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中华戏曲艺术之花西安绽放 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成新戏迷

2018-05-25 23:56

  中华戏曲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之美熔铸于一炉,历经千锤百炼终成高度凝练的舞台艺术。如今,太多年轻观众爱流行音乐不爱戏曲。戏曲式微,这除了年轻观众对戏曲的了解渠道太有限,更因为戏曲传播的平台太少太少。 这两日,由西安广播电视台与燕升戏曲工作室共同打造的《擂响中华》节目,吸引了全国各地各剧种的顶尖高手汇聚西安,竟影响了一大批年轻观众走进剧场。在中华戏曲艺术的熏陶下,他们从“戏曲小白”逐渐变成对传统文化充满敬畏的“菜鸟戏迷”。

  为让戏曲后辈们觉得眼前有光

  梨园行绵延千年,其中之艰辛只有同行间最能体会。大家几乎都遭遇过同样的苦难,经历过同样的辛酸,因此彼此之间均惺惺相惜,相互扶持。《擂响中华》赛程过半,义字当先。

  这座舞台来过心心相印的夫妻档,来过兄弟,来过同事,来过不同省份同剧种的兄弟院团的好友。甚至有院团倾团出动为打擂选手助威,这些,都让站在台上的选手心中无比温暖。而最令人动容的,是在打擂现场,名家王洪玲看到年轻演员马敬帅因为伴奏带影响发挥,便将自己带来的乐队借给他用。尽管这是为竞争对手增色良多的举动,但她这么做,就是想让年轻后辈第一次在电视舞台上露脸时,多增添些底气。

  想让年轻观众接受日渐式微的戏曲艺术,戏曲人确实使出了浑身解数。晋剧新秀孙丽芳和丈夫在太原打拼很不易,甚至忙于奔波演戏对孩子也疏于照顾。可是,他们选择在直播平台上直播自己平凡的唱戏生涯,从化妆到上台,从练功再到自己生活中的平凡琐碎,一点点竟累积了六万多粉丝。如今,只要一天不播,就有粉丝打电话催促。最令他们夫妻欣慰的是,直播平台上累积了大量年轻粉丝,这代表着未来的希望。

  京剧文武老生傅希如有一种儒雅的飘逸感,他选择在大学校园里不断进修,拿学位、写论文,将京剧带到校园、社区,给年轻大学生不厌其烦地开讲座传授京剧知识。河北梆子新秀王硕只有24岁,却无偿带了一批孩子学戏。71岁的眉户、碗碗腔名家杨荣荣在授徒这件事上简直争分夺秒,她说自己对传承唱腔充满了紧迫感。秦腔丑角邓卫锋说,丑角人才正面临断代,我现在带了一个小徒弟,全是无私奉献。他说得很诚恳:“只要年轻的娃娃们愿意学,我就非常非常愿意教。”

  割裂了年轻人与戏曲艺术精品相互接触与对话的渠道,年轻观众自然海量流失,一代戏迷自然难以培养起来。当务之急,是迫切地寻找到一条将戏曲与年轻观众糅合在一起的路子。在戏曲舞台奔忙整整三十年的主持人白燕升感慨万千:在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里,接触过全国一百五十余个戏曲剧种,但我从不觉得戏曲青黄不接,因为我总是能在这些年轻戏曲人身上发现戏曲的未来之光。无论生活多么艰难,甚至他们改个行当可以生活得更好,但他们万万割舍不下。面对这一双双的清澈透亮的目光,我只是想努力搭建一个又一个的平台,想让他们看到,中国戏曲的前方还有光。

  剧场内年轻观众人数过半

  戏台搭起,锣鼓一响,无论是露天演出还是在剧场,老年观众通常都是场内观众的主流。可这一次在西安,《擂响中华》将现场观众的结构彻底颠覆。

  当台上的角儿们一个亮相,一个绝活,一个拖音,每到妙处,声振屋瓦的“好——”便不断响起,如此中气十足的声音,是占据场内半壁江山的年轻观众由心发出的。他们对戏曲从一无所知,到认可戏曲,再到敬畏戏曲,这个过程并不算长,有时仅仅一场两个小时的录制时间,年轻观众们便被台上生旦净丑的绝技折服得五体投地,对戏曲渐渐增长出一种由衷的敬佩感。

  毕竟,戏曲艺术剧种众多,流派众多,唱腔与手、眼、身、法、步的讲究众多,这是一门极为复杂、结构严谨,令人眼花缭乱的综合艺术,其美学体验远超流行音乐千百倍,想要真正学会欣赏这门艺术,不花费足够的时间做足功课根本难以入行。许多年轻观众决定,从当一个“菜鸟戏迷”做起,开始学习理解、欣赏这门古老的,看上去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艺术。

  《擂响中华》的录制现场不断有惊喜,除了大量来自各个周边国家的留学生之外,这几日,不断有西安各大高校的学子来到现场,甚至有年轻女学生集体身着汉服来赶赴这场文化盛宴,为中华戏曲助威,中途从无一人离场。毕竟,绝大多数年轻观众,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直面戏曲舞台的机会。

  只有走进剧场,在现场看到名家们的一招一式,年轻观众才理解到戏曲内容的丰富层次。这是体味中国文化的过程,是感知美与古人心境的过程,是与先辈们跨越时代对话的过程。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小鲁告诉记者:“这一次,我终于理解了戏曲是传统文化活化石的说法了,中国戏曲包含着中国古人的人生与哲学,包含了他们的价值观与语境,包含了太多太多说不完的内涵。”

  著名文化学者、《擂响中华》评委肖云儒认为,年轻人应该了解戏曲艺术,理解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东方式艺术审美观,理解中国哲学意境之美,了解其中写意的中国传统人生观和生存方式,从中汲取养分。评委雪小禅觉得,戏曲本来就好玩儿、好看,非常有意思,传播戏曲有时不应曲高和寡。对于年轻人,不能一味地去宣讲我们的博大精深的戏曲的难度。可以让他们从了解咱们戏曲文化的那些有意思的部分入手。有时候不妨也可以借鉴时尚流行文化的传播方式,先寻找戏曲中最有亮点的部分,抓住年轻人的眼球。

  摇滚歌手王建房这次也被打擂选手秦腔丑角邓卫锋吸引到现场观战。他建议,在舞台上表演的都是折子戏,只是片段的呈现,希望大家回去之后可以在网上找来全本戏多看看,许多戏都非常精彩,很有教育意义,却又不是单纯的说教,看起来很有意思。“作为土生土长陕西人,秦腔已经成为我们的血液,我经常把秦腔元素加入摇滚乐,就是想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秦腔,传唱秦腔”。

  重文轻武成全国戏曲难症

  背“扎”靠,头戴盔,脚蹬靴,着蟒袍,连日来,大将们在台上时而身轻如燕,时而虎虎生威,超高难度的动作宛如杂技,令观众目瞪口呆,一扬马鞭疾行几千里,几个转场便是兵临城下,几句唱词便是国破山河在……一方戏台之惊心动魄,内涵之丰富,远远超乎年轻观众的想象。

  许多年轻观众第一次看这样极富魅力、跌宕起伏的戏,便为之叫好,认为比看好莱坞大片还过瘾,纷纷询问在哪里能看到这样的全本武戏。可令人非常遗憾的是,重文轻武是全国戏曲界一个长期以来的顽疾。全国各院团重点以排文戏为主,戏曲生态环境几乎倾斜呈一边倒的状态,武戏演员们的前途与生存空间愈加艰难。

  可以说,不论是名家或新秀,都有过或者正在经历着艰难的生活状态。尤其很少得到演出机会的年轻武生们,仍然在这个非常清贫,却时常得豁出命的行业里选择坚守。其实,他们有很多机会选择其他更有挣钱的职业,可就是放不下,着了魔,戏比天大不是一句赚眼泪的口号,而是他们的信念。可是,清贫的生活可以忍耐,长期没有上台演出的机会,中华戏曲武戏这一支时刻面临着断代的险境。

  傅希如、郭楠、包东东、马敬帅、王硕等一大批武戏演员呼吁,不希望武戏演员因为无戏可演的原因逐渐离开舞台中央,荒废这一身好武艺,最终只能进入博物馆,让后人只能在故纸堆里,在视频资料里去观看,去想象,那将是一种无以言喻的痛惜。

  主持人白燕升期待着,只要《擂响中华》能吸引到全国电视观众中哪怕只有百分之二的人,自己就非常欣慰了。这一次做节目,比赛打擂只是载体,我想通过让戏曲通过这种竞技的方式走向观众,让观众了解到什么是自己本民族文化的根本。

  在观众席中,各种肤色的年轻观众都对中国戏曲给予极高的评价。来自美国费城的一位大学教授史密斯评价:我看到感受到在座观众非常投入,这是传统文化跟观众极好的互动机会。西安文理学院大三学生、臻华戏曲社社长詹仁权看到文武老生演员王硕在台上一次一次的甩发,一次一次玩命的僵尸倒,忍不住为他揪心。他激动地对记者说:“我没有想到王硕竟然才24岁,这让身为大学生的我感到惭愧,他爱戏的精神和练戏的精神就是我未来的人生榜样。” 记者 职茵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