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被文人所不齿的“青绿山水”在现代如何被演绎?

  随着故宫年度大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的亮相,《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一时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看千里江山图特展,基本上是看一部中国古代艺术退步史……中国古代艺术至明清,汉唐成就最高,宋代偶有高峰,其后元明清一代不如一代。五四运动后,现代艺术另辟蹊径,才有了新的高度。”对于此次展览,势象空间创始人李大钧在微信朋友圈中这样评到。

  巧的是,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的发展脉络也是如此。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文娟在其文章《青绿山水画的哲学基础与衰落原因探微》中总结到:东汉年间,佛画的传入促进青绿山水兴起,并在唐代达到兴盛,到了宋代,《千里江山图》的出现代表青绿山水达到新的高峰。但随着“南北宗论”的提出,青绿山水开始让位于文人画,并渐渐淡出画坛,落脚民间,成为文人士大夫所不齿的画种。

  这种现状直至现代才开始出现变化,张大千、徐冰、肖谷、黄岩、徐累等艺术家纷纷以青绿山水为创作源泉,在借鉴传统青绿色彩、技法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图式构成的再创造。被文人所不齿的“青绿山水”在现代被艺术家演绎成了什么样子?

  青绿山水的现代演绎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经典作品的重新演绎

  首先是对中国古代经典青绿山水的重新演绎。2004年,当代艺术家徐冰开始以干枯植物、麻丝、纸张、编织袋及各种废弃物为模件,在半透明玻璃后面,透过粘贴和光影映照的立体雕琢手段,再现中国绘画史中的经典原作,例如制作于2015年的《背后的故事:北京塑料厂的秋山仙逸图》。

赵千里(传) 秋山仙逸图 手卷

徐冰 《背后的故事:北京塑料三厂的秋山仙逸图》 340*1680cm 2015年综合媒体材质 / 磨砂玻璃后的各种材料及装置

  传统绘画是将光照反映出的三维空间景物,通过画布、宣纸、透水性、物质颜料、透视学、光影造型学、色彩学等技术转换到二维平面上,《背后的故事》则完全通过对光的调配来完成。它“并非用墨色和笔法完成的中国画,却在中国画的特征和原理层面,用当代艺术的形式,成功的重构出中国绘画的精神,这打破了人们对中国画的既有认知,它告诉我们,中国山水画的实质并非那些流传下来的物化的墨色与笔法,而只可存在于活生生的精神交流的瞬间,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亦是如此。”

  中国最早进行“波普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薛松,于2005年借用中国古画,将现代高楼、轿车、游艇、战机点缀其中,创作了一批针对消费文化、流行文化的宣传画系列作品,《山水—与弘仁对话 》就是其中的代表。

薛松 《山水—与弘仁对话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2007 120cmx100cm

薛松 《新山水·与弘仁对话》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2011 200x150㎝

  之所以选择山水作为创作对象,是因为“在我看来,那些生活在最热闹的城市里的人,面对社会的竞争、物质的压力和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应该更向往回归山水自然吧!”而“一幅吸引人的山水画,不仅是其技术上的完成度,更是艺术家藏在作品里的修养、视野。作为当代艺术家而言,我肯定是无法超越前人在传统山水画创作中所达到的高度的。我所创作的山水画,是利用‘山水’作为载体和图式。通过收集材料、焚烧,再进行勾勒,最终完成的是一幅用我个人语言表现的‘山水’题材的当代作品。”

沈周 东庄图《北港》

肖谷 东庄图《北港》

沈周 东庄图《续古堂》

肖谷 东庄图《续古堂》

  2005年开始,当代艺术家肖谷以“传统文化当代性转换”为题进行创作与研究,耗费十年完成了《东庄图》。《东庄图》最初是由明代文人代表沈周为其一生笃友吴宽的私家园林东庄所绘的作品,是“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后一个庄园。” 肖谷希望通过对沈周绘画语言的转换,使生活在当下快节奏的人们可以继续保持这种安宁平和的气息。

袁晓舫《千里江山图 局部》 影像

袁晓舫《飞行计划》

  艺术家袁晓舫则在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基础上,采用解构、重组和仿像、拼贴的手法进行观念影像作品的创作,他将现代高楼依照原作中的山水走势和外型进行重组,新建了一个由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楼盘建筑群。艺术家希望通过这种依托古代经典对现代地产房景观的仿像,是对目前如火如荼的房地产业中出现的破坏生态、牟取暴利、损害人民利益等不良现象的批判。另外,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袁晓舫创作的《飞行计划》系列中,他已经将中国古典山水风景画与现代工业文明嫁接在了一起。

  绘画载体的多重变化

  其次,许多艺术家选择将青绿山水绘制在除绢、纸以外的媒介上,从而让青绿山水产生新的文化意义。

黄岩 中国山水纹身二套之一 摄影

黄岩 2000年作 肉山水之一 彩色照片

  现当代艺术家黄岩大约在1994年,开始将传统山水描画到自己的面部,此后又转向大面积的画于人体的上半身以及手臂与手指上。他先以白色打底,然后将传统绘画绘制其上,并配合人体动作,化合成一种全新的对传统的诠释。与画在绢帛上的山水不同,黄岩的“山水纹身”可以被轻易地除去而全无痛感,这看似矛盾却正是传统真实境遇的写照。从而,也就不难理解作为实现古代文人隐逸空寂的精神理想的山水画,为什麽会被绘制于一个健壮的活生生的人体上了,因为在黄岩看来,误读也许就是在所难免的现实。

胡又笨 2013年作 立体山水 装置12 纸浆 综合材料 143×95cm

  实验水墨领军人物胡又笨将宣纸、水墨、丙烯、少量油质剂等材料混合起来,然后用橡皮锤子、农民锤布用的木棒击打这些混合材料,从而创造出了一种近于乱真的山石肌理。随后,他又将中国传统绘画转移到这些凹凸不平形状随意的纸浆上,并创作出了胡又笨的代表系列《凹凸山水》,胡又笨称:“‘凹凸山水’在我自制的现代凹凸曲线形纸浆板上画上传统山水,使传统山水在凹凸曲线形图版上产生分离,跳跃,弯曲,波浪,凸起,塌陷等特殊多变化,使传统山水改变了以往的观察方式。”

  用摄影技术激活青绿山水绘画

  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关于青绿山水的创作,有些艺术家也开始使用多媒体技术。

姚璐《中国景观》

  2005年,艺术家姚璐以城市建设过程中那些覆盖绿色防尘布的建筑材料或垃圾为灵感和创作对象,添加少许亭台楼阁与小舟,借助高超的数码技术,拼凑了一帧帧精妙的青绿山水画面。这些远观似青绿山水,近看却由建筑垃圾构成的“美景”正是艺术家想要表达的中国目前的现实:一方面是不断拔地而起的“青山”,一方面是大量的建设垃圾;一方面是外表光鲜的现代化,一方面是发展背后被我们所遗弃为垃圾的传统文化。

杨泳梁作品

  与姚璐类似,杨泳梁也采用数码技术将现代城市文明融入古典山水画中,但在他的作品中,虽然每个物象都饱含了人类生活的痕迹,但画面里的城市都是无人的空城,毫无生气。艺术家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人们在大城市中生活的忧郁和压抑,也蕴藏着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恐惧。

  对青绿山水色彩的探索和颠覆

徐累 龙马仙 65x193cm 纸本水墨设色 2009

  最后,有些艺术家的创作聚焦于对青绿山水色彩的探索和颠覆。以工笔见长的徐累喜欢用类似宋代青瓷、元明青花的釉色作为画面基调,这使得他的作品看起来似乎是对青绿或金碧绘画传统的延续,实际上这是艺术家创造的另一种色彩系统。

卢甫圣《知一知二之间》

  卢甫圣的山水有别于普通的青绿山水,一般为大红、大绿、大蓝,如他的作品《知一知二之间》,整幅山水都是红色铺染,“这种处理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一般红色是跟山水无关的,我想从不可能当中制造可能,就纯粹用红色去画,然后也画出山水的效果来。”

  结语:对于青绿山水,除了上述创作手段,现当代艺术家还进行了更多的研究和探索,表达形式也非常多样。之所以青绿山水能在衰落百年之后被重新重视,这与它的文化价值有关。事实上,青绿山水事的文化价值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它表现的是一种富贵大气、妍丽华美、庙堂之气,展现的则是中华民族的大国之气,阳刚之美,这才使得青绿山水在进入新时代之后频频被人们所关注。

  但由于时代不同,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也由“天人合一”转变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山水的意义完全发生了转变,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青绿山水逐渐成为艺术家记录时代发展、山河变化的重要载体。但只要青绿山水还有文化价值,即使“青绿”变“红色”,“山川”变“高楼”,青绿山水还有传承的意义。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杨晓萌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