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带你看展览】这个来自都灵的当代艺术基金会 把收藏带来上海

“行将消退”群展

“行将消退”群展

8

上海外滩美术馆

已结束 1.6万+

▲开幕活动嘉宾合影(从左到右:斯特凡诺·科利切利·卡戈尔先生、拉瑞斯·弗洛乔先生、谢丰嵘先生、张如怡女士、帕特里齐亚·山德雷托·雷·雷包登戈女士、裴思泛先生、艾米利奥·雷·雷包登戈先生、宋涛先生)

  作为文艺复兴大国,意大利一直以保存完好的百年油画与雕塑闻名于世。不过,在北部城市都灵,山德雷托·雷·雷包登戈基金会却将目光投向当代艺术。1995年,该基金会开始支持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不仅让其在本地空间呈现展览,也将影响力推往海外的艺术节和双年展。值得一提的是,成立基金会3年前,山德雷托·雷·雷包登戈已成立同名收藏。至此,其藏品已涉及绘画、雕塑、摄影、录像、装置和行为。3月24日,伴随外滩美术馆新展“行将消退”,中国观众可以一睹这座意大利知名当代艺术基金会的重要收藏。

  本次展览呈现来自各大洲23位艺术家的30件作品,这不是对山德雷托•雷•雷包登戈收藏的一次全面的梳理,也并未解释该收藏的主要美学和趋势。它更像是一个深度的观察:即当那些由意大利专业机构收藏的作品在国内展示时,它的创作背景和国内的文化语境、空间关系,能擦出怎样的化学反应?

展览现场

波拉·彼薇,《你见过我吗?》,2008年,聚氨酯泡沫、羽毛、塑料、木材、钢材,108 × 200 × 100 厘米图片由山德雷托雷包登戈收藏惠允

  进入美术馆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趴在地上的黄熊。意大利艺术家波拉·彼薇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羽毛、塑料、木材等材料创作了这件《你见过我吗?》,它仿佛能唤起你对于儿时毛绒玩具的记忆。

  波拉·彼薇1971年出生于米兰,她所有作品都是在表达对想象的力量的敬意。那些作品完全无意争辩或挑衅,而是发自艺术家一种塑造世界的欲望。波拉·彼薇通过作品呈现了人、物品和动物落入超现实情境的瞬间,以一种夸张、壮观的方式再现了事物的本质,以求揭示现实荒诞的一面。

·怀特,《仍旧无题》2010年,棉、涤纶,365 × 1219 厘米图片由山德雷托雷包登戈收藏惠允

  美国艺术家派·怀特所创作的12米巨幅壁毯《仍旧无题》描绘了黑色背景上的一缕缕白烟,抽象飘渺的图案实则由扎实的欧洲传统壁毯编织工艺所制成。

  派·怀特出生于1963年,她的创作灵感时常来自当代和现代主义设计。艺术家有意识地分析了设计对艺术作品的影响,同时又受到欧洲工匠美学的吸引。在作品中,她将设计产品与原始的手工制品和雕塑结合在一起,通过微妙的幽默感和对材料与色彩的神奇运用,创造了自成一体的映像空间。

利奈特·伊阿德姆-博阿基耶,《午夜,加的斯》2013年,布面油画,180 × 200 厘米。图片由山德雷托雷包登戈收藏惠允

  《午夜,加的斯》是英国艺术家利奈特·伊阿德姆-博阿基耶的大型油画作品,黑夜中一名黑人男子悠闲地躺在地上并向后望着,当观者走近他时,会愕然发现他似乎也正在看着你。

  1977年出生于伦敦的利奈特·伊阿德姆-博阿基耶是一名画家、诗人和作家。她的大幅面具象绘画是其结合记忆、想象、素描与剪贴簿的结果。她的画作根植于传统的形式思考,然而它们的题材以及处理方式却无疑是当代的。她的画作通常会在一天内完成,以求尽可能理想地捕捉一个单一的瞬间或意识流。

展览现场 三楼展厅

保罗·麦卡锡,《砰-砰房》1992年,综合媒材,290 × 290 × 250 厘米。图片由山德雷托雷包登戈收藏惠允

  进入三楼,能看到美国艺术家保罗·麦卡锡的大型装置作品《砰-砰房》。它是一个被解构的生活空间,观者被邀请踏入这个看似家常的环境,但第一时间会感受到空间的变化——移动的墙、不断开合的门和声响,会令你措手不及。

  保罗·麦卡锡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与革命性的当代美国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关注的是人类退化、残缺、污秽与败坏。过去十年里,他的许多作品对童年的迷思进行了重建与粉碎,创造一个由碰撞的门构成的环境,令空间变得不宜居住,成为一个存蓄恐惧、执念和冲突的普世之所,让人直面自己骇人的现状。

展览现场 图为艺术家哈桑·汗的作品《咚-嗒-嗒-咚-嗒》

  另一边,开罗地下音乐和实验录像艺术先驱哈桑·汗的声音装置《咚-嗒-嗒-咚-嗒》通过光和声音瞬间将观众带到埃及街头。艺术家聘请六位埃及街头音乐人分别即兴演奏六首当地的莎比音乐,再进行音轨混缩成为一首全新的主观即兴演绎。观众踏进这个空间,便可随着音乐舞动。

  在正式成为艺术世界一分子之前,哈桑·汗已经有了显赫声名。他的艺术创作涉及行为、出版、录像、声音和建筑雕塑。汗审视了身份与文化主题中固有的挑战。结合自己在开罗长大的经历,汗的观念作品试图在这座城市的迥异市民和现象中构建起一个有条理的叙事。

展览现场 四楼展厅

珍妮特·卡迪夫和乔治·布里斯·米勒,《穆里尔湖事件》1999年,木、音响、投影、钢铁,174 × 218 × 149 厘米。图片由山德雷托雷包登戈收藏惠允

  进入四楼,加拿大艺术家珍妮特·卡迪夫和乔治·布雷斯·米勒的作品《穆里尔湖事件》创造了一座微缩版电影院,影院正在播放一部美国中西部的黑色电影。观者戴上耳机窥看影院内部,但随之将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错位:一个女生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与你分享她的梦和焦虑,她就好似坐在你的身边。通过双重观看的关系,作品颠覆了传统单一向度的观看机制。

  妮特·卡迪夫和乔治·布雷斯·米勒的作品总是将观者的视觉与理解引向“歧途”:那些前来观展的人成了艺术家手中的提线木偶,他们的行动与情绪被随心所欲地操纵。不过,两位艺术家使用多媒体设备,其目的不是要吸引观众,而是想创造一个亲切的氛围,唤醒渗透在每个人的感官记忆中的强烈情感。

马琳·于戈尼耶,《阿里亚纳》2003年,16:9高清彩色有声单频录像, 1836秒。图片由山德雷托雷包登戈收藏惠允

马琳·于戈尼耶,《亚马逊之旅》2006年,16:9高清彩色有声单频录像,2352秒。图片由山德雷托雷包登戈收藏惠允

马琳·于戈尼耶,《最后的巡礼》2004年,16:9高清彩色有声单频录像,1417秒。图片由山德雷托雷包登戈收藏惠允

  录像作品《阿里亚纳》则讲述了法国艺术家马琳·于戈尼在2002年夏天的阿富汗之行。艺术家与人类学家、地理学家共同前往潘杰希尔谷进行拍摄,然而当局考虑到此地的战略价值禁止他们进入,后虽得到拍摄许可但艺术家选择放弃,转而将镜头对准当地的普通生活。其画面短暂的黑频闪现、富有诗意的独白,探究着风景与历史的关系,并试图探讨并反思主体与他者之间的观看的权力政治关系。《阿里亚纳》属于三部曲之一,另两部在瑞士阿尔卑斯和巴西亚马逊进行拍摄,本次展览完整地展出三部曲。、

  马琳·于戈尼耶于1969年生于巴黎,现生活、工作于伦敦。凭借自己的哲学和人类学学术背景,艺术家往往用影片探索视像的政治,她的作品帮助我们领会到,既有的政治和文化条件会强烈影响我们的感知。观看并非完全主观的举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历史中的外在与内在因素。

展览现场 达米恩·赫斯特与张如怡的作品

达米恩·赫斯特,《爱是伟大的》1994年,颜料、蝴蝶标本,253.5 × 253.5 × 12 厘米。图片由山德雷托雷包登戈收藏惠允

  英国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的绘画作品《爱是伟大的》,彩色蝴蝶标本被不规则地粘在绿松石色的绘画表面,好似在静谧的天空飞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及生存冲突。

  达米恩·赫斯特是当代艺术界最具人气和争议的艺术家之一。他制作了玻璃陈列箱和展示柜,用来呈现浸泡在福尔马林里的完整或局部动物躯体。赫斯特用自己的作品展示了现代养生的狂热与身体腐烂的无情之间的反差,其虚弱与强壮、永生与死亡、科学进步的宏愿与时间流逝的必然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

展览现场 张如怡的作品

展览现场 张如怡的作品《装修-错置》

  来自上海的艺术家张如怡,为本次展览全新创作了限地制作作品,她将运用瓷砖、混凝土的材料,从空间的错置与空间的属性,探讨城市里的人们之间被“阻断”、“挤压”的关系。

  艺术家出生于1985年,其艺术创作围绕自我意识、物理空间、日常体察之间的关系而展开。张如怡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时间切片和物质信息,捕捉、隐藏、干预、捏造出个体和日常现实的关系。她主要从事抽象绘画、雕塑与装置的创作。

宋涛,《我美丽的张江》2006, 169彩色有声单频录像, 1006

  跟随上海艺术家宋涛的《从上世纪来》,观众能一起回到2000年初的上海。艺术家用录像记录飞速发展的城市景观:一群年轻人如同回到孩提时代,在宽大的马路上踢足球,在新建高楼屋顶玩耍,艺术家所欲叩问的是:随着居住环境地貌改变,上海的文化记忆是否也会随之消失?

  1979年出生于上海的宋涛,其首要创作手段是用录像和照片描绘凡俗生活。他常常以自己和朋友的生活以及日常环境为主要的题材。他的镜头 总是对准上海,艺术家痴迷于用影像创造来讲述都市体验、城市及其栖居者的生命。

瓦妮莎·比克罗夫特,《素描》1995年,布面丙烯,220 × 270 厘米。图片由山德雷托雷包登戈收藏惠允

  瓦妮莎·比克罗夫特的作品《素描》绘于1995年。女性形象一直是这位艺术家创作的核心,从素描到油画,从行为到摄影,艺术家始终在探讨的话题是:女性在现代社会的处境,她们追求的美到达某种极致后,会带来哪些后果。

  一开始,年轻女性是这位艺术家描绘的对象,之后,她开始运用专业模特。在行为中,模特必须保持静止和无声,只是供观众观看的物体。在她的行为作品中几乎没有动作:单纯的身体展示是比克罗夫特的真正声明。

展览现场 五楼展厅

因卡·修尼巴尔,《热情的男人》1999年,蜡,印花棉纺织品,每件152.5 × 61 × 61 厘米。图片由山德雷托雷包登戈收藏惠允

  五楼展厅里,展示着英国的艺术家因卡·修尼巴尔的《热情的男人》,这件1999年创作的作品,使用非洲特有针织物完成。由于没有脸孔,无法判断他/她们来自何方。

  1960年出生的因卡·修尼巴尔对18世纪英国艺术图像志进行篡改,以求从后殖民视角重写历史。艺术家生于伦敦,但在尼日利亚长大,因此他的作品关乎自己的英国-尼日利亚双重国籍的身份。修尼巴尔的作品时常是色彩斑斓的,他通过非洲民俗与工艺元素,对不平等、种族与殖民戏仿进行了一种反讽式呈现,同时又揭露了当代的刻板印象。在他的装置中,西方服饰与空间是用非洲民间布艺来制作的,表达了多元文化之间的复杂性,鼓励观众去质疑自己所获知的历史。

具东熙《悲剧竞赛》2004年,4:3彩色有声单频录像,1557秒。图片由山德雷托雷包登戈收藏惠允

  韩国艺术家具东熙的作品《悲剧竞赛》邀请11位专业的演员演绎一段“哭戏”,作品中的人物不断在念着什么,比赛谁的哭泣更有持久力。艺术家正以这种方式调侃真实和虚伪。

  具东熙出生于1974年,其作品跨越了多种媒体。艺术家的首要兴趣点在自己周遭发生的事件,她收集了来自电视和互联网等方面的资料。具东熙通常会利用不同的电影技术来完成作品,她试图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实际上不存在的叙事上。

展览现场 六楼展厅 阿运·拉挽猜哥作品《跟我飞到另一个世界》

  此次展览以泰国艺术家阿运·拉挽猜哥的作品《跟我飞到另一个世界》收尾。这件作品创作于1999年,是艺术家对当地电影海报的模仿。作品抹去了高雅艺术和手工艺的界限,是一种后现代美学的表达。

  本次展览是上海外滩美术馆和山德雷托·雷·雷包登戈收藏和基金会的首次合作。今年五月,作为交流展,由外滩美术馆打造的展览“告诉我一个故事”将前往意大利。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拉瑞斯·弗洛乔说:“展览‘行将消退’试图与他者建立联系。这些作品给予我们启发:从我们自身、从个体和社会的互动中发现殊异性,一切的美丽、丑陋、暴虐、和谐尽在其中。我们脚下总会有一片陌生的土地。”

  据悉,展览持续至5月27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彭菲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