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文物零距离系列——黄培量《英国驻华领事馆历史及建筑变迁》
主讲人介绍:
黄培量 — 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副所长
黄培量
导语:英国在近代中国转型中施加了最大影响,作为外部的催化和约束条件,在华设立领事馆是一项重要内容。本次讲座围绕1842—1958年英国在华领事馆的历史变迁,顺着英国在华设立领事馆的历史脉络,对近代英国在华设立领事馆的分期、特征和主导设计师作概括性的梳理分析。
主题:黄培量 — 英国驻华领事馆历史及建筑变迁
第一部分:英国在华领事馆的起源
首先我们也知道英国是近代以来中国应该说是交集是最多的一个西方的国家,因为从鸦片战争开始,二次鸦片战争,英国用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从之后英国一直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优势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直到解放前夕,在解放战争之中英国当时在渡江战役的时候也曾经派过军舰紫石英号同我们的解放军发生了炮战。说明英国在近代历史时期内和中国的关系是非常多的。
英国“紫石英”号
在这个历史时期之内,英国当时曾经在中国一共是建立过48个领事馆,在中国的各个地方,包括最初开始的时候是利用各种不平等条约,在中国的沿海,从中国沿海东南沿海这里开始,一直把领事馆的建筑凭着条约沿着长江沿线,再扩展到内陆陕西、喀什、云南腾冲、东北的哈尔滨,这些比较边缘的地区。这个时期内这些领事馆建筑存在的时间也是长短不一的。有的领事馆存在时间非常长,整个近代历史时期上海领事馆从1846年开始一直到1958年,最后撤销的时候这个时间一直存在。有的领事馆存在时间是相对比较短的,像湖北的沙市领事馆1896年开始,一直到1951年就存在了五年的时间。还有像辽宁的丹东,丹东当时的名称存在了18个月,是英国在中国领事馆当中历史存在时间最短的领事馆。
英国驻上海领事馆
英国在中国的领事馆其实从时间上是大致上是分两个个时间段:
第一个时间段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19世纪末这段时间。这段时间领事馆的存在一般来说是凭借着跟中国、英国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包括最早的《南京条约》,一直到《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之后像《烟台条约》,还有很多像云南的事件,西藏的一些事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让中国开佛这些口岸,利用这些开放口岸开始领事馆。
《南京条约》签订
在1898年以后到1930年之间这段时间来讲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美国当时是发了一个门户开放的召会给中国,这个门户开放的召会来讲主要是要求中国对于各个列强国家军人提供机会,首先是承认各个列强国家在中国有既得利益,但是在门户开放之后要求各个国家在中国的贸易机会是要均等的,大家都可以跟中国开展这方面的自由贸易。
凭借门户开放的政策,当时中国已经认识到接下来如果还是闭关锁国延续我们国家的国策延续下来,中国今后走向的道路来讲是非常严峻的,所以当时中国也自行开放了很多口岸,自开了一些口岸。在这些自开的口岸里边,英国也是用门户开放的机会,也是增设了很多领事馆。
像一些后期的云南的腾冲、山东济南、东北的哈尔滨这些口岸来讲都是门户开放之后英国在中国设置领事馆。
英国早期在中国领事馆的设计,这个时期来讲主要是五口通商之后,我们也知道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当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当时来讲整个国家就是靠广州一个口岸对外开放的。但是在广州开展贸易的地点主要是在十三行,十三行这个地点贸易的对象在中国也是跟英国在印度当时有一个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是中国洋务运动之前的贸易的对象。
英国驻福州领事馆旧址彩色照片
然后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当时中国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条约主要是五口通商,就是广州、上海、福州、厦门、宁波这五个口岸被批准通商口岸。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英国是利用这个口岸,当时是获得了在中国开设领事馆的这么一个机会,早期来讲英国并不是把重心放在通商口岸,当时把香港割让给英国,他是把香港作为中国的贸易基地,在五个口岸当中,因为广州是贸易历史非常久远的,当时广州来讲首先是设置领事馆机构。最早设置领事馆机构的英国并不是建设领事馆,他当时是以租的形式,当时是在十三行旁边的西式的建筑里边租用这个房子,在这个房子面前开设领事馆,这是英国最早在中国开设领事馆。
英国驻广州领事馆旧址
到了1946年,当时是上海口岸已经开始发展起来,当时1936年在上海的第一任英国领事巴富尔,巴富尔首先是把英祖界,英租界和苏州河之间,当时是租了15英亩的土地,当时是请了在香港第二任测量师乔治•克莱弗利设计师设计上海的领事馆,当时一共设计建造了4栋建筑,包括主领事的官邸、副领事的办公、警察的居住等等一些建筑。除了广州和上海之外其他三个口岸相对贸易来讲在五口通商之后,贸易发展程度并不是令人满意。像宁波,宁波当时因为上海口岸迅速兴起之后,很多江浙这块的贸易被上海吸引过去了,当时宁波口岸的贸易发展当时非常不稳定的,有一些年份贸易相对比较好,有一些年份贸易比较差,表现的非常不固定的情况。
英国驻宁波领事馆
像福州,福州当时的贸易主要大宗商品是武夷山的茶叶,武夷山的茶叶是要顺着闽江运到福州这个口岸再出口。但是当时的闽浙总督。导致武夷山茶叶外销渠道非常不流畅,导致福州口岸的贸易也当时在五口通商之后反而变得比原来更加糟糕。当时这个情况也是非常差的一个情况。
英国驻厦门(鼓浪屿)领事馆旧址)
厦门因为它是处于闽南这么一个地方,相对来讲经济腹地比较小,没有大面积的经济腹地,厦门也是五口通商之后发展比较慢,贸易情况也并不令人满意。有了这个情况,其他商业口岸领事馆的建筑工作就没有开展起来,当时领到这三个贸易口岸也是租用当地的民房和当地的建筑作为领事馆的办公使用,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建立领事馆建筑。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发生了一些变化,领事馆总负责人是刚才讲的香港的贸易,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国每个领事每年的工作都是向香港贸易总管进行汇报,是这么一个状况。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是在北京了公使馆,从当时领事馆总负责人是由香港贸易管理局转到了北京公使馆,就是各个地方的领事的工作汇报是放到北京去汇报的,并不是去香港。
沙面岛平面图
在之后当时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当时英国在中国的建设情况是广州领事馆建设,当时广州领事叫帕克斯,帕克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是到香港去的,鸦片战争之后他返回到广州,他当时是担任在广州的欧洲委员会的一个负责人,回到广州以后他当时是主持了一个工程就是广州沙面岛的一个工程,沙面岛是一个在珠江当中是填出来的一个小岛(一个人工岛),他当时主要是感觉到在广州城内,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当中爆发了很多骚乱,对欧洲人、对西方人的骚乱是非常严重的,所以说他感觉到留在城内安全系数不高,所以需要在城外找这么一个地方,他当时想到的方法是在珠江当中填这么一个人工岛,当时这个工程因为是花费是比较巨大的,也不是英国一个国家来承担,他当时是找到了法国,两个国家一起出经费来做这个工作,因为英国来讲相对来讲实力比较雄厚,所以英国是承担了工程80%的费用,法国人是承担了20%的费用。这个岛当时一共是占地比较多,当时根据面积的划分来讲英国80%出资,建好以后英国人的地块也是占到了80的地块,我们看到这个人工岛就是以这条界限为临界,东边这一块属于法国的,西边这几个地块属于英国的,英国是它的80%。在这么多的面积里边英国人是划分了80个地块,中间的地块是领事馆,这个领事馆当时也是请了刚才讲的设计师克莱弗利设计了三座建筑,一座是主领事的官邸和办公,第二座是副领事的办公,第三座是警察的居住场所、监狱,这是广州领事馆建设的一个过程。
英国驻福州副领事馆正立面
下面我介绍其他几个早期的领事馆建设:
厦门领事馆最早是租的情况,到了1862年当时领事馆是在鼓浪屿这个位置上,鼓浪屿西南角这个位置上,当时是收购了泰特公司一共是6.5英亩的土地,包括土地上已经建造了两栋建筑,这两栋建筑当时是作为领事馆的用房。
英国驻鼓浪屿领馆旧址
在广东的汕头,汕头也是比较早的开埠的一个口岸,它当时英国领事是1863年收购了礐石,礐石这个地点是在汕头的城市的南边,当时是隔着涵江,邗江源,现在来讲确是一个风景区了,这个建筑现在还是保留在风景区里边,当时这个地块是属于美国,这块土地是属于美国领事,美国在这里建了一董楼,当时是连同土地和楼一并卖给英国领事。在这个主楼的旁边英国领事又重新建了一个附属办公的楼房,这是汕头英国领事馆建设的过程。
汕头英国领事馆旧址
到了1865年之后,英国这里是有了机构,为了领事馆建设成立了一个机构,这个事件是比较重要的一个事件,因为在这儿之前英国在中国的领事馆大部分都是用来建其他的建筑,并没有说考虑到自己去建造,有意识的去建造的这么一个过程,然后到了1860年代当时是英国政府开始意识到租用地段,因为早期英国在中国的这些领事当中是状况比较差的,当时估计早期在中国的是85名领事,这85名领事当中有1/3病死在工作岗位上,另外有1/3是因为健康状况有些甚至发生了精神病这些情况离开了领事这块。这些病逝离开这个工作岗位的领事当中有一半的年龄是还没有到40岁的,这个就反映出当时英国领事工作的条件也是比较艰苦的,当时很多人直接住在他们自己的军舰、船舶上面,所以说当时英国政府也认识到领事馆的状况对今后开展这方面的政治工作,对中国政治的影响非常不利,他们有意识地开展专门建造领事馆的计划,为什么开始在中国设立专门的机构运作领事馆的设计、建造和今后的工作。
喀什英国领事馆旧址
到了1866年当时主管领事馆工作的是英国财政部,派皇家工程师威廉•克罗斯曼来到上海,在上海专门设立了英国领事馆工程办公室,这个办公室来讲,设立之后是制订了在远东地区所有英国领事馆的规划、建设、今后定期维护和扩建的计划都是在办公室工作范畴之内。
它的这个贸易是比较大的,远东地区就是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这一带地区的领事馆建设全部是属于工程办公室工作的范畴。
克罗斯曼当时还请了一个他的助手是是陆军土木部皇家工程系助理测量师叫做罗卜特•亨利•博伊斯,这个助手在克罗斯曼之后其实是担任第二任工程办公室主任。在克罗斯曼后面他是第二任主任。
丹东英国领事馆旧址
所有英国在中国设立了48个领事馆当中,这个工程办公室一够是负责了33个领事馆建筑的设计建造,并对所有的包括不是他们设计建成的领事馆进行维护。
早期,巴富斯之后设计建造领事馆我们可以有这么几个:一个是广州的黄埔领事分馆,黄埔领事分馆是在黄埔口岸,跟刚才广州领事馆那边是总的领事馆,这个是领事分馆是1868年建的;天津领事馆是1868年建的;福州仓山的领事馆是1969年,我们看到这个建筑就是福州仓山的领事馆,这是完整的建筑。
福州英国领馆旧址
克罗斯曼虽然工作时间并不是很长,工作时间就是四年的时间,他当时早期是比较大的克罗斯曼。上海克罗斯曼就是在克罗斯曼的手里面建设的。当时上海的克罗斯曼建筑来讲,建筑数量是比较多的,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建筑是在华的高等法院,因为当时最早的时候英国在中国的这种法院的机构当时是只设了香港的,所有在中国这些人如果有犯罪或者是不良行为的这些事件,当时人员都是要遣送到香港去进行审判,开始的时候。所以当时英国觉得这么多领事工作开展以后有什么事件都要往香港送过去的话这个事情就太麻烦了,所以说当时在上海设立了一个在华的高等法院,这个工程就是克罗斯曼他经手去建设的一个建筑。
威廉•克罗斯曼
克罗斯曼他的设计风格,首先在选址上,他认为在有租界的城市里面克罗斯曼应该设在租界里面或者是接近租界处,这样容易得到租界方面后勤的支援、保障这方面的考虑;其他没有租界的地方主要是出于健康、安全方面的考虑,主要是设置比较高的地块内,或者是亿城市有一点距离的居住的地点。这是他当时选址方面的一个考虑,他觉得这些地点如果还是不方便选择离港口比较近德威治,这是选址上的考虑。
福州英国领事馆旧址外廊
在建筑的建造上面,当时的建筑一般是砖建造,建造的分割上是外廊式建筑风格,外廊式建筑风格我解释一下,外廊式建筑风格是早期西方传入中国最早的建筑风格,当时英国在东南亚、在南亚的殖民地大多是处于热带、亚热带这么一个气候,外廊式的建筑是在建筑的外面或者是前面、四周设置一圈的外走廊这个主要是应付当时的南亚、东南亚潮湿、高温的气候。所以说他这种风格在东南亚、南亚形成之后,也把这种风格带到了中国的东南沿海,因为东南沿海像广州这些气候来讲和东南沿海是比较接近,所以说从这种建筑的风格也是融入了中国的一些领事馆的建筑当中去。所以说早期的这些领事馆建筑也是这个风格的一个延续,就是使用外廊式建筑风格。像这些建筑里面的楼梯间是设置在建筑的中央,相对来讲比较对称的结构形式,克罗斯曼这种风格一直沿用到十九世纪末。
北海英国领事馆旧址外廊
第二部分:英国在华领事馆的建设中期
克罗斯曼之后接替他上海工程办公室主任位置的是他的助手刚才讲到的博伊斯,博伊斯在工作时间上虽然并不是很久,也就是六七年的时间,但是他在领事馆的设计、建造整体过程当中他发挥的作用是比较大的,包括他退休之后,当时也曾经对整个远东的领事馆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巡视,也曾经写过报告,这些都是博伊斯当时作为领事馆方面的专家作用是比较大的。
镇江英国领馆旧址
他在中国工作期间,他是亲手设计了几个工程:一个是1870年当时设计建造烟台领事馆;1782年设计建造福州马尾领事分馆;然后是镇江的领事馆也是在他手里设计建造;镇江领事馆选定的时间比较早,刚才讲到广州领事怕密斯1861年就选定了镇江的租界,但是是一共有41块,,而且预留了2.75英亩的土地供于领事馆多建造,因为镇江虽然地块已经选定了,但是建设就是拖的时间比较久,一直拖了十几年,早期还是利用当时是租在英国的领事,租在一个寺庙里面板够的,直到1873年才由博伊斯牵在选址上建造了一座两层的领事馆和一个警员的宿舍。
镇江英国领馆旧址
这个我们看到是当时烟台的英国领事馆,这是原始的设计图纸。烟台领事馆是位于烟台的小山上,烟台山,这个山是下山,它是烟台近代以来第一座外国领事馆的建筑,建筑规模并不是很大,就是一层的平房,砖石结构,从风格上看也是采用外廊的建筑,外面是一圈四面的走廊,里面室内是设置了壁炉,可以看到有烟囱,这是当时西方人比较喜欢和惯用的设计的手法。
烟台山英国领事馆旧址
这个是福州的马尾英国领事分馆:这个建筑是位于福州的马尾小山马限上的西南角,建筑是建于清同治九年,是挂有英国副领事署的牌子,刚才的图片是英国主领事馆在福州的仓山,仓山是在福州的南边,也是闽江当中的南台岛上面,这个建筑是在厦门的马尾这个城市,马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地点,这个点是福州闽江的出海口,英国当时在这里设置了一个领事的分馆,当时也曾经作英国海员的一个俱乐部。
福州英国领馆旧址
这个是刚才讲到镇江英国领事馆的一个状态,这个建筑来讲是我们现在看到图片里的建筑已经是经后期重建,因为当时后期1880年的时候曾经当时镇江爆发过一次市民的骚乱,曾经把早期博伊斯设计的领事馆建筑已经烧毁过,在这个事件之后当时中国的地方官员也增加进行过赔偿,英国人利用赔偿经费重建了这个领事馆的建筑,现在看到的这个建筑是1880年之后重建的一个风貌,并不是早期刚才讲的博伊斯设计的建筑。
镇江英国领馆旧址
在北方开放口岸釉恩一个重要的是牛庄。牛庄是根据《天津条约》开放的一个口岸,它原来是位于辽河口往上游走40英里的这么一个地点,当时是辽河口岸上贸易比较繁荣的一个市镇。但是到了开放的时间以后,当时领事们跑到现场去看了,牛庄这个口来讲它的辽河水的瘀积比较严重,当时的地点并不是很理想。所以说1861年当时第一任驻牛庄的领事叫做密迪乐把开埠的口岸从牛庄移到辽河下游,辽河口的地点是没沟营,没沟营现在叫做营口,营口就是这个地点现在的名称。当时是在没沟营选择了九个地块,一个是作为领事馆的用地。领事馆的选址并不是非常合理,当时选择的地块是处于河流的一个冲积岸,左翼选择这个地块之后不多久辽河发大水把这个地块的土地全部冲到了河里面去了。所以说当时的情况没有房子去住了,那个时候到别的地方去住,又要去租房子居住,当时博伊斯带着他一帮助手到现场勘察之后,因为这个领事馆选择的地点是非常差的,当时重新又找到新的位置,是到1873年领事馆从奈特公司手中买下了地块,位于罗马天主教布道点和华俄道胜银行之间的一块土地是4英亩徒弟。然后这个已经是1863年建造的一座房子,当时土地和房子一起买下来之后请博伊斯改建和扩建的房子,给领事的助手、警员建造了房子。我们看到照片里面这几个建筑是当时博伊斯建造的房子。这个照片是1910年拍的,但是建筑是比较早的。
营口英国领馆旧址老照片
然后在东南我们来看一下几个口岸:一个是台湾。台湾这个口岸一个是叫淡水,淡水是台湾第一个开放的一个口岸,淡水是位于台北现在新北市的一个淡水河的河口之上,它的地点。当时最早期是建有一个城堡,最早是西班牙、荷兰殖民者曾经不同时间占领过台湾,当时在淡水河建设了城堡叫做红毛,当地人叫做红毛城,红毛城建筑一直保留着,英国人当时是看重了这个城堡,利用这个城堡进行改建作为领事馆的建筑。当时是1877年请博伊斯设计了领事分馆的建筑,这个平房边缘进行全面重建,增加了一层楼,右边这个建筑是改建之后的建筑。
淡水英国领馆旧址
博伊斯这个人的设计风格主要是这么几个风格:
一个是比较擅长于场地复杂的选址来设计、建造;像我们刚才看到的镇江跟淡水,他这个场地情况都是比较复杂的山坡地,不同建筑之间是处在不同的高层之上的,相互之间并不是处在一个平面之上,所以说他是比较擅长于复杂的场地;淡水其实是在上面跟下面之间都是有不同的建筑,他是利用不同的道路把相互之间的建筑连在一起;
高雄(打狗)英国领馆旧址
然后在建筑的单体设计上,他使用更多不对称的设计,建筑来讲并不是像刚才早期的艺术非常对称的那种方式。在建筑里边内囊的使用比较普遍。
博伊斯工作一直到1876年,当时就回到了伦敦,在伦敦是财政部专门成立了一个领事馆工程办事处,这个机构是指导在中国工程的运营的。当时财政部安排领事馆的经费首先要报国会批准,所以领事馆办事处当时设计的图纸、方案进行规范化以后报送国会批准,所以是有这么一个办事处。回到伦敦之后,他当时成为8所有海外工程首席建筑师,一直工作到1899年退休。
刚才讲到退休之后他跑到远东,跑到中国、日本、韩国整个远东地区对所有英国领事馆建筑进行了一次长途巡视。在巡视之后他也写了一份报告,他的这份报告现在认为是十九世纪英国关于在中国领事馆权威性的一份报告。
接替博伊斯工作的是他的助手叫做马歇尔。
上海英国领馆旧址老照片
马歇尔是1876年担任上海领事馆工程办公室的主任,马歇尔上任之后,这一年英国和中国也是签订了一个条约《烟台条约》《烟台条约》也是四个口岸被开放,但是马歇尔上任并不是马上要着手四个开放口岸建筑的建造,因为这儿之前其实在中国也有很多口岸和领事馆的工作还在延续,还是没有完成他认为其他那些领事馆建造进度更紧。他当时首先是开展了先前开埠城市的领事馆的设计建造,包括打狗、汉口、安平这几个。打狗和安平是在台湾的,汉口就是现在的武汉口岸。
芜湖英国领馆旧址
在这儿之后对烟台条约开埠的四个城市,这是包括湖北的宜昌,然后广东的北海,浙江的杭州,然后还有安徽的芜湖四个口岸领事馆的城市。
首先是台湾的打狗的口岸,打狗这个名称是来源于当地的一个高山族的一个称呼,这个地点我们现在知道是在台湾的高雄。高雄当时是当地的人高山族的称呼叫打狗,所以音译过来就是打狗这个名称。这个领事馆是1877年当时是领事馆从当地陆氏家族两兄手里面租用,长期的租约租下了4英亩的土地位于鼓山之上,在鼓山当时是正对着高雄的那一块,地点也是非常险要的一个地点。然后他在山下,这块地是当时填海出来的,在山下租赁了一块十三行2/3英亩的土地,租下了这个土地然后进行设计,在这里构成了一个山顶建筑,这个建筑是一个住宅,下面还有地下室,当时有监狱的功能。在填海地上也是布置了建筑,这个建筑主要是办公室和警员的宿舍。这两者之间是通过一个非常曲折的折梯,支字形的折梯上升下降的这么一个关系。这个建筑是山顶这个建筑,领事馆山顶上的建筑,现在保存的比较完整,在里面也是台湾当地也是做了一个开放,对所有人开放的一个陈列,近代史的一个陈列。
高雄(打狗)英国领馆旧址
这个我们可以看到是领事馆里面的一个场景,当时英国官员跟英国人在谈话的这么一个场景。这个是从鼓山山顶这个领事馆建筑看出去的现在高雄的整体的一个城市的景观,这个里面就是他们的那一块,现在城市非常繁华,当时打狗也是刚刚开放,没有什么非常大的建设,城市还是比较荒凉的一个城市。
安平英国领馆旧址
进入到二十世纪之后,随着安平复兴,因为安平这个城市是历史上相对比较久的,安平现在在台湾叫台南,这个城市来讲在二十世纪之后贸易中心又恢复起来,恢复以后打狗这个口岸的贸易又变得衰落下去了。所以说当时的地位又由安平而取代。
高雄(打狗)英国领馆旧址
安平这个领事馆是1861年《天津条约》开放的一个口岸,到1885年台湾道台赠送了曾文溪旁边两英亩的土地,请马歇尔于1889年在这里建造了领事馆的官邸和办公室,这是当时的一个马歇尔建造的一个建筑群,这个溪就是曾文溪,曾文溪也是当时台湾比较大的溪流。
淡水英国领馆旧址1
然后是汉口英国领事馆。汉口领事馆这幢建筑是1864年当时已经建造了第一批领事馆建筑,当时汉口这个领事馆是占了四英亩,已经是建造了第一批建筑。因为当时第一批建筑领事馆的建筑是在长江边上,它地方势非常低,和长江的江岸离的很近,当时也没有什么江堤这些建造,长江的洪水在1880年发洪水,江边的这些建筑,包括这个英国的领事馆都冲毁掉了,当时进行了比较大的一个工程是加大了堤岸,加大了堤岸提高,当时一共抬高了大概有50英尺这么一个高低,新抬搞的堤岸之上重新规划了汉口的领事馆,当时也是由马歇尔领导设计并建造的。包括领事的官邸、办公室、警员的宿舍,还有监狱,这些监狱都是在马歇尔的手里重新进行比较大规模的重。
英国领事馆官邸
第三部分:英国在华领事馆的建设后期
在完成前面比较紧要的领事馆的建造之后,马歇尔回过头来就是要设计建造刚才讲的《烟台条约》开放四个口岸的领事馆。
这四个口岸里面包括像安徽的芜湖的英国领事馆,这个建筑是位于芜湖长江边上的范罗山,范罗山上领事馆占地是两英亩,一共是有两座建筑,两座建筑现在完整地保存在那里,这个看到的是一个建筑,这个建筑是两层的外廊式的建筑;另外是一个警员宿舍和监狱。
芜湖英国领馆旧址
然后是广东的北海,现在北海已经是划到广西去了,当时还是属于广东管辖的一个口岸,北海当时是比较小的一个城市,当时基本上是小渔村的规模,但是英国人是看重了它的发展潜力,因为这个海岸位于中国南海边上,正对着是越南,离越南边境不远;当时这个口岸是1884年,因为这个城市来源讲是比较小,大部分都不是城市建设,领事馆占了非常多的用地20英亩的用地,在上面建设了一个两层楼的住宅及办公,这是当时办公和住宅合栋的一个建筑,然后到1887年重新又建立了办公室和警员宿舍。这个建筑现在在1994年好像是,1994年进行过一次平移,城市建设的关系,当时是运用现有的平移技术进行了平移。
北海英国领馆旧址
然后是宜昌的英国领事馆,宜昌这个领事馆,当时英国的领事叫做法格斯,他当时是到宜昌之后并没有说租房子、买房子,他当时自己出资自费建造一个船叫“金河”号,他当时就在船上面进行办公。到了1890年当时是租了一英亩的土地,马歇尔在1892年建造了这么一栋建筑,这么一个领事馆建筑。
宜昌英国领事馆旧址
最后一个是温州英国领事馆旧址。这个建筑在四个口岸里面建造时间是相对来说比较晚的,首先开埠时间1876年已经开埠了,就是八年的时间里英国是在温州是并没有建造任何一个领事馆建筑,当时到了温州之后是在市区江心屿上面利用古迹,利用这个房子作为临时的领事馆办公的用地,一直到1894年用了十八年的时间。当时1898年当时也是请马歇尔到温州设计温州领事馆的建筑。1892年提出的一方案是两层建筑的方案,办公和住宅在一起的方案,但是我们要知道当时江心屿的情况是它是位于瓯江当中的一个小岛,然后对面南边是温州城,这个地势上来讲,江心屿后面是对着小山东塔山,山上面有唐代建的古塔江心屿的东塔,他选择的地势来讲在塔山角、山路的位置上,这个是属于英国领事馆的建筑范围。这个历史来讲是。最早的设计是两层的建筑,到了现场经过勘察之后发现觉得地势上比较低矮,所以对建筑重新进行了修改,盖成三层建筑,最后这个方案是三层楼房。
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3号楼
这个是当时一个领事馆的图纸。粉红色的这些图块表示出来是当时英国人同中国大地方圆签订的租约,租用地块,当时比较零碎,这里一块、这里一块,这里有一块,这个是1885年签订的一个租约,一共租用20年的时间。这边我们看到这些房子都是当时中国传统的庙宇、关帝庙、庙宇,英文翻译就是关帝庙,战神庙就是现在翻译成关帝庙,这里也是江心屿的东塔,在东塔山下满这个地方,这个位置就是现在领事馆主楼的位置。
英国驻温州(江心屿)领事馆
这个建筑就是我们江心屿领事馆主楼,这个建筑是1894年建造完成的一个建筑,这个照片是20世纪初拍摄的,当时风貌基本是一致,现在去现场建筑也是这样一个结构,这个进驻当时是作为领事,英国驻温州领事的一个官邸加办公的这么一个场所。我们根据原始设计的图纸可以分辨出里边的功能,里边是一层设计了领事的办公,右边是他们的一个餐厅,在二层是布置了领事的住所、卧室,东边是包括一些资料的会议、制图、图纸的绘制都是在东边这边的房间,上边也是两个卧室,也是给人员居住的卧室。
江心屿英国领馆
这个建筑是在1号楼东边,主楼的东边,这个建筑是比主楼建筑的时间晚了一年,这个建筑主要是在领事馆里面的警卫们居住,还有一个监狱,我们看这个房间前面是开了一个非常小的窗户,其他位置都没有开窗,当时这个功能就是作为一个监狱的功能,现在领事馆经过了后期的改建,这个位置。现在去看和老照片已经风貌有所改变,并不是反映当时功能的一个状况。
江心屿英国领馆
马歇尔这个设计师他从事领事馆的设计时间是比较长的,他设计风格上主要是这么几个特点:一个是他会运用这些古典元素,西方建筑的古典元素,在他的设计里面运作的比前面讲的设计师用得多,前面的设计师从西方传到中国外来的建筑风格比较明显,到了马歇这里的风格西方古典元素、西方的柱式、砖石的结构在后期运用的比较多。在当地的材料运用上,马歇尔更多的是使用当地的一些材料,当地的一些石材、木材,像温州是有在材料胶结材料、填缝材料上当时是用鱼胶,温州有渔民嘛,欧洲也是靠近沿海,当时一些胶结的材料当地的材料是鱼胶,鱼肚子里边的胶,制作的胶,现在在英国领事馆使用当中就使用鱼胶的材料。
然后到了二十世纪之后两个历史时期,后面这个历史时期门户开放之后的这么一个历史时期,英国驻华领事馆的建设发生了比较大的一个变化,首先是领事馆工程办公室运作一直运作到1950年,然后是搬到了香港,一直到80年代结束。在这个时期来讲办公室的成员是比较稳定的,一般来说他是有一个主任主设计师担任设计主持的工作,还有一名助手是专业的助理,下面还有工作人员、绘图员这些工作的人员。从负责人上马歇尔之后担任工程办公室主任的是考恩,考恩这个人是杭州曾经也是英国在杭州开设过领事馆,杭州领事馆的设计师其实也就是考恩,马歇尔之后就是考恩,这是1901年开设的领事馆。
考恩之后是辛普森,然后是布拉德利还有罗伯茨这么几任负责人。
同1900年到1930年之间英国在中国一共开设了15个左右的领事馆,这15个领事馆开设主要是中国是政治方面的需求多于商业方面的需求,就是我刚才讲的门户开放之后各个列强国家相互之间的竞争导致他必须在政治上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而并不是商业的运作,几个城市像喀什、济南、哈尔滨、腾越就是相对应着很多其他国家的一个势力范围的。像喀什,喀什其实是在新疆比较西边的一个城市,中国最西边的一个比较大的城市,新疆这一批属于萨尔河的范围内,当时喀什领事馆英国也是用萨尔进行政治方面角力的这么一个情况,当时是由英国驻印度的政府主导开始这么一个领事馆。
然后济南,济南我们知道是属于德国的势力范围,整个战后属于德国的势力范围,英国在济南设置领事馆也是为了同德国进行商通的状况,哈尔滨也是属于东北是属于俄国势力范围。腾越是属于云南,云南是属于法国的势力范围,他到云南开设领事馆也是跟法国进行政治、经济的一个考虑。这些城市来讲从贸易角度讲并不是非常需要开设领事馆,他们这些边境贸易是很低的,从商业需求来讲并不需要开设这么多领事馆。
济南英国领馆旧址旧照片
我们看一下这个建筑是济南英国领事馆,它是1917年,当时是英国领事是用14年的租约获得了三英亩的土地,当时是请布莱德利设计建造了这么一个两层次的领事馆的建筑。
这个是哈尔滨,哈尔滨是1920年,当时是从中东铁路公司租赁了63年的土地所有权,建造了这个建筑,这个建筑时间是建的比较长,一共时间建了这个建筑,一共三层楼地底层是作为办公,上面作为住宅。这个建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被中国收回来被用作中国长春铁路的总部,在国内是有这么一个铁路公司长春铁路公司把这个建筑作为总部。
哈尔滨英国领馆旧址
腾越是现在的腾冲,在云南的西边靠近缅甸的一个口岸,比较靠近缅甸的一个口岸,这个口岸英国是利用1894年当时签订了一个条约叫做《续议滇缅界务条款》这么一个条约之后,当时开放的一个口岸,当时是驻腾越的第一任领事叫做杰弥逊,他当时是购置了9.5英亩的土地,在1921年开始,这个时间也是隔的很长,条约这个时间已经隔了二十几年才开始领事馆的建筑施工,当时也是意识到云南跟法国竞争的这么一个关系,当时法国在云南的势力是非常非常雄厚的,因为整个印度支那已经是被法国作为一个殖民地了,跟越南交界的云南可以作为法国的势力范围,当时杰弥逊提倡支持中国清政府跟法国进行对抗,所以说他当时是以地主要在腾越建立领事馆,当然在他手里第一任领事的时候,他这个领事馆是没有建成的。最早开始他是:11谷仓里边,谷仓里边住了几年又搬到寺院里面办公,条件非常艰苦。当时也挺惨的,政府马上要建腾越领事馆,显示英国对云南不是没有兴趣,不是说云南就放给法国了,就是法国势力范围去了,我英国也是有想法的。这个建筑是1930年竣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滇缅战役中建筑是被轰炸了,破坏严重,到1942年建筑被废弃掉了。
英国驻福州副领事馆
到了广州英国领事馆,最前面提到最大的领事馆广州的领事馆、上海领事馆这两个建筑也是进行了很大的重建和扩建。
沙面岛上的前英国领事馆
像广州的英国领事馆的重建当时是有这么一个情况是1915年,珠江也是发了一次比较大的洪水,英国在沙面岛上的领事馆建筑也是基本上被损坏了,所以到1921年开始一次比较大规模的重建;然后是1924年竣工的这么一座办公楼,我们看到照片上这个是1924年军购的一个办公大楼,当时设计是罗伯茨设计了一座新的副领事馆,然后是1925年爆发了省港大罢工,当时工程被迫中断,一直到1927年完工。是这么一个过程。
前英国领事馆东楼
英国领事馆副烂楼
在上海的领事馆在进入20世纪也是进行了很多新的建设,这个范围就是驻上海领事馆的一个范围这边是苏州河,这边是外白渡桥桥,这个范围是很大的一个范围,里面的进驻也是非常多,当然很多是不同时期建造的。在20世纪之后当时有这么几个建造:
上海英国领馆旧址
一个是1902年当时是为工务测量员办公室建造了两座房子;1903年是一部分建筑租给了上海赛艇俱乐部;1909年,另一部分租给了上海外侨委员会;在沪高等法院,这个是刚才介绍克罗斯曼设计建造的高等法院,在它的西边做了两个小的扩建,1923年是为英国海军情报部建造了一座新的大楼,一直运作到1958年,上海领事馆是英国在中国方面最后关闭的领事馆,最后一个关闭的,在中国关闭这些领事馆当中上海领事馆是运作时间最长,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领事馆的建筑。
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