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胜天《当代艺术三十年》
主讲人介绍:
郑胜天,第11届AAC艺术中国评选委员会轮值主席;当代著名艺术家、学者、国际资深策展人
曾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油画系主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圣地牙哥州立大学客座教授、梁洁华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及温哥华当代亚洲艺术中心创会理事。2002年起担任英文当代中国艺术学刊《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典藏国际版)》总策划至今,现兼任温哥华美术馆亞洲馆总监、加中当代艺术协会主席和纽约亚洲艺术文献库理事。历年来策划过许多艺术活动与展览。其论著也频繁在中外刊物上发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了四册《郑胜天艺文选》。2011年因担任温哥华双年展亚洲资深策展人被颁发策展终身成就奖。2013年加拿大艾米莉·卡美术与设计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讲座简介:讲座在下午2点半正式开始,虽然深圳中午下过一场暴雨,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一些不便,但仍然没有影响到观众前来聆听讲座的热情,讲座开场以前现场就已座无虚席。郑胜天老师用他平和的语调将他眼中中国当代艺术过去的一些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
郑胜天老师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不是突然发生的,艺术的发展是需要有一个堆积的过程。我们追溯中国当代艺术的这个“堆积”应该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当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中国开始引入西方的思想、艺术、文学,由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这样的一些先驱率先从欧洲引进现代艺术。这些西方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并没有因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中断,一直对中国的艺术发展产生着影响。
随后郑老师又以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为例,从1979年北京机场的壁画事件,北京北海公园的艺术展览,再到“星星画会”,都是中国当代艺术上的一些重要的活动,当时在80年代中国的当代艺术还是处于一种半地下的状态。但是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中国的当代艺术并不是靠完全西方艺术冲击而发生的。
在向观众讲述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时,郑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美国的一个外交家尼尔逊因为在几十年前曾在上海看到过中国的情况。在多年以后他又来到中国,看到了当时中国的当代艺术,他就希望将中国当代艺术带到美国,让美国的观众知道中国的当代艺术。于是在1986年他和其他一些美国的机构将《开门之后-中国当代绘画展》安排在美国加州巴萨迪那的亚太博物馆举行。之后1991年亚太博物馆再次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展出徐冰《天书》、耿建翌《第二状态》等重要作品 。从此以后中国的当代艺术逐渐走出国门,为美国的观众带来了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当代艺术。
此后中国的当代艺术的进入了关键时期,艺术家的队伍也壮大起来。1988年中国的一批当代艺术家为了筹备一个展览,在安徽黄山脚下歙县召开了中国当代艺术上著名的“黄山会议”并在19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中国现代艺术展,在这次展览上也发生了著名的艺术家肖鲁的作品《对话》的“枪击事件”。国内外媒体对此事件争相报道。《对话》枪击事件因此也成了89艺术大展的标志。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之后1989年6月上海戏剧学院画廊开幕也标志着正规画廊模式进入中国。
在此之后中国的当代艺术逐渐也摆拖了半地下的状态,1992年第一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在广州举行;1999年在威尼斯举行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工作会议,蔡国强的装置《威尼斯收租院》在该届双年展上获金狮奖;2000年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开幕。 中国的当代艺术家慢慢出国参加国外的展览和博览会。2005年后中国的当代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一直持续至今。
主题: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
第一部分:中国早期的当代艺术发展
这个今年艺术中国的这个奖邀请我担任这个评选委员会的主席,刚才已经介绍过了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界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活动,就像奥斯卡一样的活动。能够作为评选委员会的一员主持这个工作 我觉得是个非常好的机会能让我进一步的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这个奖实际上从创意到现在今年是第11届,最长的历史最久的一个当代艺术展。经过这十年来的实践,它慢慢建立了这个评奖的路线的特色,我们通常说的形成一个品牌。形成他自己一个独特的关注点。这个关注点过去两届的评选委员会主席的话来形容,上一届评委会主席北大的教授朱青生先生,他说艺术中国奖是为了推进当代中国艺术,如果你们关注这个奖的发展过程,它在最初开始的时候是包含了很多方面的,不光是当代艺术,也包含了传统艺术,包含了我们习惯的,以前看到的国画、油画都包括在内,范围是比较宽泛的。但是到最近这几年开始集中在当代艺术上,这是前几届的评委会决定下来的。
另外就是上一届的评委会的主席黄专先生他给这个展览指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说我们要从艺术史的维度来观察当代艺术,不光是我们就事论事看当代艺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当代艺术从过去到现在整个发展的进程,这样我们的艺术企业准确的一个评价。黄专先生不幸去年去世了。但是他对艺术界的影响非常大,我们也觉得他对他的刚才提出来的艺术史的维度来衡量当代艺术,这样一个思想对于中国艺术中国奖是非常重要多一个贡献,所以今年我们这个活动基本上是贯彻了前几届评委会的方针,就是我们关注当代艺术,推进对当代艺术的评判,在过去一年来2016年所发生的重大的事件主要的展览,我们主要把我们的焦点集中在这个范围,同时我们也从30年以来这个当代艺术发展的历史来评价去年所出现的这些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因为只有从这样的角度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来作出判断,也能够有一点遇见性,因为这个艺术从90年代到过去的20年,整个形成了一个过程,哪些新的思想,新的潮流,新的风格出现,这些东西对我们预测未来当代艺术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评选的一个主要的主导的思想,评选委员会可能你们知道是由国内外的专家评出来的,一部分国内很重要的策展人、批评家、美术史家,还有国外的我们聘请了一些对中国当代艺术非常关注也非常了解的,但是在国际上很有名望的一些学者和策展人参加了这样一个评选委员会,我们评选的方式有点儿像奥斯卡奖那样先有一个提名的过程,提名的艺术家经过评选委员会的第一轮的审查,最后得到一个入围名单,这个入围名单大概在4月下旬或者是5月上旬会公布,因为我们艺术中国奖是三个奖:一个是年度艺术家,一个是年度青年艺术家,还有一个年度最佳出版物。所以到了入围的部分就是每一个奖项有五个入围者,最后由评选委员会终选从五个入围者评选出一个,所以在5月23号那天晚上在北京故宫会有一场盛大的颁奖的活动,这个是雅昌和其他的主办机构所历年来了一个经过他们辛勤的工作所创造出来的这样一个非常重大的年度性的艺术活动,当代艺术活动。
很多人都非常期盼,而且很多人都非常关注,所以我们也希望今年的艺术中国奖能够在5月23号这一天会在北京做一个非常精彩的这样一个呈现,让大家看到2016年是哪些艺术家,哪些出版物在引领我们的风潮,预见我们艺术发展的未来,简单介绍一下艺术中国奖,今天下午主要是利用机会谈一下当代艺术过去的一些故事,实际上我们开始决定这个演讲的题目的时候说当代艺术30年了,这个数字是一个很不准确的概念,因为到底当代艺术应该算是30年还是40年,还是50年,这个学者有很多不同的表述,我们说30年也是因为我们今天下午的时间有限,我们就挑出这个30年说一些这30年中发生的故事,并不是说当代艺术限于30年,从1987年开始现在是2017年,好像这段时间是当代艺术,以前就没有当代艺术,并不是这样一个例子。因为我一直以来有一个观点就是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他不是突然发生的,不是像有一些西方学者所说的中国经历过50年代比较封闭的时期,经过文革绝对封闭的时期,到了76年、77年文化革命结束之后中国开始逐渐地对外开放,开始建造西方的国外的一些当代艺术,当时有比如说劳森伯格到中国来展览或者是安迪•沃霍尔到中国来访问,大卫霍克尼,这些西方重要的艺术家来中国,然后中国才引发了中国的当代艺术,很多西方的媒体的观点他们在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通常这么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引进了西方的艺术中国才出现当代艺术,这个说法是非常不全面的,但是实际上艺术发展他是有一个堆积的,我前年曾经在深圳做过一个演讲,何香凝美术馆,谈到这个问题。
我们追溯中国当代艺术的背景,应该从1920年,1930年这个时候开始,这是当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思想、文学和艺术,这个时候由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这些前辈他们从欧洲引进西方的现代艺术,当时是一个开始,西方的现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并没有因为中国社会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而中断,只不过因为政治的原因,就是说中国当时在政治上选择了像向苏联一边倒,因此对西方的文化和艺术采取批判的态度,可是在中国这些搞现代艺术的艺术家,并没有消失,当然也有个别我们查历史有个别艺术家可能被关起来了或者甚至于被枪毙了,但是大部分的艺术家都还在,而且有很多艺术家还在继续他们的创作。比如林风眠、吴大羽、刘海粟,所以我们只能说就是中国的现代主义艺术在50年代被边缘化,这些艺术家不能在学校教书,也很少有机会展览,林风眠大概是到六几年,62、63年可能有一次展览的机会,其他很长的时间他的作品不允许在展览会上出现,但是本等于说他不存在,所以中国现代艺术这条线是一直延续的,但是被边缘化或者是被淹没,一直到文革结束,我们知道在文革中间还有什么无名画会,还有一些地下的艺术活动,一直到毛主席去世就是中国走向后文革时期,这个时候原来一些搞现代主义的艺术家开始活跃起来,你们可能都听说过星星画会,星星画会是1979年,1979年的一些活动,但是在1979年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活动是北京机场的壁画,北京机场当时新机场邀请了一批老年的和中年的画家在那边创作壁画,这些艺术家启动相当一批当年搞现代主义的,比如说张仃,张仃是中国唯一见过毕加索的一个艺术家,他到后来当然长时期以来他是被批判的,他认为他的东西太现代主义,受西方影响,可是“文革”以后他当时重新担任中央工艺美院的院长,邀请他来主持北京机场壁画计划,他就邀请了一些非常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和他一起创作了一批壁画,其中很多采用了一些长时期以来不被允许的风格或者是题材,所以那个阶段实际上像北京机场壁画,还有北京在北海公园开的一个艺术展览,还有星星画会,这些都是中国当代艺术在文革以后重新出现的一些活动的,一些不同的活动,他们等于是好像我们说一个植物或者是一朵花被压抑了很长时期,等到文革之后他们又很多绽放出来,所以他是这样一个关系,并不是说中国的当代艺术完全是靠西方艺术来冲击的,来重新开始的。但是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一点,就是到现在为止可能在一些美术史家之间还会有争论,有不同的看法,我只是谈一下我的观点。
今天下午就想谈一谈从1987年以来我所经历的一些当代艺术的活动,可能我看在座都比较年轻,可能没有经历过这个阶段。刚才讲到了80年代中国已经开始出现了这些当代艺术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大部分还是属于地下状态,并不是被主流所认可的,在美术学院里边也没有教这样的课,在国家美术馆这些地方省市的这些美术馆也不仅仅是这样的展览,也没有这样的出版物,所以他基本上是一种半地下状态,80年代最早开始介绍中国当代艺术还是要靠,当时靠一些外来的力量,所以我第一个跟您谈的是一种中国最早到国外去举行的当代艺术展览。1986年这个展览叫“开门之后”,这是目前所能查到的最早的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在美国加州巴塞蒂娜的一个亚太博物馆举行的,Pacific Asia Museum,这个展览的期间是很偶然的,因为当年西方的艺术界对中国完全不了解,所以也没有,80年代几乎没有西方的策展人或者是批评家到中国去的,他完全不相信中国存在当代艺术,那么很偶然的机会有一个美国人,这个老先生叫尼尔逊他实际上是一个外交家,他二战以后他是美国在欧洲的马歇尔进化的负责人,后来他在非洲担任美国的外交官很多年,又是一个非洲问题的专家,这个老先生他年轻的时候,二战的时候作为海军军官曾经到上海来过,当时到上海租界需要一些粮食,各方面的供应,租界是被日本人攻守的,只有西方通过他们的外交关系才能够运一些过来,所以纳尔逊当时是一个海军军官,他就负责把美国的一些救济的物资运到上海,到了上海之后他看到中国当时社会贫穷两极分化在日本侵略的统治底下,他的印象非常深刻,所以他说他有一天一定要回到中国来看一看,如果他果真在几十年以后就是1985年以后他到中国来,他那个时候来的时候是作为一个美国的公益事业的一个专家,他晚年从国务院退下来之后给路德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这些大的基金会当顾问,专门研究美国的公益事业,非常重要的一位专家。他来的时候是美国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石油商人叫安德森,他们资助他到中国来访问,他到中国来了之后他对艺术很感兴趣,他看到上海、杭州、南京这些地区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非常兴奋,他说这些东西我们在国外完全不知道,我们要做一个展览,让美国的观众知道中国当代艺术,但是那个时候是从来没有中国从来没有送出国界,文革以后没有送出国展览的经验,所以也没有这样的机构,政府就更不用说了,不可能像文化部要求说做一个中国展览,因为当代艺术在当时还是属于另类的,主流是所不支持、不允许的。后来就想了一个方法,他就看到艺术家作品他觉得合适就把他买下来。
当时我陪他去,我当时在浙江美院就是现在的中国美院当油画系的主任,所以我就陪他去各个院校、艺术家工作室带他们去看作品,像张培力、王广义这些艺术家,就是500块,500块美金买一张画。那艺术家已经高兴的要命了,张培力跟王广义曾经他们回忆就是当时拿到张培力拿到500块钱,王广义说你是现在杭州最富有的人,500块美金,然后就请大家吃饭,他就这样买了一批,大概在国内有几十张画,自己卷起来就随身带回美国去,带回美国之后交给洛杉矶的亚太博物馆来举办一个展出,当时请了一位UCLA大学美术史里的教授和策划人,所以第一个展览就是刚才看到的开门之后(Beyond Open Door),当时在美国举行的第一次的当代艺术展览,包括像耿建翌的这幅作品,目前还保存在他们馆里,尼尔逊先生给观众介绍展览的作品,后面很大的油画是上海的一个国画家陈家林的作品,当时举行了一个研讨会,一个小型的研讨会来介绍中国的当代艺术,这个有胡子的先生是亚洲博物馆的馆长,他最有兴趣的是西藏文化,他认为每年当时在美国的一些访问者到西藏去访问,所以他对中国也特别有兴趣。这个亚太博物馆因为在86年做了那个展览之后,他们就对当代中国艺术就一直持续的表示很大的兴趣,这个写错了,不是1961年,是1991年,1991年再次举办了第二当代艺术展览,规模更大,这个展览就包括徐冰的《天书》,包括很多张晓刚、王广义,很多中国非常重要的艺术家的作品,所以这是这个美术馆连续两次所举办的很有意义的这样一个展览,虽然那个博物馆的规模不大,但是在当时来讲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且每次展览都应了图录,而且请了一些专家写文章,比如说第一次展览是由美国的国务卿基辛格写的序言,第二次展览有美国加州大学非常重要的学者李欧梵写了很长的一篇文章,还有其他的论文。
郑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