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莱安德罗·埃利希:在盗梦空间里遇“惊喜”

艺术家莱安德罗·埃利希(Leandro Erlich)

  5月31日,阿根廷艺术家莱安德罗·埃利希(Leandro Erlich)个展“虚.构”(CONSTRUCTION OF REALITY)在昊美术馆上海馆正式开幕。展览展示了埃利希的30多件代表作,涵盖大型互动装置、影像装置、摄影等创作形式。其中,艺术家最负盛名的“错觉”互动装置作品有13件,包括一件代表上海的作品《建筑——上海钟楼(悬浮时间)》,以及其他代表作,如《楼梯》《教室》《迷失花园》和《邻居》等。

昊美术馆馆长尹在甲、昊美术馆主策展人陈澈

  莱安德罗·埃利希出生于1973年,原本是位建筑师。埃利希常使用镜面、投影和建筑结构,来呈现虚实之间的巧妙关系。他的作品互动性很强,观众与之互动的过程,往往作为结果,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住宅楼的电梯、房门的猫眼、商店的试衣间、露天的水池……这些日常公共空间和场域,都曾出现在埃利希的作品中,他想借此来令人思考身体和空间的关系——这一理念,似乎与他的建筑师身份不谋而合。

  “我的艺术,在于创造惊喜。”开幕式现场,埃利希表示。

展览现场 作品《窗与梯——过去的重量》

  进入美术馆,首先看到大型装置《窗与梯——过去的重量》,这件作品首展于2008年的新奥尔良双年展。埃利希目睹了经历飓风卡特里娜后的城市,他有感而发创作了这件作品。这是一个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景观:从一幢废弃大楼空壳里掏出的一扇窗户,被一架单薄的梯子举起来悬置在空中。这种脆弱的建筑姿态,在当时的语境中显得尤为尖锐。

展览现场 作品《楼梯》

  作品《楼梯》通过一个旋转了90度的楼梯结构,激发观众视觉和思维多重维度。当观众走入作品时,能以日常“俯视”的角度看到楼梯和天井的全貌,然而,透过艺术家之手,眼中的人们不再在楼梯中行走,而是进入现实生活中会失重的天井空间。作为艺术家最核心的代表作之一,《楼梯》展示了其最擅长的一面:当一个看似熟悉的空间,因外力重组后,建筑结构的实用功能消解了,最终成为一件艺术品。

展览现场《房间(监视II)》

  作品《房间(监视II)》通过25个监视器从25个不同角度拍摄同一个屋子。这件作品最早构思于2006年,正值英国政府宣告已在全国范围内布置了两百万个CCTV摄像头。随着最近爆出的Facebook丑闻事件,以及网络上大面积共享的消费数据,《房间》既是对大环境现实的警示,同时也提醒着我们所栖居的小空间。

展览现场 作品《六个循环》

  《房间(监视II)》旁,新作《六个循环》采取了相应的创作方式。作品通过六台衣物烘干机的运转,让观众得以思考颜色和纹理的催眠运动。

展览现场 作品《迷失花园》

  观众从嵌入画廊墙体的窗户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绿色盆栽。同时,透过多面玻璃,他们可以看到另一个人(在他或她边上)凝视着窗外,目光落在这个种满植物的花园另一侧。作品里有机植物,在不同的个体体验中起着“中介”的作用,它们仿佛在提示,镜面中的事物并不真实存在——它不过是反射的产物。

作品《试衣间》

  作品《试衣间》仿佛是一个迷宫。进入空间后,观众可同时在两边的镜面里看到自己。然而,由于空间巧妙的排列,他们并不知道所见的“镜像”离自己有多远。于是,只能在一间间屋子里穿越,找到最后的终点。这件作品的有趣之处,在于寻找,在于忘却以往经验——当你穿越“迷宫”时,你还记得它原本仅是日常的“试衣间”吗?

作品《电梯迷宫》

  另一件“迷宫”式的作品:多架升降梯的门敞开着,等待载客。当观众进入这个装饰着镜子的空间时,他们发现有些实际上并不是镜子,而只是一些镂空的凹槽。正如《试衣间》中所体验到的那样,镜子成像营造出一种无限的反射链,而镜中所映照出的自我形象也同样并不可靠。电梯在埃利希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尽管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上下的载人服务,但空间的悬置性、封闭性给艺术家带来很多思考和创作的空间。他将这些空间描绘成是具有萨特式哲学意味的环境,能够让我们不断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这件令人不安的作品同时营造了两种体验:一个自我陶醉的空间——观看自己的脸被无限叠加时的愉悦感,以及当遭遇另一个空间侵入时,所激发出的恐惧感。

展览现场 作品《电梯》

  这件作品外部与日常电梯无异。然而,当从门缝中看过去,才能感受“别有洞天”:其内部在竖直的方位上延展,不断向下降落——这当然也是镜面的“功劳”。据介绍,这件作品诞生于1995年的展览“布拉克物件奖”。当时,竞赛要求规定,参选作品必须适应于大使馆建筑内电梯本身的结构。然而,埃利希希望作品体量越大越好。于是。他想到这种幽默的手法。

作品《邻居》

  这是埃利希探讨亲密与疏离主题的第一件作品。作品的结构包含一个可供观众从两边穿过的门,每扇门上都有一个猫眼。然而,观者透过猫眼的凝视,仅仅是看到一个公寓的内部走廊。

展览现场 作品《建筑——上海钟楼(悬浮时间)》

  在这件知名的装置作品中,观众可以悬挂或站立在一幢传统建筑的表面,透过一旁以45度角靠在建筑物表面的镜子,观众可看到成功对抗地心引力的自己。这一系列的作品最初创作于巴黎的“白昼之夜艺术节”。当时,埃利希希望创作一件与都市景观发生关联的作品,同时它又可以作为公众集合的地点。本次展览上,艺术家取材上海历史博物馆(前上海美术馆)的部分主体建筑,实现了它与上海的关联。

作品《美发沙龙》

  这是一间神奇的美发沙龙。有的镜子映照着其自身的形象;有些并不如此——它照出其他人的脸。实际上,在另一边,另一个一模一样的美发沙龙紧挨着“原版”房间。联结它们的是敞开的窗户。与作品《试衣间》类似,我们自己的形象,被另一个人的脸所取代;坚硬的玻璃,被露天的空气所取代。艺术家制造的这种近乎怪异的场景,让人陷入各自思索的空间。

作品《教室》

  埃利希在一间废弃的、无人问津的教室里打造了一件新作品。观众看到自己的投影出现于眼前废弃的空间中,并体验到一种幽灵般可怕的感觉。这件作品既令人不安又令人着迷。它打开了一片沉思的空间,令置身于其中的人们同时扮演着观众和参与者的角色。

  展览现场 作品《坚硬的水》

  一个矩形“泳池”打造出一片碧蓝色的波纹起伏的水面。这些水承载着人类的体重,以及违抗物理学定律的欲望。《坚硬的水》表面实际上是打印在一块塑料垫子上的一张水纹照片,将光和运动融入照片的影像之中。垫子内部装有真实的液体,它的流动与照片中的影像发生互动。现场参与互动的观众人数越多,水的反应效果越佳,它们能够激发出一种流动性,超出可能的边界。这件作品的前身名为《柔软的水》,曾展示于法国图卢兹一个过去被用作水力发电站的地方,这个发电站依靠附近的加伦河来发电。

  除上述互动装置,本次展览还呈现了很多捕捉互动过程中的摄影作品。它们美妙之处不仅在于记录、实验性或部分艺术家所追求的学术性,它也给了一个暗号:来这里拍张照吧,它就是作品。

  看个展览,还能当回艺术家?这种体验怎么样?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彭菲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 喃喃渔月

      好好玩啊
      01年前 0
    • 涤浪迹天涯

      镜里境外,身前身后,眼睛这扇窗户,或许只让我们看到了事物相反的一面?
      01年前 0
    • 涤浪迹天涯

      南半球人果然思维非同一般。至少我们平常眼睛看东西的方向是不一致的。
      01年前 0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