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策展人”进入中国的故事,很多人并不陌生。
首先是上世纪80年代初,陆蓉之女士因为一场国际展览而思考了两个晚上,第一次把curator翻译成策展人。
接着是90年代中国本土策展人的形成,1995年,留学意大利的黄笃回国后,名片上赫然印着“策展人”三字,那是杨卫第一次看到这个词。他当时很纳闷:这也是一种职业?
策展在中国,经历了近30年的实践与探索。策展人,无疑成为一个艺术行业中独立而显著的群体,推动着中国与世界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如今,这个群体是时候聚合在一起,探讨关于“中国策展学体系”的建构。
基于中国美协策展艺委会的三年年会经验,2018年12月15日,首届“策展在中国”论坛暨2018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年会在江西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举办,把全国不同角色的策展人聚合在一起,讨论策展在当下的状况和未来,这在国内应该是首次。论坛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呼吁“建立中国策展学”。
关于“策展人”这个概念在中国的状态,请和我们分享你的看法。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