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笔墨中立定精神

  传统中国画在其发展的千余年历史中,历经了多次关乎艺术本体的重大变革,从唐以后对“画工”的疏离,至宋以降“文人画”观念的融入,并在其后统摄画学思想数百近千年——民族绘画逐渐承载了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哲学思考。它超越了艺术本身,更蕴含了人类学的意义,中国画的“技”与“道”触及了人类生存方式,以及思想行为的方方面面,从而使这一中国特有的艺术方式,凸显出它玄深的文化意味和博大的人文情怀。

  中国画创作个体生命的生存体验与对人生世事的感知体味,遂使这一古老画学蕴含更加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于是,绘画由笔墨及图式特质直接彰显了人的精神性特质。

  而本文所要介绍的顾伟玺先生及其绘画艺术、绘画作品正是蕴含了特别的精神性,明白无误地记录了他在艺途上艰辛跋涉的漫长履痕。

  笔者曾在伟玺的画室得以仔细阅读他的一批作品。其中有书法、写意花鸟、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山水作品等。从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以工笔画为主要创作形式的大学本科学习时期。二是以花鸟和书法为主的90年代。三是21世纪初至2010年的山水画为主要创作形式的一段时期。这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形式、艺术追求和风格特征,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精神特质。他的大学时期主要是1985年至1990年前这段时间,这一时期,伟玺的创作主要侧重于工笔人物,其中稍有代表性的有人物画《月亮湖》、《洛河女神》、《织》、《郁抑的回溯》以及工笔花鸟画《晨风》、《秋声系列》等。其中《月亮湖》获全国国画大赛二等奖,《江苏画刊》并于2009年第12期在“继承与创新”栏目作了专题介绍。《郁抑的回溯》作为毕业优秀作品发表刊印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艺苑》毕业专刊的封面。《织》在1998年江苏青年艺术节展览中获得二等奖。这一时期,伟玺的工笔画主要有三个特征。其一以人物造型的线的繁复和组织营造节奏和韵律,并以统一而淡雅的色调构建一种抒情朦胧的情致。其二,以冲、泼、洗、染等手法拓宽了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及制作路径,凸显了工笔画的写意性。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品是毕业创作《郁抑的回溯》系列,且该系列作品都是数平方米的工笔巨制,这既反映出伟玺的创作能力,也反映了他的刻苦和勤奋。第三种则是他在化纤白布上以白描形式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用线飘逸、潇洒、流畅、婉转,充分表现了中国画线的灵性和美感。就《织》及其它工笔画作品来看,伟玺这一时期的工笔画,色调沉郁、抒情,彰显出作者在这一时期沉浸于学习和创作中的愉悦和才情。90年代后,伟玺先后赴京创办《书画家》杂志,又回南艺高研班学习,生活的历练以及艺术追求上的自觉选择,使伟玺的艺术创作由工笔转向了花鸟画及书法的创作,并开始侧重于中国画笔墨功力的锤炼,用笔多追求老辣、沉雄之风。由于这一时期的作品过多地追求力量和厚重,而常常失之于霸悍和荒率。但正是这一段人生与艺术的艰苦砥砺,磨练熔铸了他其后的笔墨风格,也为他2000年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又因其笔墨的“凡数万本”的千锤百炼,从而使他对中国画笔墨的神髓有了深刻的体悟和理解。

  21世纪初,伟玺随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著名美术理论家阮荣春教授赴上海大学工作,从而开始了他新的创作阶段。期间他除了从事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并跟随导师对艺术理论及绘画史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及合著数本,并以优秀成绩取得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学位。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黄格胜先生曾亲自为他的专著作序,进行了鼓励和肯定:“伟玺是我最关注的几位青年画家之一,三年前,我看了他的一些山水习作。其用笔雄厚凝练、画面气局雄阔的特点,得到了我的肯定和赞扬。我本以为,在我的鼓励下,他一定会着力于绘画艺术的创作,但三年来,他却连续发表了二十几篇学术论文,出版了数本专著,似乎将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了理论研究,这着实令我意外。意外之余又令我欣慰。因为,这正说明伟玺没有当今很多画家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而是以踏实严谨的学术态度,致力于关乎画学本体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思考,然后结合绘画实践的砥砺过程,走上了技道并进的治学道路。”

  伟玺在这一时期,还着重对中国传统画论的研习,得以对绘画传统由作品、技法及思想的更深了悟和理解,并开始专攻山水画创作。

  他的山水画追求宋人山水的雄阔崇高的意境和大山大水的构境方式。其用笔追求苍辣雄健、生拙朴厚的意趣。而就其画面意境的营建来看,艺术表现手法又往往冲泼点染,不拘成法,表现其放达潇洒的语言特征。当然,就此期部分山水作品所呈现的图式个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因缘于他尚在艺术探索风格历练的过程之中,另一方面也明显“讲述”他囿于繁冗的事务而不能有整段时间投身于艺术的无奈。

  他这一时期的山水作品多为8尺整开的大幅山水,表现对象以黄山和广西山水村寨为主。如《黄山白龙潭》《黄山雨境》《皖南山水人家》以及《防城港上思魔石谷》等。此期作品多追求大、厚,及生拙苍茫之气。面对他的作品你一定可以感到作者那种执拗、勤奋、坚韧的精神特质。或许也正是这种精神,既不断熔铸锤炼他的绘画面目和风格特质,也促使他数十年如一日,倾心、倾情、倾力于绘画事业,奋力向人生的大目标攀行。

  注:本文作者为江苏省美协理事、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作者:张友宪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