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如何看待当下的装置艺术?——FAI第三届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论坛研讨会召开

2016-04-30 00:59

“同曦”第三届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论坛暨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展

“同曦”第三届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论坛暨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展

6

今日美术馆

已结束 1.4万+

  2016年4月29日下午,FAI第三届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论坛研讨会在今日美术馆召开。与会的批评家及策展人包括:王端廷、黄笃、李晓峰、吴鸿、单增、邵亦杨、王春辰、盛葳、王萌、付晓东、刘钢、夏彦国、邱敏、谢慕、王麟。艺术家:卢征远、方二&孟瑾、王恩来、哈妮斯。会议由批评家贾方舟主持。

  研讨会发言之前,论坛组织者策展人马得首先向出席嘉宾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背景,即“同曦·第三届“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论坛暨展览”的相关情况,该展览于4月17日在今日美术馆开幕,集合了二十余位艺术家的装置作品,对当下的装置创作面貌进行了一次集中的呈现,而该论坛从2013年第一届开始,2014第二届,然后2015、2016年跨年做第三届,每一届的论文集都将集结出版,以此来推动中国装置艺术的研究。这一届的论坛主题旨在关注及探讨装置艺术语法关系,并讨论其在中国当代艺术的特殊语境中,如何挖掘其自身的语言特色。

相关连接:【雅昌快讯】同曦·第三届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论坛暨展览在今日美术馆开幕

研讨会现场

  批评家、策展人王端廷首先发言,王端廷主要从材料、技术的角度分析了当下的装置艺术特点,中国早期的装置艺术,低成本、低技术,主要采用一些自然材料,体现农耕文明特征,而现在的年轻一代艺术家的装置作品中,普遍采用了更多的高科技与新材料。它使视觉艺术扩展为一种多觉的综合艺术,具有了很丰富的表现空间。装置艺术主要诉诸于智力而不是疏导心灵,它更多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通过新的技术手段表现出来,在这个方面中国装置艺术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批评家、独立策展人黄笃发言认为这次展览充分体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家信息以及观念的更新速度都非常快,对世界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对中国语境的认识,对日常生活经验以及生命体的关注,都使得当下的装置艺术和以往80年代艺术家做的装置艺术完全不一样,黄笃列举了此次展览中的几个具体艺术家个案,提出了他的看法,例如一些直接表达“物”本身的作品引起了黄笃的关注,黄笃将之与一些国外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了对比,有些作品对物及时间的呈现,不同于物派,也不同于贫究艺术,更注重自己的日常经验以及对生命的关注,中国艺术家创作上的主题精神很强,形式感把握很强,这些特征都值得研究。最后黄笃指出了一些作品中过于审美化的倾向,并提出了他的建议。

  批评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晓峰的发言中,主要认为当下的装置艺术创作有一种新的倾向,那就是与新的科学、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所代表的科技有关的一种理性精神。从形态上,今天的装置艺术在这种理性精神的主导下,有一些以当下的社会问题和批判精神切入去表达,以身体及行为有关的装置;;另一些形态则与我们积累的工艺、技术、技艺有关,再次升温工匠精神,工匠不仅仅手工艺,拓展出来也包括工业技术的层面;还有一种形态则与消费有关,探讨的是消费社会的问题。这些形态呈现出来的理性是否可以突围传统,需要进一步作为问题来提出。

杨心广《蓝色》2013

  批评家,策展人盛葳近些年来对装置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从社会生产的角度来理解装置,他认为装置这一艺术门类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在今天,它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种非常古典的艺术样式,今天我们已经走出工业时代,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天的装置艺术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业正在迅速衰落,加工业、制造业产业转型也为我们思考装置艺术提供一个契机。同时,媒介的进步,当然也为思考装置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重要的一个契机,但装置艺术追着新媒介或者新技术走的话,实际也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它很容易变成高科技的一种“殖民”,高科技发展在先的会对后发展形成制约。不能把完全把装置艺术变成高科技艺术,另外也不能重新把装置变成一种审美化的艺术,要保持装置的先锋性。从展览策展方向来说,希望下届能够将作品放在更加开放的关系、制度与运动中去,不要将装置作品仅仅作为一个被观看的对象。

  批评家、策展人王春辰首先从局限在艺术内部的传统双年展模式被怀疑谈起,强调了装置的公共性。审美不是装置的第一需求点,装置是非视觉性的物质形态,它能形成一种“空间协商”,甚至对社会产生干预性的东西,使艺术中能产生更多的问题讨论。装置不能只为了视觉效果,象很多传统作品一样,将路越走越窄,也不能仅仅是表面的材料堆积,而需要在空间的现场性、综合性、民主性上进一步探索。

  中国美术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单增的发言,主要从教学这个角度讨论装置艺术在以技术化占主导的学院体系中,如何去处理它的专业性和拓展性。因为装置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古典的,被确定的词汇,这里面有一定的危险性,无论从雕塑发展出来的角度来讲,或者是空间结构的角度,对于今天装置创作最核心的问题,是它的包容性与拓展性在学院教学中应该提到很关键的地方。

方二(台湾)&孟瑾 《黑色曼波》2016

  批评家,策展人付晓东的发言首先对“到底什么是装置?”这个问题呈述她的观点。装置一开始就是以现成品来出现,之所以成为艺术品是因为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文化脉络系统里边,形成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时候现成品成为了艺术。很多装置作品,尤其大型装置作品拆开依然是现成品,有些现成品在既定时间组合就是艺术,装置不存在高科技化、低级化这样区分,它不是装置艺术的关键结点。另外,付晓东认为,装置与美术馆的功能有关,西方美术馆的历史要追溯到早期艺术品呈列的宗教场所,它是民众获得救赎的空间。大航海时期,宗教承载被来自西方征服全世界时带来的珍奇异宝所取代,博物馆体制建立,它主要用来呈现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而当代美术馆体制要收集的是不断对人类文化或者艺术体制产生突破,或者产生新的扩展的作品。依然是教堂的逻辑,犯罪或者亵渎的时候,需要在教堂获得宽恕、承认、救赎,同样逻辑在美术馆体系也是这样。当代艺术体可以“违法”,可以在法律之外亵渎,在日常逻辑之外可以产生人类新的创造力,而这也正是装置艺术的内核精神,装置艺术不应该从材料划分,也无新旧材料的区分,这个概念理解不应该局限在物品角度。

  批评家,策展人吴鸿的发言首先探讨了装置艺术这一概念,既:装置不是什么东西?他认为过去我们从学院开始对这一艺术门类就缺少界定。他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点:首先装置不仅具有物质性,还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来说,装置没有传统和当代概念,举例来说,传统园林中就体现了对物质形态的语言方式,未必不能说它就是装置思维。第二,如何区分是装置还是雕塑?现在雕塑也在泛装置化,装置也有一些东西看似也像雕塑。所以吴鸿提出,如果这个作品的意义它延伸到物质的表皮,这个东西应该就是雕塑,可能雕塑也需要一个环境、也需要光线照明。但是这个作品它所有的意义,在物体表皮之内充分表达就是雕塑,而如果在物质表皮之外还有延伸,比如对空间的延伸,那它就是装置。第三,单从材料角度来判断装置是不可行的,装置的意义更多是把地域、文化、历史、政治各种因素纳入进来,当然,现成品仍然是重要的结点。此外,把介质和材料区分开来也道理,传统视觉艺术更多是通过视觉的方式来对观众一一传递,装置可能延伸到闻觉、听觉,触觉的通感和关联。第四,是价值判断。反对精英化体制性的惯性思维方式还是装置的主要特征。装置需要不断拓展艺术形态,不断刺激我们、改变我们对某一种固有的东西看法。最后,装置作品在近些年越来越装饰化、越来越视觉化,制作技术越来越精细化也是一个需要反省的倾向。

  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亦杨指出,装置只是当代语言中的一个东西,把装置单独提出来不是问题。当代艺术最重要的特征还是有社会关注,此次展览中的大多数作品都有很强的社会关注意识,这是其中可贵的地方。装置艺术在当下收藏体系当中机会很少,更需要更多的展览来给装置以机会。

  策展人王麟发言认为,跟其它艺术形式比较,装置艺术可以调动观众更多的思考,装置艺术是一种场域,有艺术家自己的构建。谈到装置艺术的演变,王麟认为从最开始很简单甚至废料的材料,现在变着越来越高科技,它是一种倾向。除了材料与科技,另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现在装置艺术的创作和展出需要大量的费用作为支持,特别是针对某一个特定事件或者展览而做的作品。很多作品可能比较要求时间和地点的一种匹配性,这样的作品方案对于很多年轻艺术家而言,要实现具有很大的难度,也是年轻艺术家特别需要获得支持的东西。展览的针对性会让作品更加强有力,而不是简单的被观众消费掉。装置最开始以反叛的姿态出现,虽然现在也开始变着流行起来,但希望能尽量保持一种姿态,能革命就革命,至少先革自己的命。

马晗《是风》2016

  批评家、策展人王萌的发言从三个方面来谈装置:首先是作为作品与物的形态学,第二,装置在艺术史上的发生,第三,装置的生效方式。从形态学的角度,装置可能是物品按照一定逻辑进行组装和重组,在带有制作性的语法下运行安排,同时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实现人、物、空间交感互动。王萌认为交感互动是实现任何一件作品跟每一个受众、人群的生效方式互动,而这种生效不认为必须是前卫、或者批判、或者革命性和。它也可以是诗性的,或任何一种当代的理念的实现。生效方式需要给更加广阔的生效空间,所以新媒介凸现技术主义状态下,装置的模糊边界界和可能性更多。装置和前卫艺术一样,一种艺术从创始时的尖锐性和尖锐性有效期、语境转化之后,到另外一种语境状态下生效的状态,也需要在转化状态下思考来龙去脉。

  策展人刘钢的发言主要从摄影师做装置这个角度进行解读和思考,在一个人人都可以拍照的时代,怎样证明自己是一个当代摄影师,很多人选择了摄影装置。专业的当代摄影目前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影像角度,还有一个就是向装置方向。另外,刘钢也谈到了科技对于装置的介入,以埃利亚松为例,他涉及的科技并不复杂、只是基础学科消化,其实就是光影电以及自然之间关系,他把它消化之后,以视觉方式呈现,但所谓的最基础的学科以视觉方式呈现,却反过来需要很多科技人员的支持,大概他工作室有100个人,涵盖科学家、建筑师,基本微生物学科的专家。所以,真正消化是艺术家的事情,而变成视觉专业方式则需要专业学科的协作。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讲师邱敏发言认为,这次展览及论坛提出对装置艺术语法的澄清很有必要,有很多艺术家的思路是用做雕塑方式做装置,这是一种惯性。我们对现成品使用的认识,其实最早还是从西方参考模式,我们很少追溯装置艺术起点是什么?其实艺术史角度看,50年代横行西方的主要是去文学性、去戏剧化、去描述性的形式主义线索,当时劳森伯格就在现成品的使用当中,把抽象表现主义和达达结合起来,因为他看到现成品本身的使用,所以60年代有对新现实主义回归,但不等同过去现实主义,有叙事、情节性的回归,其实是一种再描述。邱敏例举了几件作品,谈到他从此次展览当中发现的装置语言方面的问题,最后他认为这一届作品中集体呈现出来很典型的特点是去政治化,这与过去装置作品中模式化的惯性意识形态还是有很大不同。

  策展人夏彦国发言指出,很多装置都是利用现成品,比较随意转化装置作品,而如何将材料很好的转化成作品是他正在关注的问题,他同时列举了几个艺术家的例子,试图对好的材料运用有所说明。

  雅昌艺术网总编谢慕在发言中举例谈到此次置装展览中的部分作品,并特别指出:装置艺术能够通过视觉、声音、时间、空间多纬度呈现作品,非常重视与观众的互动关系,使观众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这是装置艺术和其他艺术不太一样,也是它很强的魅力所在。另外,连续观察几届国际装置展,有更精致化的趋势,作品很多在其它展览中出现过,期待在一下次的展览中看到更多新的面貌。

  批评家、策展人贾方舟总结发言:我们宏观人类整体在视觉艺术语言创作中,可以归纳为四个大的语系:具像语系、意象语系、抽象语系、第四个有待归纳的是物象语系,就是物本身的语系。具像对应客观、个体世界,意象语系对应抽象世界,抽象对应艺术本体,不再表达外在的事情,三个语系都在架上,到了物象语系出现就是装置出现,表达既不是本体、也不是个体、而是观念,装置作为一种观念艺术,其实最大限度解放艺术家,使他们离开原有阵地,非常自由可以选择任何媒介、任何材料、任何他能看得到东西做作品,我认为这对艺术来说是一个最大的解放。因此我觉得装置艺术到现在为止依然火爆,为大家热衷表现一种方式,就是因为它能够承载很大的艺术家想要表达的一种观念。所以刚才好多人探讨装置艺术到底是什么,不是什么?我记着马列维奇画一个黑方框什么也不是,就是黑方框本身,不表现外在形态,它就是它。其实装置艺术大部分创造的物象就是它自己,就是人类用自己智慧和双手创造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归类在艺术门类里头,我觉得装置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体现人的创造精神。

  最后,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晏燕代表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向与会嘉宾表示感谢,并指出此次展览与论坛对装置艺术问题的探讨十分有价值。冠名企业代表裴一强对论坛与会嘉宾表示感谢,同时表示,装置艺术进入大众若干年,对于大众审美还是有挑战性,装置艺术展览本身意义就在于这一点!

“同曦·第三届“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论坛暨展览”现场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熊晓翊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