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带你看展览】“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在地性与国际化

2017-09-28 21:36

“美术文献展”似乎总是伴随着这座城市的成长而来。从由于《美术文献》十年积累而来的“首届美术文献展”,到“第三届美术文献三年展”的《美术文献》二十年,“这一届‘美术文献三年展’适逢美术文献艺术中心迁入新址,而十年前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与湖北美术馆首度合作的‘第二届美术文献三年展’则是湖北美术馆首次面向公众的展览,这是一个历史的巧合”,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创办人刘明表示,“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我们正在朝一个标准的、国际的双年展迈进,在这14年的历程中,我们与国际双年展的标准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契合点”。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展览现场

  当我们谈论“第四届美术文献三年展”的国际化时,我们是在谈论什么?

  在“第四届美术文献三年展/应力场”开幕前夕的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用了两个词形容本届文献展:“靠谱”和“干净”。“靠谱的策展人和策展团队,这个团队在选择艺术家、选择作品过程中的优质高效和出人意料,无一不将这次展览引向了成功;而这次展览的‘干净’不仅是我们在展陈环境中看到的简洁,也是清晰的展览结构和相互之间能够保持独立气质的展陈作品”。而这些,在冀少峰看来,为我们带来的是震撼:“这个展览让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市的美术馆,在构建一个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系统时,如何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相比往届参展艺术家比例,在本届“美术文献三年展”中,国外参展艺术家比例大幅提高。“今年我们的参展艺术家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在57位/组艺术家中,参展的国际艺术家比例达到总数的三分之一。相比以往的三届‘文献展’,如果我们用现在很热的‘国际化’的说法,我想这一届‘美术文献展’是它在其国际化进程中走出的重要一步”。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展览现场

  在展厅中可以看到,国际艺术家的作品大多为影像、摄影,“由于经费的问题,在国际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没有去选择大型装置等会产生较高费用的作品;影像作品就可以由艺术家提供文件,主办方提供设备,降低了我们的开支成本;在进行摄影作品的选择时,我们首先会提出必须在中国出片、装裱,所以当我们邀请德国杜塞尔多夫的著名艺术家鲁夫时他要求必须在杜塞尔多夫制定的一家机构出片并运输到中国时,这个条件我们没法儿满足,所以我们不得不放弃了。”

  本届“美术文献展”采用了双场馆的展陈方式,如何让逾4000平米的场地显得层次丰富也是策展团队从一开始就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占比并不小的国际艺术家展出的作品形式集中在影像、摄影,“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限制,我们就希望在这个展览上能够尽量提供比较活跃的、比较当代的、比较有名的艺术家来参加这次展览”。

约根·斯塔克《如影随形》尺寸可变 五盏分析器灯 五面镜子 2016年

  德国艺术家约根·斯塔克在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隐力”单元展出了装置、灯光综合作品《如影随形》。艺术家用五面镜子、五盏分析器灯创造了一个如影随形的世界,“约根·斯塔克的作品只有在亲临现场时才能意会。在这种创作概念下,他的图像结构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和记忆结构相关联,创造充满精神性的意象,发现它们或者留下它们,对他们进行分配、隐藏、分解或呈现”。

  在约根因为此次展览前往武汉布筹备展期间,尽管与中国艺术家交流不多,但是他仍然注意到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创作上所表现出来的共性:“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中国的当代艺术和中国社会的关系还是比较有距离、有争议性的”。而以艺术家过往的参展经验来比较,中国的当代艺术展更多的是在关注自身的社会现象、人的生活和人在生活中的常态心境,首先是以周遭的环境出发,然后再去关注其他的或者世界的问题,“但是我们会比较不同,德国当代艺术家更多的不是聚焦在德国自己的问题上,而是关注作为人类的世界性问题,我们通常会聚焦在具有普世性的、人本主义的问题。我想这是一种阶段性的变化,由于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中国当代艺术的表现处在一个阶段性的发展过程中,这和整个社会的进程是一致的”。

冯博一:作为第四届美术文献展的策展人,大概介绍一下关于这个展览吧,那么这次展览的题目或者说主题叫“应力场”,这个应力场实际上是一个物理学或者说地质学的一个名词非常中性,我们是借助这样一个名词,实际上是想通过应力场这样一个概念,完了来作为这次展览主题或者说作为收集和邀请这些艺术家,因为应力场一个通俗的解释他是指某一个物体受到外力,包括环境、温度的这样一个影响之下,他会发生很多的变化,包括变形,包括内部的这种互相的作用力,也包括一种反抗力等等。其实借助这样一个物理学的名词,其实是引申于我们每一个人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之下,那么其实也遭受到各个方面的这样一个压力,谁都要在这样压力下挣扎的这种生存,作为艺术家他们怎么通过这样一个概念在艺术创作当中怎么来给予表现和怎么来反映的,所以这次我们邀请了中国以及来自14个国家的57位艺术家的127件作品来参加这次展览,那么展览的面积大概有4000多平方米,分为两个场地:一个是湖北省美术馆;还有一个是湖北的美术文献艺术中心。这两个场地,大概分为这四个单元:一个是塑力、一个是合力,一个是变力,一个是隐力。那么实际上都是由引力场这样一个概念引申出四个部分,这次整个的展览场地和参展艺术家作品是一个多媒介的,有绘画、雕塑、影像、摄影,还有行为表演,也包括声音艺术,所以应该这次展览是一个多媒介的一个呈现,相对来说也还算是比较丰富,因为前三届的美术文献展基本上还是以国内的艺术家为主,那么这次我们参展艺术家从这个范围来说有14个国家,有10几个国外的艺术家,这回国外艺术家的作品主要还是以装置、影像、摄影为主。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在第四届美术文献展览当中更多的引入一些国际艺术家的这样一些作品,完了来呈现,因为湖北、武汉这些年在中部有很多做了很多不同的展览,也是近些年来非常活跃的这种文化艺术活动的一个大省。当然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够给湖北的观众、湖北的艺术家能够提供更多的这样一些参照和信息,让他们了解到中国现在当代艺术的这样一个生态。这也是我们这一次的一个目的之一,也是一个诉求。

冀少峰:主要是美术馆一方面要有自己的策展人;另一方面美术馆还要聘请在美术馆行业比较优秀的这种策展人,这样来取得一个多元互补的,就是完全依赖美术馆的这种策展人他的这个学术视野,还是有限的,那么用美术馆以外的策展人这也是一个美术馆馆方向的一个选择,很多美术馆在这个方面都是聘用这种专业的策展人,这样的话对提升一个美术馆的学术深度、学术广度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就是美术馆不容易走向一个狭窄化,他可以走向越来越宽,所以这是对于专业聘请专业策展人冯博一先生及他的工作团队,他会给我们带来一个不一样的三年展就和我们美术馆本身自己的策展人他的这种学术视野他是有差异的,那么你只有差异就会有多样化,多样化恰恰可以满足公众的多元文化需求。这个是主要是策展人他们自己的考虑,从我们美术馆的工作角度来讲,我们提供优质的硬件服务和软件服务,关于策展人的理念,关于策展人的这种主题的阐释 ,关于艺术家的选择,美术馆都不干预,就是充分相信策展人和策展团队。这体现了我们上一任馆长傅中望先生的一种前瞻性,因为在办馆之初就确定了明确的办馆理念,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兼顾历史、重在当代。就是说他的办馆理念是非常明确的,那么在明确的过程当中我们有三个三年展,大家也都很熟了,一个是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一个是工艺版画三年展,这两个都是和湖北传统的历史都有关系, 他们在传统的融合今天的文化方面都有所发展和创新,那么美术文献它是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他多年的一个学术的积累,他本身03年就做过第一届美术文献展。我们湖北美术馆他也急需面向当代有一个自己的这种学术的这种态度,那么双方的合作,作为在开馆的时候做的第一个展览就是美术文献第二届美术文献展,14年我们做了第三届,今天是第四届,就是美术文献展是湖北美术馆多元办馆展览当中的一个重要的三年展,因为我们还有其他两个三年展,我们还有一个年度展,还有一个固定陈列展,还有一个美术馆论坛,在这个期间我们学术的积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在今天,在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这种发展的过程当中精神文化也是需要和社会发展是同步的,那么在这个同步发展的过程当中,公众对于一个美术馆的要求的服务他是要求多元化、多样化、多极化,这个美术馆不能做单一的一个展览,他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公众的这种多元与多样的文化需求,所以你可以看到不同形类的展览会出现美术馆。这个是一个国际现象,就是你要如果到威尼斯或者是卡塞尔你都可以看到大巴车、轮船,还有公交,他在城市是穿行的,就是说他不是局限在一个场地,局限在一个场地就不是双年展或三年展了,双年展和三年展是面向未来的一个概念,就是他其实都是艺术都是比较带有这种当下的这种实验性的,他是提出了一个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当这个大车在一个城市穿行的时候在有多个地方去举办的时候这是符合双年展的这种就是一种约定的一种规则。如果没有这个反倒还缺失了,这个其实要是从另一个方面理解就是只要你做大展应该让公众在城市里头能感受这个城市,如果进这个城市,如果看他的古代文化就进博物馆,看他的今天的文化就到美术馆,那么了解今天的文化生态就要看他有没有国际大展,这个展览他是面向国际的,他让大家都在城市当中穿行,穿行的过程当中你就会体会到一个城市他的吃、喝、住、行、文化、精神、日常,都会体会到的,如果不穿行,你感受不到这个城市的变化,所以这个是符合双年展或国际大展的规则的。

刘明:美术文献展从04年的首届到今年2017年第四届,时间是很快的,一下子就14年过去了,正好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也明年是15周年成立。其实在美术文献展第一次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到现在的第四届,可以说在这个十四年的过程中中国当代艺术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那么我们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我们也看到了艺术家的成长,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和国际当代艺术的这种交流和对话,那么文献展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土壤的一种成长。

第四届我们请到了著名的策展人冯博一老师,他带领的策展团队这一次我们增加了大概1/3国外的艺术家的参与,也是希望文献展能够更加的视野开阔,能够看到国际的一些艺术家的新的创作和新的观念。美术文献展他还是比较注重他的学术研究,注重像历史文献一样的那种文献的积累、收集、整理,对策展人每次也要求能够提出一个新的主题,实际上我们在做第二届文献展的时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对眼前的实验性的新的艺术的关注,还有是对发生过的进行一些回顾和梳理。

作者:张凯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