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沪上影像艺术展大热,会拍照就是影像艺术家?

2018-09-08 15:16

  “影像成诗”、复星影像艺术季、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近期沪上影像艺术展大热,也促使大众再度思考影像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广义上讲,如今生活中影像已几乎无处不在,作为表现生活最具当下性的记录手段,其特有的视觉冲击力、快速直接的表现方式很容易对人的感官形成巨大感染力。然而,一张静态照片或者一段录影动辄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价格仍然让大众望而却步,我们该如何欣赏影像艺术,影像艺术和普通照片的区别在哪里?

  让影像艺术走进大众生活

  最近,上海的影像艺术展可谓精彩纷呈,这些影像艺术展览大都把展览的公共性、如何走进大众作为思考的重点。

  由复星艺术中心推出的影像艺术季9月8日至10月18日对外亮相,其中“收藏当代之道:来自复星基金会的影像(2010-2018)”部分汇聚了来自复星基金会管理的复星旗下企业收藏中的26位艺术家及其30件影像作品,包括罗伯特·卡帕、荒木经惟、细江英公、贝尔纳·弗孔、杨福东、邱黯雄等,从多角度、多视野诠释影像艺术蕴含的独特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

  为何要专门收藏影像艺术?主办方复星艺术中心认为,影像艺术作为新兴艺术形式,与传统艺术作品相比更具有公共性,更容易为公众带来新的艺术体验与刺激,激发公众对于艺术的热情。与此同时,影像艺术的本质、载体和表现手法也更加需要大众元素的参与,通过收藏与公众的接触,能够激发人们对于艺术的认知以及艺术趣味的改变。

  9月5日-9月15日亮相上海当代艺术馆的“影像成诗”展览则希望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摄影作品将大美学的概念传达到普罗大众的生活中,带领观者从光影谱成的诗中体悟摄影之美,与艺术家们展开美学对话,共同定义“新影像”时代。展览的作品不仅来自摄影师、当代艺术家,更包括了来自时尚界的Masha Ma、文学界的沈奇岚以及参与华为新影像大赛的普通大众的作品。展览同时打破在传统美术馆中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相对立的观看方式,营造共通的身份和对话的场域。

  今年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迎来五周年,将于9 月21日至23日在上海展览中心拉开帷幕。“影像上海”精心策划的公众项目历来备受关注,各版块侧重于具有开创性的当代前沿内容,致力于配合画廊展区体现博览会的视野和使命,让观众感受摄影艺术令人难以抗拒的美学和智慧力量,激发有价值的思考和探讨。据主办方介绍,今年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有五大公众项目版块,包括“在场”、“焦点”、“连接”、“洞见”和“对话”。瓦莉·艾斯波尔、 陈界仁、洪浩等众多国际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均将出现在该版块。

  艺术家自觉很重要

  展览“影像成诗”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期望在当下中国艺术家和观众的日常生活语境中呈现约瑟夫·博伊斯上个世纪所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艺术宣言。移动终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视觉影像的进化,摄影成为了人们触手可及的艺术表达,同时也不断丰富着自身的美学内涵。上海当代艺术馆执行馆长、策展人孙文倩介绍,展览旨在呈现开放性的探讨:当手机成为艺术语言的基本词汇时,这一看似日常的创作实践能否能担起美术馆“白盒子”的灵光?

  换句话说,是否只要会拍照就可以成为影像艺术家?此次跨界参展的沈奇岚较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作家和文艺评论家,这是她第一次创作影像艺术。“人人都可成为影像艺术家,从理论上看是没问题的,但以最苛刻的标准评判一个人是不是艺术家,在于他能否给这个世界贡献出新的角度。”

  沈奇岚的作品《一个我们,不是两个你》意图捕捉最亲密的灵魂相处时的状态,她拍摄了对她而言生命中重要的朋友,表现创作者与画面中人物的亲密关系,以及无法言传的心灵默契。“让一张照片或者图像成为艺术品,背后必须有艺术的逻辑和企图。在创作这组作品时,一开始我只是拿着手机乱按,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拍多了,故事会慢慢出来。”她认为,决定一件作品是普通照片还是影像艺术,有没有艺术家自觉很重要。“影像其实并不简单,影像是大众艺术,但好的影像作品还是少数人能够创作的。因为人人都可以做影像,要脱颖而出,证明自己的东西会更难。”

  艺术没有固定答案

  “我们不要奢求一件作品给出固定的答案,如果有固定答案,相对来说这样的作品就不是当代艺术。” 复星影像收藏展策展人顾铮认为,当代艺术希望个人在更多介入、参与后能得出一种判断或者启发,倡导大众用开放的心态去看,这也是影像艺术和纪实类摄影作品的区别。

  不过,影像艺术和含有特定事件、人物的新闻摄影并非不可跨越。在展览中有一幅罗伯特·卡帕的《隆尚赛马场的观众》,卡帕是一位新闻摄影记者,但这张作品放在当代摄影艺术中并不矛盾。画面中,人群拿着望远镜在看某一个方向,尽管新闻事件性强烈,但如果不看题目,也会对这些人在看什么带来开放的想象,使得照片产生了悬念。“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报道类照片要消灭悬念,但在这一画面中有很多种想象,具有可以放在当代艺术标准下进行解读的可能性。很多大艺术家的作品都会在不同的语境里具备做另外一种阐释的可能性。”

  展览中亮相的荒木经惟一幅黑白照片拼贴的作品,是他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到上海办展览时拍摄的。照片底色是他在自己阳台上拍摄的天空,与前景中女性身体部件、典型石库门弄堂的上海城市空间结合起来,带有一种电影里蒙太奇的意味,拓展了意义空间,也增加了图像间相互之间对话的新的可能性。这样的影像作品,也能带给观众更多想象和思考。

  谈到影像艺术和普通照片的区别,顾铮认为,影像艺术首先是照片,但影像艺术在图像背后的生产过程中更多注入了生产者的想法,包括语言等。“一张照片也许只是毫无想法的简单拍摄,也许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想法或者颠覆性的语汇,但我们很难定义艺术和普通照片的临界点,能否成为艺术无法用数值估量。”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