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美术教学与创作

  问:清华美院美术与设计各专业并存,其优势在哪里?

  刘临:目前国内综合美术学院中大多保持美术与设计各自学科独立又互融的模式,国外很多美术学院也如此,有的更是将艺术与建筑结合在一起,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强化美术的造型修养与视觉经验和设计的前沿观念。从而促进各自学科发展,增强对外交流和社会影响力。兄弟院校如中央美院在已有造型各专业的基础上也在加强设计学科的发展。

  问:清华美院的学生的绘画作品中透着更多的设计成分,这有何利弊?

  刘临:绘画教学一是绘画语言的探索,一是专业技法的掌握,一是修养和生活体验的积累。技法通过反复实践容易掌握,而修养则是靠知识、才情、格调、心智、眼界和生活积累的支撑,涉猎过窄难成大器。我们要求学生视野要宽,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要有传承有创新,对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文化素养相对好些,作品中更强调综合实力和画面的张力。绘画语言的纯粹很重要,但思维模式的拓展似乎更重要,因此不排斥设计的影响。

  问:美院绘画专业基础课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您是否认为大学本科教育应该是通才式教育?

  刘临:基础要贯通,包括绘画各专业的造型基础,基本功要夯实,涉猎面要宽,支撑点要多才符合本科阶段基础要求。同时把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分别作为支撑点,介入到基础教学中,使思维拓宽,为学生打开一扇门的同时再凿开一扇窗。希望基础课程以造型基础为主,辅以导论课、赏析课、解读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国画、油画、版画、壁画、雕塑甚至影像艺术,并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或许是我们的优势和特色。

  问:那么您教学的方式与手段的特殊性在什么地方?

  刘临:我教过包括大一在内的基础课、专业课以及毕业创作课,虽因对象不同但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一致。一方面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在“温暖”的情境中培植个性的细胞,释放创新活力。无论基础课、专业课均与学生视线平等,注意交流和沟通的真诚。不用有形的压力,而采用无形的激励引导学生进步,勇敢超越自己。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国人杨福家说过:每个学生头脑中都有一团火种,教师的职责就是激励学生并与学生一同去发现和寻找这种潜能。今年我指导的研究生包括本科生创作的三件作品参加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反响良好,也充分反映激励教学的成果。另一方面强化教学的互动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我的教学的主张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发挥得以实现,加强教师的点播引导作用十分必要,我特别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帮助他们接触、了解、接受直至喜爱。特别是低年级结合传统绘画临摹课让学生能自觉主动地从对线条语言的尝试到传统技法的掌握,将中国画的基础与传统技法自然衔接,水到渠成。

  问:学生会不会感到手足无措?

  刘临:对,这是润物细无声过程。目的是使基础教学从一开始就与专业接轨,培养学生对各专业自主选择的能力。学习中国画应是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在临摹课里,更多的是想通过一种样式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老师与学生对传统的理解,并不是要求简单的复制。学生转入国画专业后,需要通过多画速写和白描来提高对线造型的适应过程。线的神韵、力度、节奏,线造型的抽象性以及用线塑造形体时的主观性与个人的感受等等都会有所感悟。而具体的技法的问题,同学们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有自己的体会。还是应该在理念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而在专业创作的过程当中,我认为不能以自己的创作观念方法过多地限制学生,注重发挥他们自己的感受。过去师傅带徒弟的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与老师画的一样。学生必须有自己强烈感受并把它表现出来的愿望。我特别主张体验的重要性,它是培养艺术家自我完善的重要环节。

  问:是体验生活吗?

  刘临:不仅仅局限于此。我所主张的体验模式包括行为体验、心理体验、生命体验。三者中后两者更重要,它是通过行为方式的体验,体悟规律性东西而后的心里历炼和升华,是艺术创作本源的蒙发。现在学生很少在此层面思考和思辨。中国画更注重体验环节特别是“悟对神通”的境界。

  问:国画中工笔的创新难度较大。绘画创作总会有一个兴奋点,如何在较长时间的晕染过程中持久保持呢?

  刘临:水墨画可以通过宣泄方式传情达意,对笔墨结构的熟练驾驭瞬间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工笔画其实也一样,只是创作环节复杂,时间较长,能够一直保持这种创作状态的一个难题。因为这里涉及到思维的高度集中和技法、材料熟练驾驭以及兴奋点长时间保持的问题。其实工笔画另一个重要标准是其品格和意境。目前,画工笔画的群体量很大,但格调较高的很少,这主要牵涉个人的积累、修养与在创作中如何把握的问题。

  问:在工笔画中画出“神韵”的确不易,您是怎么把握的?

  刘临:工笔人物画自唐代以来,形成了很多程式化的东西,如“三矾九染”,纸、绢用法和矿物材料的使用等,甚至渲染过程中颜料与胶矾的配比都很讲究。工笔画其实一直在封闭的系统中向前推进,程式化的东西很多。我认为,中国画要创新,工笔画应是一个很好的试验田。因为它的造型模式与现代人的审美理念非常吻合,写实、细腻并能表达个人情感。但现在工笔的创作有一个误区,有大量作品把颜色堆得很厚,模糊了中国画和外来绘画的界限,甚至说不清他画得是什么画种。我自己在创作中尽量回避浓重、火爆的颜色,回归到一种雅致、宁静、清秀甚至画面效果传递一种朦胧的感受。这也是我对绘画创新理念的一种感悟。我们一直强调传承与创新,在线条的使用过程中运用了传统的技法,但画面意境却应是当代的。我在个人追求上倾向于淡雅、大雅,这也是区别于他人的最大不同点。

  目前工笔画创作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传承传统,以传统的经验表现现代的生活与人;一种是吸收一些外来因素,走中西合璧的模式,探索工笔画的创新之路;还有一种就是受日本画影响。我认为博采众长,广泛吸收探索拓展工笔画的内涵应是一个更好的出路。

  我更希望传递一种朦胧、神秘的境界,无论画人物还是静物,想强调在真实的生活环境当中,通过一些真实的生活的符号等,来传递出虚幻、朦胧的效果,既让人触手可及又和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这是我对中国画神韵意境传递的理解。我所探索的个人风格面貌,尽量区别于其他人,而从视觉上对别人还有很大的吸引力。远观要一种气势,近看又有许多细节。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应该进一步努力。我一直在想中国工笔画的品格和面貌还是靠它本身高贵雅致气质才有可能在现代的面貌中凸现出来。我在作画时尽量不画过,甚至有些地方看不出来但我已经做到了。有和没有、画到画面效果是不一样的。创作过程中既要保持感性又要时刻冷静,成功率较低,所以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另外,我对中国画的色彩也有个人的理解。传统绘画中注重黑白与墨色的变化,但色彩研究不够。唐代重彩达到一个辉煌高峰,文人画时期强调“墨分无色”,色彩已经退到很后面位置。所以,现在工笔画要想有所发展,必须重视色彩,但不是那种浓重艳俗的色彩,而是传统色彩中的品格和雅致要出来,矿物质颜色的材质美感要体现出来。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