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杨必位:诗眼与画眼

2018-09-18 17:23

  中国画是一门经历了文化历史的演绎,伴随着中国文化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的绘画体系。在不断完善自身文化蕴藏的同时,也完成着对姊妹文化的嫁接与融合。“诗画同宗”“书画同源”在人们的头脑中早已形成为大家认同的艺术表现意识。

  在画面上题诗、注识,起源于晋唐,最早只是完成落名、记事的需要,在宋以后就欲罢不能,形成了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法而传承至今。“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题画诗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融为一体,使人们有一种既见其画,又见其画外之意的妙境;让作者的情感、艺术见解,都能借自然物象尽性表现在诗画的意境中,通过“画眼”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让观赏者在赏析图画的过程中,能从中感受到如同奔驰在自然的原野中,又好像漫步于画家、诗人的心灵深处,并在获取的妙悟中得到了超然的文化享受。当画家将诗歌中的各种表现手法移植于绘画之中时,也就产生出诗画互动的艺术效果,如诗的描写、寓意、含蓄、影射、借鉴、夸张、概括等手法都能在具体的绘画表现手法中得到体现,并运用“画眼”这一特殊功能,让“画眼”中的寓意与题画诗之间,产生交互式的配合,并生发出画外的联想意蕴,从而表现出作品的内在精神。这是中国绘画中一大杰出的文化贡献。为了解决图画中的诗性表达,让图画更富有诗性的图式构成效果,画家必须自己胸中充满诗感意愿,倘若没有诗的心理、诗的语言储备,画家就很难去完成诗中所折射出的文化品性,实现诗性美在图画中的表现。所以从历代画家的作品中,都能反映出他们在通诗、入画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深厚的文化艺术才能。

  在绘画表现上最为成功的事例,就是在脍炙人口的宋代画工考试题中“深山藏古寺”的“藏”字。这本是诗中的“诗眼”,却变成了绘画中的“画眼”,画工运用和尚挑水的形象而让画中不显古寺,来体现藏古寺的“藏”字命题,从而获得了一个“妙”字的体现。又如“踏花归来马蹄香”的“香”字,也成了画工眼中的“画眼”,而用蜜蜂追马蹄的形象手法,表达出“香”字的通感意味。这种文学化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画家的内在文化素养及图画的可赏性,其中将“诗眼”变成“画眼”,将文学内涵变为绘画内涵,都为当今的中国画与文学艺术并存发展做出了榜样。

  从清人郑板桥的《竹石》题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中,让我们不仅从画中可看出“竹石”的高风亮节和坚定不移的形象是画者的一种气节表现,更让我们从诗中体味到诗人鄙薄流俗、顽强不屈的精神,日后便成为画家、书家最爱去表现的一首诗。

  齐白石将老舍的名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用顺水而下的蝌蚪来表现,让人从无声胜有声中去体会出蛙声一片的诗意与画意,成为当代文坛佳话,广传于民间百姓之中。从齐白石在众多花鸟画上的题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画家文采的绚丽与图画表达中的逸趣,让人从中感到了画家的睿智和身上所具有的朴实而真诚的品性。他为图画《不倒翁》题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为《蟹》题诗:“处处草泥乡,行到何方好?昨夜见君多,今日见君少。”为《樱桃》题句:“若教点上佳人口,言事言情总断魂。”为《白菜》题句:“不独老萍知此味,先人三代咬其根。”又题:“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王,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何也?”这些都反映出齐白石将画中的思想意蕴藏于诗文之中,而诗中的形态、境象,又贴切地显露在趣味的图画之上,让诗画之间形成一种藏露中的互补关系,让人从图画中产生回味无穷的体会。要做到在图画中收放有致,诗味隽永,情意感人,就应熟读历代的经典之画,了解绘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从中得到体会后,再将个人的感受通过“画眼”传达出来,让作品像活泼生动的人一样充满生命中的灵性。而具有这样品质的画家,就是有通灵之气的画家。作画时能在“画眼”上做好文章,就能让所表现出的作品不会过于穿凿,就会更加自然。

  很多画家都知晓诗配画,并能在画上题诗,但如能让诗、书、画之间形成协调统一的艺术形式,从“画眼”中去强调诗性表达,成为一件妙配贴切的绘画作品,却是一件不易之事。图画与诗境相通、相适,靠的就是围绕“画眼”去做好文章,去寻觅适宜的表现形式。因为“画眼”是图画的灵魂所在,“画眼”中所提示出的艺术意境将确定整件作品格调的高下,而要做好“画眼”中的文章,就要调动富有情调的典型形象于“画眼”之中,就应该或藏或露地让“画眼”中的诗意体现着画家的心理情愫,或实或虚地去表达着画家所追求的境界与意趣,让“画眼”处产生出富于诗意的回味体会。因此只有通晓“诗眼”,运用好“画眼”,才能让“诗眼”与“画眼”在同宗的文化运用中,产生出互补而又难以取代的作用。

  让艺术形象能跳出普遍的审美去获得其味隽永的姣美感受,能在明志娱心的图画中寻找到图画后面的文化体会,是诗画者们求得艺术表现的重要方向。它能直接或间接地去打动观众,是产生艺术魅力的根本所在。而这种在诗歌中称之为“诗眼”,在画中却称之为“画眼”的艺术表现手段,也贯穿在整个形意表现之中,以点题、会意、表情、明志的方式担当着化腐朽为神奇的重要作用。“画眼”表现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画者对文化精神注入的看待和巧妙的艺术表现运用的能力体现,更能将画者个人情感的真实性呈现,因此古人常以“画眼”表现的高下作为艺术作品评价的标准。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杨必位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