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快讯】王公懿前波画廊个展 再谈“笔墨等于零” ?

王公懿个展“笔墨等于零”现场,左起:艺术家王公懿,展览策展人郑胜天,前波画廊创始人茅为清

  (雅昌艺术网讯)2018年4月22日,前波画廊推出王公懿个展“笔墨等于零”,带来了艺术家从2001年至今近20年间的代表性作品。展览由国际资深策展人郑胜天先生和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居振容博士共同策展。

艺术家王公懿

  作为展览的策展人,郑胜天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认识了王公懿。当年,她要考中央美术学院,刚好遇到了当时负责中国美术学院在北京招生的郑胜天。由于那时全国招生的名额有限,王公懿没有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却被央美当时负责招生的老师推荐给了郑胜天,于是王公懿被中国美术学院录取。于198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研究生班,并留校任教,并在1992年任职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1986年受法国文化部邀请赴法考察艺术及艺术教育,并参加展览。2001年居留美国。

艺术家王公懿在展览现场

艺术家王公懿向观众导览作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王公懿便已被同时代的艺坛所熟知。那组干净爽快,快刀利白,极具东方意味的木制版画《秋瑾》代表了一代青年的生命和激情,也代表了中国版画的新气象,并将那个时代的艺术创作,提升到可以面对历史性和东方性的考虑的尺度之上。时至今日,这组画仍然代表了中国版画的高度,并成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历史叙述的重要对象。

在展览开幕前一天,艺术家王公懿与策展人郑胜天在展览现场进行了一场对谈

  此次展览中,王公懿的一组创作于2001年-2002年间的水印木刻版画《China·China》被安置在画廊的小展厅中,与《秋瑾》面向社会疾呼的题材不同,这组作品呈现了王公懿后期版画创作中的主题的变化,转而更加关注创作时的本真状态。

  从2004年开始是王公懿创作上的一次高峰,新的实验与题材层出不穷,令人惊艳。这几年当中,她解开了许多身心上的束缚,思想上的桎梏,年轻时郁结的愤怒与悲痛也一点一点地溶化消失,回到她内在的本质本性,那愉悦自由和蓬勃的生命力很自然地流泻在她的作品里。她于2005年偶然中开始用温莎蓝单色作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至今仍乐此不疲,忽而抽象、忽而山水、忽而花卉。每次看到她的作品,总是为其精微纯粹的美所感动,顿时尘躁一空,进入清凉境;站在画前,满目澄蓝,一纸清澈透明,令人想要深深吸一口气。

王公懿个展现场

  以温莎蓝《韵律》(2018)为例。蝉翼宣的纸质轻盈精致,纸上细细的萤白闪光点就像在阳光下薄薄闪动的蝉翼。蓝色的水彩渐层,干净透明温柔。由于是熟宣,所以水的控制很重要,需要很慢、很均匀的上色。水彩慢慢干后,颜料里的胶质在边缘“堆积”成一条细线,这是工笔画的禁忌,但却成了创作的新意。一层干后,再上第二层,产生第二条细线。如此一层一层重复的往上推、往上染,由深蓝到浅蓝,蒸蒸而上,形成重复与变化的韵律感。一道道舒展开阔的平行线像远山、像海浪、像云霭、像风吹过的沙痕,像舒缓流动的气息。上面的白色图案,像鸟、像鱼、像帆、像音符,这些可爱跳跃的符号是她在法国见到一幅石版印刷的古乐谱,上面的音符十分特别,她用相机记录下来,巧妙的放在这幅作品。

王公懿个展现场

  此次展览除了轻柔澄清的温莎蓝,还展出了一些近作,抽象的水墨实验、重彩厚粉的山水、玄之又玄的花卉、危岩高耸的灵山、狂野的草柳、暮色中的亭阁等纷呈而出,它们之间没有一定的顺序,没有一致的模式,没有同样的创作方法。不谙绘画艺术者恐怕很难相信这些作品全出自一人之手。

  吴冠中先生有一本文集叫《笔墨等于零》,是针对当时美术界以笔墨技法为作品优劣标准的批评。笔墨仅是工具,岂可舍本逐末,漠视整体大局。他认为一位艺术家应当寻找一切手段,不择手段,以能贴切地表达内心的感受,而成为杰作,则其画面所使用的任何手段,便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与价值。王公懿的温莎蓝系列即是最佳的例子。她用最少的元素、最简单的方式捕捉了生命及自然界中又抽象、又具体的元素:水的漂浮、山的呼吸、气息的流动、光的记忆、时间的过度;在重复与变化的蓝色韵律中,表达了生命的基调与变奏、澄静与吟咏、浑然与虚空,让我们看见精炼、冷静、如诗般的声音。

王公懿 《苍羽》, 2016, 生宣、综合媒材, 146 x 298 cm (57 1/2 x 117 1/4 in)

王公懿 ,《尤利西斯》, 2015, 生宣、水彩, 144 x 367 cm (56 3/4 x 144 1/2 in)

王公懿 《知其白》, 2017, 蝉翼宣、水彩 94 x 171 cm (37 x 67 1/4 in)

王公懿 , 《光》, 2017, 蝉翼宣、水彩、蛤粉 70 x 137 cm (27 1/2 x 54 in)

王公懿 《韵律》, 2018, 蝉翼宣、水彩 94 x 171 cm (37 x 67 1/4 in)

王公懿 《大荷》, 2016, 生宣、综合媒材 146 x 362 cm (57 1/2 x 142 1/2 in)

王公懿 《万有》, 2017, 苏州皮纸、综合媒材 149 x 211 cm (58 3/4 x 83 in)

王公懿 《九蕊蓝花》, 2018, 生宣、综合媒材 166 x 145 cm (65 1/4 x 57 in)

王公懿 《云在青天水在瓶》, 2012, 蝉翼宣、水彩 132 x 65 cm (52 x 25 1/2 in)

王公懿 《青谿》, 2016 生宣、综合媒材 176 x 96 cm (69 1/4 x 37 3/4 in)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