会的第一次展览是在1979年7月7号,在北京的北海公园画舫斋举办的,画舫斋现在展览就已经很少了,或者是不做展览了,当时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展览厅。

这个展览在7月7号到12号是内部的展览,13号以后对外开放,参加的艺术家又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这是他们所有艺术家在展览现场的合影,那边是刘海粟先生到展览去看,对于这个展览充分的肯定,刘海粟当时是在世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艺术家,他的学术立场和创作立场都是比较现代的风格,所以他成为了一种标志,他的肯定也反映了艺术水准问题。

8JxNXLQqETaRyvvx8RG75U6dvG2DsTF1iGyIDDuN.jpg

1974年无名画会成员在紫竹院写生

无名画会实际上是非常有历史的一个画会,1974年的时候,这是无名画会的成员在紫竹园写生,我们来看看他的一个基本的情况。无名画会6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些高潮,他们是一些年轻的艺术家自发形成的团体,“团体”,打个引号,非常松散,都是喜欢艺术的人,后来到了文革的时候就戛然而止,很多人就上山下乡了。

到了1971年到1975年的时候,这些无名画会的大部分人逐渐又回到了城市,开始有一些核心的成员,之后还有一些原来不是核心的但是现在逐渐聚拢出来的一些艺术家,有大概十余个艺术家逐渐聚集起来。

1974年的时候,就像那张照片一样,大家开始用一种写生的方式进行相互的艺术交流和探讨,那个时候没有展览,通过艺术相应的一种群体性的活动,就是共同去写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前面一张画里大家在一起写生,写生过程里面大家交流探讨艺术,是非常重要的过程。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里面,逐渐的形成了一些相对来说比较紧密的沟通,然后形成共识,对艺术的追求有了共同的理想,逐渐的就抱团起来。

1975年的时候,无名画会开始逐渐的壮大,成为了北京一个非常重要的青年艺术创作交流的一个团体,当然那个时候还是比较地下的,他们也做过一次展览在1975年,内部的观摩相互的交融,也是非常地下的工作。

到了1979年的时候,他们的成果第一次通过,北海的画舫斋对外公布。1979年这个展览,受到了北京美协书记处的书记,也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一个老艺术家刘逊的大力支持,才得以在北海进行展览。

这个展览不仅是无名画会第一次的公开展览,同时也是北京地区第一个或者是比较早的一个早期艺术家的青年团体所举办的自发性的展览,所以非常非常重要。观众非常多,因为他们展出的内容耳目一新,同时也得到了圈内艺术界广泛意义上的关注,这里面包括了像刘海粟、吴冠中对展览非常的赞赏,也到了现场去站台。

这是当时的一个情况,主办一个是无名画会,一个是北京市美术协会,当时还是筹委会,就是刘逊先生他们主办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无名画会这样一个民间组织已经成为一个民办的主办单位,这也是一个突破。

下面来看看他们一些作品。这些作品从现在来看,我觉得它也有它的不仅有历史的价值,同时也有艺术的价值。

HkJ0zHVeGngzvTEyCjxydzB9VPqmZKeTe3yFzlmD.png

李珊 眺望 纸本油彩 1978年

这是当时一个成员叫李珊画的一个《眺望》,是一个纸本的油彩的作品,作品很小,带有很强的写生性,1978年画的。可以看到在李珊的作品里面,等会儿我们再看到其他作品,都可以看到一些基本的特点,一个就是在无名画会的艺术理想中,艺术创作是为了自我的完善。

那么画会的成员还有一个特点是,统一选择用风景作为自己的绘画主题,这在美术史上是很少见的。从这个角度去画风景,让人联想到西方美术史上的印象派,印象派就是一群人在外面画风景。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无名画会并不像印象派一样去探讨外光的形式感或者是语言本身,也不是被都市的社会的现代的景观和大自然所谓纯粹的审美进行关照,而是对自然之美的原则,尤其是反对艺术的社会性,就是为所谓政治服务这样的一种传统的习惯,他是反对的。

所以他强调的是艺术的自由,和自由的表达这样一种方式。所以在他的作品里面,比如说像李山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情况,作品里面既有一种东方的诗意,同时又带有很强的明快的这种结构性的特点。比如说有一点抽象,但是有一点具象,有一点像我们现在谈的叫意象主义这样的一种创作。

在他们看来,风景不完全是客观的景物,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每个人心中的理想世界,所以他画的风景是为了要表现自我的所谓的理想彼岸和现实的世界所对立的一种纯净和纯美的一个意境,这是他们的一种想法。

4JuRmMjrKPPRE8v5iAbdRPqPOt8hNqeQvVdZbIFi.png

张伟 中山公园 纸本油彩 1974年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另外一方面,无名画会所谓的风景虽然是比较理想化的,好像和现实又是没有关系的一种幻景,就是一种人的想象中。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无名画会创作的笔下,比如说像李珊的作品,或者是在张伟的《中山公园》这个作品里边,他虽然追求纯净的美的世界和理想化,但是还是和具体的生活有所关系。所以这是无名画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比如说张伟的《中山公园》,色彩的感觉非常的泼辣,非常的写意,而且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但是我们也还是可以看到北京的中山公园的那种老的建筑和新的这种自然的之间的一种关系,和气候的关系,像春天这样的气候之间的关系。

3mUzd8xGz5WjsHOJ0Ywwtg6hkUhZk5A6XJHZYXQN.png

马可鲁 故宫 纸本油彩 1975-76年

像马可鲁的《故宫》和李珊的《红墙内外》,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实际上也在探讨一种风景本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比如说像马可鲁画的《故宫》,有御用两个柱子,他不是画一个宽阔的像太和殿,他好像是在两根柱子里面去看历史,所以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有一定的意含和象征性,好像是用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角度去看故宫。所以也反映了在1970年代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文化的或者是绘画艺术家的自觉,他自己好像独立起来的,然后有自己的判断力,去看这个世界这种看法。

K4DplTKTmUkaWjL9TJnA7Con7o2EsVbif5KQ4bBq.png

李珊 红墙里外 纸本油彩 1978年

李珊的《红墙内外》,也带有很快强的这种寓意性,你可以看到他前面画的比较实在的,前面外面能看到虚无缥渺,在这里面预示着他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同时这个期许又好像是一个美好的梦想的情况,所以看到了年轻人在那个时间段非常有激情,激情澎湃,但是对现实对历史对过去对未来这种整体的思考,都在这个作品里都能看到。

主持人
  • 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