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充满希望并值得期待 ——为徐松波画集序 孙景波/文

年末将至,学期课程也已收尾,终于得空把孙景波先生为我画册写的序言做一个简要整理,以期和朋友们分享交流(节选,原文三千余字)。

 

 

充满希望并值得期待

——为徐松波画集序

 

/孙景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壁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壁画学会理事)

 

两个半月前,我正和学生们在山西大同华严寺做壁画时,忽闻手机声响起,接听,是徐松波的声音:“孙先生,我把离校五年来的作品作了一番整理,计划出一本画集,现已打印了一本样册,想请您过目,并希望您为学生写一篇序言。”一个半月前,我回到北京,他来美院画室找到我,把“这本打印样册”放到了我的桌子上。——已然就是“这本画集”了!翻看目录,一切就绪,唯有,序:孙先生……名下,是几页空白!他以一双恳切更近执拗的眼神盯着我说:“现在,就等先生的批评了”。——我理解松波对我这份师生之间的尊重与信赖之情,同时也有了一种忽然被拉入宴会席间,还来不及看清在座宾客,就又被推请作首先举杯说话的人,——这原是情所难却的,我把这杯酒举了“很长”时间 ——把这本画集阅读再三之后,想对松波说:我看到,被你感动的我并不孤独,你让我有了“充满希望,并值得期待”的欣慰。

 

 

(《穿行时空——徐松波画集》封面)

 

在当代画坛的思潮当中,我每每感到,欣赏象徐松波这样迷恋古风, 痴情在绘画中“返魅”诗性的语境, 且愚顽执著,自喻如“堂吉珂德”似的人并不多。

 

 

《大长风2010》

 

徐松波属于“70后”的一代青年艺术家,他生长和求学的时代背景,正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历巨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正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流最活跃、也最令人感到迷乱乃至困惑的大潮之中。人生和艺术的传统价值观在“世界多元化”的“网络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徐松波带着“70后”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来到北京中央美院求学,恰好,二十一世纪初中央美院的学术氛围,从喧闹、浮躁,开始转入了一个逐渐静定、反思的时期。——面对“世界全球化”的形势,学院人问自己:“我有没有、要不要五千年文明传承的背景?复兴民族历史的辉煌,我能不能、有没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的、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眼光和学术怀抱?”这,既是问题,也是答案。

 

 

《道问系列15号》局部

 

……

我注意到,徐松波在壁画系读研究生时候,是比较沉默的,这基于他一系列实践中的深入思考。 在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时,他的专业是中国画,在壁画系期间,他开始转向多种材料和综合绘制技法的学习运用,这种“改弦更辙”的过程,在实践中格外需要探索的勇气。 对此,他很用功,也很用心。

 

 

《大象鸿蒙》240x600cm

    ……

到了毕业创作的时候,我看到,他力图把他的疑惑、他的求索,通过“穿越时空”的构思,在《大象鸿蒙》中,实现为当代中国人“梦徊”于历史文化的反省。实现为一种综合材料技法的表现语言。绘制的过程中,他让我提意见,我的意见有时是一种“颠覆”性的,好在他也敢于“颠覆”自己。那是一种被折磨,并甘愿接受“折磨”的求索之后,渐渐发现自己经历和未来前景的觉醒。

《大象鸿蒙》局部

 

……

在随后的这些年间,他让我看到了一个“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行者的形象。那个“问道”于“道问”系列中的玄奘,在徐松波一系列作品中,成了他“相看两不厌”的精神映照。

 

 

行者之一(局部)

 

与此同类的题旨,几年间,他画了近百幅!这是一种痴迷而接近疯狂的劳作状态。 古人云:“士隔三日,当刮目相见”。 离校五年后,他这样的状态令我感动!

……

 

《道问系列8号》

 

“我们到哪里去” ?这需要,有如孔子曰:“信道笃而自知明”——知行、取向的自我定力。在徐松波自己的文章和他的访谈录中,我看到了他“知行、取向”的自我感悟:“玄奘包含了中国人多种可贵的精神气质,其中最珍贵的是‘远足’精神和‘道问’精神,”“道问的‘道’既是道路的‘道’,又是道理的‘道’ ”。对于创作,松波说:“这就象行路,每个阶段的收获都是下一个阶段的开始,理想的作品永远都是下一张。”

 

《巡》170x420cm

 

 

……

经过一系列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松波作品中的内在气息,越来越体现出和国家民族命运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不是沉迷于自我的绘画作坊里搞小情调的人,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在他们作品中体现,我认为这在当今是尤为珍贵的。

 

《巡》局部

 

……

作为“70后”的一代人,松波意识道:“我一直觉得‘70后’一代人的整体能量还没有到完全释放的时候,但已经不远了”,“未来充满希望并值得期待”。我欣赏他这样的自信力。我摘用他在访谈中最后一句话,作了这篇序言的标题。

—— 我相信,无论“70后”、“80后”、“90后”乃至永远而“后”, 有更多能把个人的艺术生命自觉的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永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人,有自觉担负历史责任和使命感的艺术家,能薪火相传这种信念。——未来,就充满希望且值得期待!

   

                         2010年10月于皖南行旅途中

 

 

 

 

 

(孙景波先生伏案工作中)

 

 

 

 

 

作者:徐松波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