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一路向南 首次相聚:“方少华·石磊·李邦耀·杨国辛”手稿研究展开幕

“一路向南”方少华 石磊 李邦耀 杨国辛手稿研究展

“一路向南”方少华 石磊 李邦耀 杨国辛手稿研究展

8

觀空间

已结束 1.8万+

一路向南“方少华·石磊·李邦耀·杨国辛”手稿研究展海报

左起(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方少华、石磊、李邦耀、杨国辛

(雅昌艺术网讯)2018年3月30日下午,一路向南“方少华·石磊·李邦耀·杨国辛”手稿研究展在广州觀空间开幕。本次展览由觀空间、国家当代艺术档案库华南中心、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主办,杨小彦担任策展人,皮道坚担任学术主持,共展出方少华、石磊、李邦耀、杨国辛手稿及作品80余件,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四位艺术家的工作方向和创作脉络,这是被称为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四大金刚”的几位艺术家首次联合办展。

研讨会现场

开幕式现场

众嘉宾合影

展览开幕前,主办方还举办了展览同名学术研讨会,王绍强、王璜生、邓箭今、冯原、皮道坚、孙晓枫、刘子建、杨小彦、肖丰、周湧、洪耀、胡震、胡赤骏、贾方舟、殷双喜、鲁虹、樊林及四位参展艺术家方少华、石磊、李邦耀、杨国辛出席并发言。

点此回看艺术头条全程直播:

看方少华·石磊·李邦耀·杨国辛手稿里的秘密

展览现场

方少华、石磊、李邦耀、杨国辛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离开武汉湖北美术学院,进入刚成立不久的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他们南下之时已经各自有了比较成熟的风格,且已参与当代艺术的各种展览当中,成为当代艺术界活跃的人物。

策展人杨小彦认为,对于广州当代艺术来说,与他们同时期的一批当代艺术家的南下是个重要事件。他们“不仅给当代艺术带来与本地不同的观念与风格,而且还极大地活跃了本地气氛,推动了广州当代艺术的发展。尤其重要的是,他们的身份首先是老师,长年在美术教育的第一线工作,十几年下来,带出了一批卓有成绩的本地的当代艺术家,成为广州地区当代艺术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日益显要的作用。”

武汉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镇,“85”美术思潮时期,涌现了许多公认的大家。一些艺术史学者认为当年武汉存在着如王广义的“政治波普”、魏光庆的“文化波普”般的“波普”艺术潮流。尽管如今艺术家或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已经不再坚持用“波普”这样一个风格定义的词汇去形容当年的运动,但其中所彰显的那种反对绘画性和表现性的明确倾向,希望把画面图像处理成符号,以传达抽象的观念的做法,已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明显的方式。

这种创作方式也体现在这四位艺术家的作品中。

《琅琊草与画架上的琅琊草与人》、《三个女人》手稿 1985年 李邦耀

已故著名艺术史家及批评家黄专曾在《消费时代的“物”与“人”》一文中写道:“李邦耀的艺术一直徘徊在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视线之外,但这一点并没有改变他的方向,事实上,十几年来对消费文化的视觉考察几乎成为他作品的唯一主题,他很像一位‘鲍德里亚式’的人物:一位试图以视觉方式不断揭开中国式消费文化秘密的人。”

《走廊4》纸上丙烯 、钢笔 42x30cm 李邦耀 2017年

李邦耀在经过几次的风格反复之后,把对物品的感受与对物性的表达合成整体,彻底去除所有残留在画面上的表现手法,让图像成为一种叙述的符号,述说着包围我们生活的日常物件。这一特点,尤其是他在创作中的思考与变化,在手稿中保留得相当完整。

《夜珠江——飞禽走兽》纸本手稿 2007年 石磊

《飞系列》纸本手稿 2007年 石磊

石磊是一个在风格上不拘于一格的人,材料上也做多种实验,除了油画以外,在雕塑、铜版、石版方面都有所尝试,最近甚至把兴趣放到了水墨上面。不过,在多种手法不断尝试的外表之下,石磊在观念上倒是保持了一种一以贯之的态度,他似乎天生对于超现实有独到的见解,总是在各种不同形象的嫁接上自由拌合,以期创作出意外的效果。这一点也充分呈现在他的手稿中,那种思维的活跃与放纵,随时捕捉梦境般的想象的能力,即使在草图阶段也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遗产》之一草图 纸本 1993年 杨国辛

上世纪70年代末上大学期间,杨国辛的创作明显带有苏俄式学院面貌——用笔追求率意,色彩讲究“重、灰、亮”,作画时情绪饱满,一气呵成。到了80年代初,因受文化寻根热的影响,他曾多次去西北地区,认真考察了中国民间文化与艺术形态。那个阶段的作品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注重吸取传统与民间艺术的元素和原始生命力。此时的创作用色单纯,画面笔触由“摆”过度到“写”,并增加用线成分,创作的《钟》《绿光》《回声》等作品后来参加了著名的1986年“湖北青年美术群展”。

2011年杨国辛开始以实验影像的方式创作新媒体短片,通过《蛰》《无喻》等融合拓片、碑铭、书画等元素的影像作品,传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凝视与思考。此后,结合油画、影像、装置,甚至用ipad pro作电子绘画,多种媒介成为了杨国辛创作手段,以此承载他在大时代之下的视觉与思考逻辑。

《江南石》陶瓷装置系列纸本手稿 2016年 杨国辛

杨小彦说道:“严格来说,杨国辛是一个从事多种媒介的艺术家,我甚至认为他主要是一个媒介艺术家,而不拘泥于现成的手法。他一直在努力打破画种的分类习惯,从来不对自己早年已经熟练掌握的油画手法有丝毫怜惜,以期让技法能够维持下去,这一点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符。按照一般的情形看,像杨国辛这样出生在五十年代早期的艺术家,很难想象会突进到完全崭新的多媒介领域。”

杨国辛的这种多媒介的反复实验,在手稿中体现得很充分。

《胸有成竹》金竹手稿扇面 2013年 方少华

方少华是一个早熟的艺术家,手感相当好,绘制能力一早就在武汉美术界众口皆碑。他早年的“雨伞系列”,除了观念上的创新外,其中所呈现的表现性力量,引起了同行的由衷赞叹。即使今天,他的素描仍然是精确而简洁的,显然受到了法国晚期古典主义的熏陶。有意思的是,方少华从来没有炫耀这一点,更没有让自己的艺术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而是很早就开始观念性的探索。他毫不犹豫地打破绘画的平面性,抽取其中的涂抹与表现的成份,把女人体的身体作为表达的媒介,通过一个颜料覆盖人体的全过程,既把它转化为平面绘画,又转变成摄影和录相,同时,本身又是一个行为的过程,把几种不同的媒介同时在一个对象身上,在一件作品中完整地表达出来,让本来的一件作品,在过程中分裂成“摄影”、“录相”“行为”和“绘画”这样几种完全不同的形式,事实上,当一件作品同时具备如此之多的媒介与分类之后,本身不具有一种潜在的颠覆性,把所有涉及过的媒介来一次总的突破。从这一点看,方少华的意义正在于对“过程”的“观念化演绎”,也就是说,媒介只是他的中介而已,而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要把一个过程彻底地观念化。从这一点看,方少华是一个以过程为对象的观念艺术家,他既让作品随意分裂成不同的表达样式,同时又通过对观念的表达消解这些个样式,从而实现了对过程这一时间的重新定义。

《胸有成竹-金竹-2》纸本手稿 2013年 方少华

如杨小彦所说,“艺术家的草图是一部隐藏的艺术史,或者是一部初始的艺术史,从中可以窥见到起步阶段的思想,以及观念成形的全过程。” 通过这四人的手稿可以寻找到另外一条深入艺术家内心的路径,以加深观者对于艺术的认知。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6月24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