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影像艺术为何在上海引发热潮?

2018-09-27 12:44

  

  图说:“影像成诗”展览现场 网络图

这个秋天,上海各个艺术场馆里的影像展览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上海当代艺术馆正在进行的“影像成诗”,多伦美术馆的“超时空影像展”,复星艺术中心推出的影像艺术季,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今天开幕的英国新摄影: 凯伦·诺尔和安娜·福克斯,已经举办到第五届的影像上海艺博会……影像艺术在此刻自发形成的热潮,令微凉的9月空气里仿佛又被重新加温。上海这座城市为什么会对艺术世界里尚算得上新兴的影像艺术情有独钟?

  当下:活力与创新能力

  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策展人、曾经参与策划过影像上海艺博会的克里斯托夫·菲利普斯的话来说,上海是一个适合影像艺术的城市,摩登而感性。

  长期从事影像艺术评论研究的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顾铮担任了“收藏当代之道:来自复星基金会的影像(2010-2018)”的策展人,展览除了荒木经惟、罗伯特·卡帕之外,还囊括了杨福东、邱黯雄、曹斐等诸多中国影像艺术家作品,顾铮认为:“上海本身具备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与年轻的影像艺术、影像艺术家不谋而合,并能参与融合到他们的共同成长中。”

  “影像是大众艺术,上海的热闹是整个生态之下的作用,是学术与市场的共同作用。”从事艺术评论的沈奇岚此次作为艺术家参与了“影像成诗”的展览,她的作品名为《一个我们,不是两个你》,意图捕捉最亲密的灵魂相处时的状态,她拍摄了对她而言生命中重要的朋友,表现创作者与画面中人物的亲密关系,以及无法言传的心灵默契。她认为:“上海作为城市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本身就可以产生和提供无数的图像。”

  

  图说:沈奇岚作品《一个我们,不是两个你》 网络图

  历史:中国摄影艺术的半壁江山

  在许多国际策展人眼中,中国摄影艺术家通常具有非常强烈的个性和身份标识,哪怕不知晓作品背后的摄影师是谁,仅凭着画面,也能猜出这是出自中国摄影师之手的作品。中国当代艺术在其他领域有拷贝西方的现象,但是在摄影领域则完全没有拷贝国外的情况。也许这就是当代摄影图像的意义——理解它们要基于更多的对于图像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事件的探寻。

  早在摄影进入中国之际,上海就是摄影艺术的大半壁江山,许多摄影团体、知名摄影师、照相馆都诞生于上海,红色摄影的关键人物吴印咸、沙飞等也都是从上海走出去的,顾铮认为,上海在摄影史上的地位使得影像艺术的热潮涌起有了历史底蕴。

  

  图说:林畇恺《穿着连体衣的女孩儿》 网络图

  未来:开放和包容性

  影像几乎无所不在,作为表现生活,最具当下性的记录手段,其特有的视觉冲击力,快速直接的表现方式很容易对人的感官形成巨大的感染力,得以快速传播。影像艺术的发展,脱胎于技术革命,契合了时代变化的脉动,随着科技观念的更迭,决定了影像艺术对时代天然的敏锐感知。

  相比较传统艺术的单向传递,技术的发展使影像艺术与观众之间更强的互动性成为可能,影像艺术欢迎观众加入其中,比如在复星艺术中心的展览中,乔恩·拉夫曼的作品《大洪水》就是利用VR技术,让观众在刚刚经历的真实空间与超现实梦幻场景间进行切换。

  “影像艺术作为媒介非常有活力,随着技术的发展,给影像艺术的表现力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影像上海博览会中国区副总监韩培培坦陈,“正是国际化属性的上海,其开放和包容性让影像艺术有了很好的发展的土壤。”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徐翌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