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观点】当艺术成为一种体验——那些可以摸得到的“美”

在今天我们谈到的美,对象领域往往是指艺术和设计。而在这两个领域中,也伴随着文化消费体验的产生,因此,我们都有关于美的经验的认知,这种基于我们个体体验的“美”,也往往是当时体验到的氛围“独自性”和“特殊性”。

“体验社会”现象(Schulze 1993)的出现,让艺术和设计作品的“美”,也渐渐成为可以体验的“实物”,而不是仅仅用眼睛去欣赏。

Teamlab展览现场

在日本,常常用到的一个词是“雰囲気”,往往指的是气氛,氛围,当设计和艺术作品中的“美”变成可以体验的实物时,也常常指当时空间内所感知到的声音,触觉,听觉等都构成了作品的整体雰囲気。而这种“雰囲気”的体验是我们获取美的途径之一。

在当代艺术的展示现场,这种“体验”可以看作是作品发出的信号,“沉浸式的体验”这一名词也常出现于的当代艺术的展示现场。这种沉浸是观众的身体参与到作品中,视觉之外的感官被调动起来,可以碰触改变作品的形态,可以凹造型拍照也成了常态。观众可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作品的媒介。

可以体验的作品也往往是非常有人气的,日本的艺术团体Teamlab的新媒体作品也是如此,观众的“体验”成为作品的重要一部分,传统美学中对于作品的评判基准,没有涉及太多观众体验,似乎不适合判断今天这样的体验型作品。

“好玩儿”和“美”在Teamlab的作品体验中是最直观能感受到的,对于可以体验的好玩儿的“美”的追求和认同在社交平台中出现的频率就可以发现,仅在instagram中,Teamlab的话题标签就约有31万的投稿。Teamlab 在国内也同样占据着我们的社交平台,和手机内存。

Teamlab展览现场

这件是通过累积光点所创造的立体作品,从天顶垂直下来的条形发光体,很像小时候家里的细细的门帘,拨开帘子,有种走进另一个空间的即视感,在本作品中,由光所形成的立体物的集合体呈现出的空间也有了无限延伸的错觉。作品的创作方式类似于点彩绘画,即用各种彩点绘制图像。

观众可以通过手机选择设定的元素并用机器投入,以创造此空间。每个人所创造的世界相互影响,也会因为人的存在而受到影响。这个作品形态因为人每时每刻的动作被创造出来,不断地产生变化。

Teamlab展览现场

在这件作品中穿行,脚下的镜面将空间放大一倍,背景音有点像风吹过风铃时的声音,波动起伏的光点穿过身体,忍不住举起手机环绕四周按下快门,全方位身处作品中,听着背景音,触摸着作品,还有视觉的炫目,身处其中时很容易忘记时间,而一张张手机屏幕内的照片往往并不能让我们满意,总想捕捉下一个眼前“美”的瞬间。

Teamlab展览现场

这件作品,是空间里充满了自由浮动的球体。人们拨开球体,并进入空间。用手拨开,或被拍打时受到冲击,会改变颜色和音色。周围的球体,在三维空间里作出连锁反应,将相同的颜色和相同的音调不断传播开来。

球体会在新的9种颜色:水中之光,透过水草的阳光,朝霞,早晨的天空,黄昏的天空,桃的果实,梅子的果实,花菖蒲,春天的枫叶等12种颜色中不断变换。随着颜色变化的人身体的颜色也随之变化,穿行在其中,球和球的间隙让人的身影变得神秘。

Teamlab展览现场

Teamlab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可以看的见摸得到的实物,在我们实际的可触碰可听可看的参与中,体验到的“美”,也让这种美所传达的氛围更容易留在我们记忆中。

艺术作品中的“美”成为可以体验的实物,我们对于“美”也会有更加实感。而在设计中可以体验的展览也越来越多。

森美术馆展览「建筑的日本」

在森美术馆5月份的设计展览「建筑的日本」中,通过展示模型呈现的了日本建筑设计发展的大致脉络,其中在展示16世纪(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建筑的一部分中,将千利休的茶室《待庵》等比再现。

茶室《待庵》

在这一部分的展示中,观众可以脱下鞋子,踩在石头上,弯腰从低矮的门中进入茶室《待庵》,跪坐在榻榻米上,体验安土桃山时代贵族饮茶的空间。

在“体验社会”中,模型图的展示和文字的解说让我们的记忆通过视觉保存之后,在加上实际走入建筑中可以触摸的体验,更加能感受到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的空间。茶室入口前精巧的庭园利摆放着石头路,石头的形状和间距让走在上面人可以放慢速度,与外接的空间区别开,慢慢融入茶室。与茶室的门设置小而且矮,也是为了让人进入时低头埋下身子,恭谦的进入。也有传言是为了防止带刀进入。进入茶室的这种仪式感的体验也将观众带入作品的氛围。

茶室《待庵》之内

我们不再是仅看到书面的文字和图片来了解一种文化,当艺术设计作品成了可以体验的实物时,我们也更能通过“体验”这一行为来实际感受作品和文化传达的美。

茶室《待庵》

曾经作为哲学的一个单独学科的古典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通常指的是传统绘画作品中的审美,是评判传统艺术作品的基准,有着解说和解释作品的理论基础。具有着比较单一的审美标准。而在今天的“体验社会”中,伴随着文化消费体验的产生,这种基于我们个体经验的“美”,这种美也具有了“独自性”和“特殊性”,我们往往记住的是,体验时的氛围与感受。
来源:
澎湃新闻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