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祝君波旧文两则评乐震文、张弛水墨画

金秋时分,乐震文、张弛伉俪“山河回声——乐震文 张弛作品展”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记忆中近年上海画家在京展出的有陈家泠先生、萧海春先生。此番大约是第三位(组)了。笔者携友也专程前往,见证了国家画院的宏大、展品的精彩。现场嘉宾、观众云集,难以静心细观。回来又逐一翻阅图录,颇有感触。又检出旧文两则,如实刊发,与各位朋友分享。

                2023年11月16日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311/15c2f3928afe53425bf3931313745da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311/143a14d2e4cb7bbd371011661d2eb591.jpg


北山南水总相宜

我关注震文先生,始于他的第一本作品集1993年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那时我在当社长,一读他的作品,便被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所吸引,印象特别深刻。次年,在筹划朵云轩1994年春季艺术品拍卖时,我和同事们主张在古旧书画之外,也推出一些优秀中青年作品入拍,震文先生那年还不过40岁,但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他。其作品《烟雨江畔》列193号,尺幅不大,但构图奇巧,画面烟雨迷蒙,山色苍茫,颇吸引人。拍卖时,台下你争我夺,直到4.5万元才落槌成交。后来,我注意到苏富比也在香港拍卖震文先生的作品,苏富比一向注重质量,对青年书画家尤其关注其实力和潜质,他们力推震文先生也使我感到自己没看走眼。

震文先生早先的山水画是传统一路的,大致以中国画传统的笔墨、线条为主,融入日本绘画的烘染技法,注重表现江南的秀美山水。他的画追求自然质朴的静气,陈燮君先生评价其为“虚澹静谷、意气泰然,如月光下的清泉并不耀眼,却清光照人”。这种意趣透过他作品的远山、幽谷、寒江、瀑布、暮雪、烟树表现出来,如入无人之境,在人与山水的对悟中透析出一种空灵、秀逸和恬静。这[图片]既是审美的境界,也是哲学的境界。如《明月直见嵩山雪》,写雪后嵩山孤桥野村、宁静至极的景物;《山鸣谷应》描绘群山之间瀑布飞流直下,声响打破宁静的感觉。在技法上,他主要从宋元借鉴灵感,在26岁以后的一段时间,他曾沉醉于宋元山水,尤其崇拜李唐、范宽,每日临习他们的作品到夜半三更,以得宋人笔意和气息为最高追求。体现到他的作品中,一是善于用线条来表现树、石、水,以比较准确的造型营造自然。他的线条或长或短,或重或轻,灵活挥写,细腻逼真地勾勒出景物。他最拿手的是画石、树、泉、云,这也是他山水的基本面,有了这几点,他山水画的构架就可以组合起来了。他的石,往往以犀利的皱笔,把山石的质感表现出来;画树更是用笔如神,以灵活而又细腻的线条,勾出树的枝干和叶片,姿态生动。他也是当代最善于画泉、瀑布的画家,往往通过墨笔和留白,把水的动态表现出来。二是他长期对自然气候的观察,使他在烘染技法的运用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他特别喜欢对烟云、月色、雾霭进行大片墨块而又细腻的烘染,营造出一种迷离的、有层次的效果。三是在用色上,总的以墨笔为主,施以淡彩,清丽雅致。如他早期的《半山松声》,就很典型地展示他的用色特点:以墨写山,略施石青。当然,也有艳丽的,如《垂枝迎飞泉》藤黄的大胆运用,给山树染上了一片金黄色,也很抢眼。

1996年以后,震文先生对自己的传统山水进行了一次自我革命和有益的探索,在保留传统技法以及恬静画风的基础上,在构图和技法上作了较大幅度的跨越。这是由1996年他的太行山写生、游历引起的。他告诉我,看了北方的太行山,那种苍凉、那种雄浑、那种高爽,无法用原先的方式表现,它与江南秀美的山水有太多的不同。这以后,他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时期。我把他这以后的作品称为黄土作品,以示与前面所说的江南作品的分别。黄土作品以山西山区为表现对象,以北方黄色为主色调,在传统笔法的基础上引进变幻和叠加的绘画元素,透析出一种雄浑而又宁静的意象。进一步地去分析,一是作品的主调更为热烈,更有生气,这与他用色的变化最有关系。如《消息树》的红色,《万里长城》的用色。他虽然偶尔还用青绿色,但金色、土黄色、褐色和深红色构成了他黄土作品的背景色、主基调。黄是黄土高原四季的土色调,但在四季的影响下,植被的变化引起了画家的关注,有时他用紫色,这和青纱帐的秋高粱有关;有时他用青绿色,这是太行山春色所致;有时他大胆地用金黄色,这是因为秋天在太行山降临,层林尽染。我认为,用色调表示一种意趣、理性,西方画家最为擅长,但震文先生把这种理念用到中国画里,并且结合得很自然。他在一幅作品中很少用多种颜色来组合,而是每幅作品一种色调,黑则黑,黄则黄,画面极为鲜明地给观者留下印象,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二是变形和叠加技法的运用,通过变形,增加了几何的山体块面和几何的结构。如《故城秋思》,山还是山,但更概括,更有几何感,更简练,因而也更雄浑有力;通过叠加的技法和物体之间的穿插,造成一种群山相连、层次分明而又延绵不绝的感觉,加上画家注意留白和大量地使用点笔的技法,画面上有一种透明的视觉效果,因而更耐看,也更符合今人的审美心理。早先雾露是他很擅长的绘画语言,到了黄土时期,如《流韵》中的雾霭也变成了条状,带有几何形、缥缈感,似乎变成了绘画中的留白,因而更加透明和透气。三是满构图,层层叠加,造成一种峰峦叠嶂的气势。他善于加工“零件”,每一个“零件”都精描细绘,他也善于组装,他把自己加工的“零件“放到画的整体中,满满当当,但又恰到好处。这一点可能与画家早期喜好范宽满构图的画风有关,不自禁地引入了自己的黄土作品中,但又是比较现代的。很多人一谈现代以为就是传统的失却,这实在是一种误读。震文先生的现代感不是纯粹西方式的,而与中国传统相依相存。他的点,来自于古代画家龚贤,他的构图,受到范宽的启发,他的线索、功力,几乎都是传统的延续;他的意趣,还是一个雅字,动感中的那种雅。谈到雅,我还想特别强调一下震文先生的绘画,不管是哪种风格或形态的,始终融入其中的就是“雅”。我认为雅是中国山水画非常重要的境界,或者可以说中国画天生就是雅的精神产品。古人是脱俗的,所以古人的绘画是雅的。但是今人的生活环境与古人大为不同,俗的成分更多了。艺术家要脱俗、达雅,难度大为增加了。这除了要学习古人、要训练、要有一个相对雅的生活空间以外,更重要的在于自身的修养,在于自身对中国画精神的理解。在这方面,我认为震文先生做到了。他的绘画无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富有现代感的,都能雅在其中。这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也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比较喜爱和推崇他作品的重要原因。

震文先生从探索艺术的道路上一路走来,不期已到了天命之年。这次经一些藏家、好友极力主张,震文先生才同意出这本画集。这其中有他早年的一些精品,更多的是近年的新作。作为阶段性的总结,这本画集无疑是出色的、耐看的,也反映出画家在艺术上的成功和成熟。我们祝贺他取得的这些成果,同时也更相信他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311/89bddf5d32437fb2b4db103dc884caa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311/08f858b5ff054608dee7aa5febc6aaa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311/d5772bd67876cf5594ab8153c5ede09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311/86ce18a00c759a0ec6524ce211f7410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311/ad87dab6b01f4fbf2404c921c23205a3.jpg

张弛之道

2008年,张弛前一本画集《云水流韵》在国内出版的时候,我因为给她写序,曾听她解读自己的绘画理念。

她是一位酷爱大自然、善于从大自然摄取灵感的艺术家。当时我在序中写道:“张弛是用自己的心去感悟大自然,又用自己的笔去表现当代人对自然的理解。她从古老的中国绘画中走来,又向着一个心仪的方向执着地走去。她渴望用新的表现方式和绘画元素,倾诉自己的感觉和心情,表达大自然生命的力量和内涵,无疑地,她获得了成功。”

如果说《云水流韵》代表了她旅日时期的作品及其绘画观念,那么,这次出版的《那山那水》则更多地反映了她近三年回归祖国大陆,云游四方,尽观大山大河之后的心境和觉悟。

日本是个岛国,给人的印象是典雅、精致和小巧,而大陆更多地展示博大、苍劲和雄浑,给艺术家新的视野和新的感受。尽管三年不算长,但在张弛的创作生涯中,却有着转折的意义。

在举世瞩目的上海世界博览会召开之前,张弛曾沿黄浦江两岸写生。在此基础上,以工写结合的方式,历时一年多绘制了长达二十余米的《海上揽胜》水墨长卷。这件作品记录了浦江源头浙江安吉至长江入海口的风光,浩浩荡荡,浑然天成,在世博会五大主题馆之一的城市足迹馆展示,吸引了海内外宾朋驻足观赏。

张弛意识到,在山水画的创作中,有比线条、形式、色彩和技法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作品的内涵和精神,这是靠作品所传达出的气魄、韵味、境界来表现的,由时空带给作者的感悟所决定的。

近几年,张弛跋山涉水,回归大自然,去见识、体味自然的神秘、气度和变化,并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所见所闻。看了她三年中的十几本写生册、几百幅写生稿,你不能不佩服她的吃苦精神,不能不佩服她固有的艺术家的灵感。井冈山、延安、黄河、武功山、太阳岛、伊春、太行山、云南,以及南美大陆巴西和阿根廷,到处都留下她的足迹。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张弛被大自然一幅一幅动人的画面所感动、所震撼,她说:“云南的山,山势雄伟,气势磅礴,震撼心灵,自然的神威、天地的造化和广袤无垠的疆土,召唤着远离故土的游子……”“井冈山苍翠茂盛的丛林,武功山郁郁葱葱的草甸,伊春千年苍劲的红松,延安枣园绿色的草坪和金色的树叶,都使人感受到天地大美而不语。”“初到太行屋脊,细雨霏霏,薄雾飘渺,蜿蜒起伏的山峦在云烟中时隐时现,高峡平湖,山花烂漫,清新的空气似乎染成了绿色,沁人心脾。虽是第一次上太行,却使我倍感亲切,忍不住惊叹在中原大地,还有如此清静幽雅的地方。”

现代人都喜欢说做事要有感觉,我想,张弛由日本回到祖国,算是找到了感觉。这就是用身心去体悟、去感受宇宙自然瞬息万变的特点,用画笔去描绘、去表达造化万物过程蕴含的“天机”。写生、写景,是观望天地自然之物象,倾听天地自然之音律,而创作则是去完成“天艺合一”的神韵。

张弛出生绘画世家,早先受张大昕先生庭训,后拜陆俨少先生为师,二十多年旅居日本,也汲纳了日本绘画的技法。笔墨随时代,技法遂心灵,从技法到神韵,从有法到无法,这是张弛在这本画集中体现出的升华。

我们读她这批作品,一定要读懂她这三年的心路历程,这样,才算是真正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311/fee1937a8eab9e12229cb9a9d2e1186a.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311/59e402aad6a2d80dac79161946e91375.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311/121bb6ec4206e1bc5a79a897b3b0ae54.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311/338c557142964d3fb19ecdb05ec1603b.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311/381839444bc4128d488c69a610f3cd3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311/578403d5501f8d6ced32b211578bd2c3.jpg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