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并非水墨的十种可能之冯斌、蔡广斌: 以自身经验出发的不同实践

  展览海报

  上个月,“麓山美术馆当代水墨10:并非水墨的十种可能”将中国当代水墨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仇德树、谷文达、李津、张羽、王天德、刘庆和、冯斌、蔡广斌、武艺、魏青吉十人的作品汇集于此,以“并非水墨的十种可能”为主题,意在探讨当代水墨在当下的可能性。

  参展的十位艺术家在作品风格上都有着各自的面貌,他们以自身的实践来回应这个时代并开辟出一条不同于过去的水墨之路。雅昌艺术网对艺术家冯斌、蔡广斌进行采访,通过个案形式,梳理各自的脉络的同时也在探讨水墨的方向:

  冯斌:传统文化即使再优秀,也需要更新图进

  

艺术家冯斌

  雅昌艺术网:冯老师麻烦您先介绍下此次参展麓山美术馆的几幅作品。

  冯斌:这次参展的作品有六幅,时间跨度从2012年到2017年,都是我“跳舞系列”的作品,分黑白和有色彩的两类。这个系列的创作始于2006年,也是我对自己标签性的“西藏系列”的突破和尝试。最开始画面是彩色的,后来也有黑白。在这一系列中,可以看到亚麻布上我的创作明显借用了水墨的用笔和浸染效果。观众也可以从这个系列看到我这十来年的探索和实践。

 

 冯斌 《2012黑白探戈之七》 丙烯、亚麻布 180x140cm 2012

  雅昌艺术网:从彩色到黑白,当时是一个怎样的过渡?

  冯斌:这一系列的创作中,彩色、黑白还是一种反反复复的过程,我也都有持续进行创作。从画面中也可以看到,通常裸体跳舞的情况下我会采用黑白的颜色。通过黑白强调纯粹性和单纯性,进而呈现内容上的冲突,营造一种仪式化的过程,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的更具戏剧性。

  

冯斌 《2014-23》 丙烯、亚麻布 136x100cm 2014

  雅昌艺术网:您是如何找到“跳舞”这个点的?

  冯斌:2006年有一次我很偶然的看到一群人在广场跳舞的画面,这在现在我们很司空见惯,但当时我看到以后很感动。首先在色彩上与我此前画的西藏的红有所关联,此外那种晃动的舞影和我画的晃动的“喇嘛”也很有关联,从那时起我彻底转换了创作的题材。借由“跳舞”,我述说着都市化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任何一座城市我们都可以看到广场上跳舞的人群,在人造的灯光和玄幻的环境之下,人潮随着音乐放纵,两个孤独的人相依在一起开始跳舞。通过这种仪式化的动作,不论男女都可以以这种方式结合在一起。通过跳舞的形式,看似给都市化之下人性的孤独感找到了温暖的途径,实际上在热闹的表现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看似亲近实则疏远的。这也是我想揭示的问题,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对于情感的诉求,需要一个发泄的点。跳舞无非是一个仪式化了的借口,是都市化生存过程中慰藉自己的形式。

 

 冯斌 《2016-5》 丙烯、亚麻布 136x100cm 2016

  雅昌艺术网:“跳舞”中的动作都是高度提炼的,通过仪式化的动态来演绎戏剧化的关系,您更多的是在设计场景。

  冯斌:很多场景都是我用照片拍下来的,以虚幻的人影入画,不侵犯舞蹈者的肖像权和隐私权。为了创作我请学生去跳舞,穿着衣服跳舞的素材来自我以前组织的舞会,裸体跳舞的照片是我请香港的模特在广州摄影棚拍的。舞蹈专业的模特更有范儿,也更能强调画面当中的戏剧性和矛盾冲突。

  

冯斌 《2017-7》 丙烯、亚麻布180x140cm 2017

  雅昌艺术网:用水墨的形式,透过模糊传递一种不确定性。

  冯斌:此前我画了20年的“西藏系列”也是在强调动与静的关系,从喇嘛到舞影,晃动的状态一直在其中。

 

 冯斌 《舞影》 丙烯、亚麻布 140x180cmx3 2017

  雅昌艺术网:本次展览以“并非水墨的十种可能”为主题,通过个案的形式呈现了艺术家们方向鲜明的水墨实践。麻烦冯老师谈下您所理解的水墨的可能性。

  冯斌:从艺术和艺术史的角度来看,任何的改变和转换都是通过个体来展开的,而不是靠群众和文化潮流。通过个案的形式来体现解决的途径,来显示另外的可能性,提供某种参考。在我看来,水墨应该放在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问题。

  变化无外乎是受两部分的影响,外部的和内部的。中国传统的变革应该从内部发生,主动而非被动的来回应这种转变,这是很重要的概念,即从国画内部的基因突变开始发生变化。作为一个近百年来的问题,也是在中国真正与世界发生关系之后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传统文化即使再优秀,也需要更新图进,也需要将资源转换成能源,只有重新注入活力才能被发扬光大。老祖宗的东西是好,但直接拿来并不一定好,就像长辫子马褂好不好这个问题一样,首先得看是什么语境。

 

 冯斌 《2017-9》 丙烯、亚麻布 140x180cmx3 2017

  雅昌艺术网:从“西藏系列”到“跳舞系列”,对于水墨的探索您也从未停止。

  冯斌:我是国画出身的,读书和教书也都是在国画系,有很重的情结,希望把水墨作为元素结合到画面当中。90年代初我画“西藏系列”时,便受到外界的质疑,质疑我画的还是不是国画,有没有底线。在那样一个大环境,不被认同的情况之下我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如果大家都固守旧有的,不改变和发展,那新的可能性何以产生?!

  早在1990年,我便出国在欧洲生活了半年,在那段时间里我也在国外举办了展览,因此对传统文化,传统水墨的转变,自以为有不同角度的认知和理解。如何与今天的世界发生关联,这既是个人的问题,也是传统文化的问题。对于国画的更新,我提出了从材料到观念的路径。五千年的传统太过于丰富,我们应该选取某种方式建设性的进入,建立一个新世界而不是将传统彻底打破。在庞杂的国画中,以个案进行具体的切入,材料的改变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和路径。材料的变化,技术的革命必将引起观念的更新,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水墨传统本身也有很多伪问题,宣纸的广泛使用也才不过四五百年,这并不是传统的全部。也是演绎过程中,由于材料、技术的变革顺势而为的变化。我们不能安享传统留给我们的东西,这也是身为当代艺术家必须要做的。

  蔡广斌:水墨是有多种线路可能性的

艺术家蔡广斌

  雅昌艺术网:蔡老师这次的5幅参展作品都是您2016年创作的《拍》系列,麻烦先跟我们聊下这个系列的创作。

  蔡广斌:《拍》系列其实开始于几年前风靡全国的手机拍照热潮。我在许多场合讲过,这种“自拍”或者“他拍”行为的背后体现出社会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以及个体心理空间里的私密化淤积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或提示了人的“自我”和“自主”理念的觉醒,使之成为有意识的集体行为。所以这种“拍”行为引发的当代观念理所当然的成为我作品表达的主题。

  我从2010年开始的“影像水墨”、“自拍他拍”和2016年新作直至2017目前正在创作中的作品都是从“拍摄到绘画的结果”,只是每一时期所运用的形式手法与观念的改变有直接的关系。

  蔡广斌 《拍•2016》 水墨、宣纸92x180cmx2 2016

  雅昌艺术网:您之前的画面有出现iphone手机,现在是把这部分去掉了吗?

  蔡广斌:iphone手机的出现与否主要在于我所表达的意图。iphone手机系列的图像化在于探讨iphone手机的社会化阐释和所引发的一场关于“人”的精神意识和行为的革命。而去掉iphone手机是为了突出表现“拍”的结果,图片的社会化或个人化的主题。两种概念实质是科技革命的结果和所产生的后续效应。

 

 蔡广斌 《拍•2016•a1》 水墨、宣纸92x180cm 2016

 

 蔡广斌 《拍•2016•a2》 水墨、宣纸92x180cm 2016

  雅昌艺术网:《拍》系列可以看做是您对这个时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日常生活状态改变下的反应,从创作之初到现在,大到社会环境,具体到个人经历和体验,在画面中有哪些调整和新的尝试?

  蔡广斌:近期我在作品规模及影像与水墨并置及组合形式上调整许多,以便更加准确的将现实及个人心理的深层问题表现出来,切中其要害。如图片拍摄的选择和重复过程的多层次的变化和变形中的批判意识,观念和形式的再度的塑造性的社会化和社会现实的个体心理反应等。

 

 蔡广斌 《拍•2016•a1》 水墨、宣纸180x100cm 2016

  雅昌艺术网:变形,将某一局部放大,构图充满整个画面,是您想要去营造的氛围?

  蔡广斌:这与变形、局部放大等无关,创作者与观者的心理感受接近相同这是主要目的。艺术形式、表达手法的方式是否准确关系到能否将其创作观念展现到位。

 

 蔡广斌 《拍•2016•a2》水墨、宣纸180x100cm 2016

  雅昌艺术网:作品中,您更多的还是运用水和墨来做颜色的深浅变化。除了黑白灰之间的关系,色彩对于您来说,什么时候会被更多的使用,或者说您为什么不用更多的颜色?

  蔡广斌:这主要看创作的目的和视觉需要,单色有时更接近本质。当然也有所不同,我在2016年新创作的《三色.2016》组合作品,就是由水墨和影像组成的。其中一幅便是纯红的朱砂色,其冲击力直指人的心理底线。

 

 蔡广斌 《拍•2016•a3》 水墨、宣纸180x100cm 2016

  雅昌艺术网:除了展览中看到的《拍》系列,像“影像水墨”这类将水墨、宣纸和影像相结合的方式,也是您对周遭生活的语言转换。麻烦跟我们聊一下这部分。

  蔡广斌:影像和水墨并置的方法或多种组合的办法主要考虑到水墨的墨化和影像的真实与直接,相互补充使之艺术的思想化与生活的真实同时进入人的视觉,引起一种不同的当代心理化的东西出来。

  

蔡广斌 《拍•2016》 水墨、宣纸180x100cmx2+100x180cm 2016

  雅昌艺术网:这次麓山美术馆的展览主题为“并非水墨的十种可能”。在您看来,“水墨的可能”是怎样的?

  蔡广斌:水墨的可能性是多样化,多种线路的,一定如此。这与时代和可预见的未来是息息相关的。政治社会、文化、艺术都是这样。科技的快速发展将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改变一切。而人对新感觉、新意识、新需求的渴望必将接受甚至推动中国文化的重要支脉——水墨艺术的改革。

  水墨的本质是中国性质,在这个性质内所进行任何实验都是有意义的,中国当代艺术如此,水墨更是如此。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李璞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