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冷硬边,中国当代绘画的发展趋势?

  导言:著名艺术批评家杨小彦多年前就敏锐地观察到三十年来发生在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的一种独特现象:那就是针对绘画性所发生的否定性追求去除空间描绘的深度,以及轮廓虚实的习惯性处理,通过对物的冷峻刻画,把观赏变为思考,从而激活观念本身,使观念成为物之存在的隐喻,用以突破视觉之藩篱,让思考成为常态。

  近期,杨小彦将这一观察以展览的形式呈现了出来。由他与岭南美术馆馆长叶向明共同策划的展览“热观念与冷硬边——对一种绘画发展趋势的研究展”于2018年7月13日下午在岭南美术馆开幕。

“热观念与冷硬边——对一种绘画发展趋势的研究展”展览海报

  本次展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担任学术主持,展出19位艺术家的作品,包括杨国辛、顾雄、李邦耀、袁晓舫、魏光庆、叶向明、郭晋、钟飙、汪凌、韩建宇、毕蓉蓉、黄一山、马文婷、曾曦、周霞美、袁泽强、彭杜、郑梓程、李冠廷。

  展览开幕后,在岭南美术馆还进行了展览同名研讨会,研讨会由胡斌主持,本次展览策展人杨小彦和叶向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皮道坚、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邓箭今、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樊林等嘉宾参与了本次研讨会,嘉宾们围绕本次展览十九位艺术家的创作以及关于“热观念与冷硬边”的命题进行了讨论,回溯了“冷硬边”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参展的艺术家也回应了自己对于“冷硬边”艺术的看法并述说自己的创作理念。

“热观念与冷硬边——对一种绘画发展趋势的研究展”研讨会现场

  何为“热观念”与“冷硬边”?

  杨小彦多年担任中山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他对传播学有着深刻的认识。本次展览的主题“热观念”与“冷硬边”即受到20世纪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启发。麦克卢汉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预言了未来媒介发展的可能分类,提出“热媒介”与“冷媒介”,用以区别不同交流模式和信息分享模式的差别。

  在这里,“热”与“冷”的意义在于人的介入程度与方式。“冷媒介”必须在人的介入中才能完成其信息的整合,而“热媒介”自身就具有信息的主体性。以此为标准,传统绘画似乎无论如何都属于具有自身主体性的“热媒介”,但是,艺术家在“热媒介”的意愿下,却尝试把一种观念嵌进这一媒介当中,从而降低其中的热度。

“热观念与冷硬边——对一种绘画发展趋势的研究展”展览现场

  而“冷硬边”显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硬边艺术”。抽象表现主义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达到全盛,其中一个分支“硬边艺术”(Hard Edge 或称硬边抽象 Hard-Edge Abstraction)即诞生于这一时期。硬边艺术以几何图形或边缘清晰的造型与抽象表现主义的注重色彩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风格相抗衡,它重视的是色相对比平面感的大块色面

  不过胡斌表示,这里所说的硬边并不局限于美国式的硬边艺术,而是指硬边这样一种方式在中国绘画当中的延伸以及所形成的各种形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于受西风影响的中国油画而言,在那些带有油彩特性抑或笔触意味的绘画性方面多有用力,而清晰的边缘和平涂的色块的方法带来的是什么呢?

  杨小彦认为,以媒介和传播对象的介入程度分类的观念也很适合艺术创作本身,而艺术家们试图通过单纯化、符号化的创作方式跟观众交流。如此,“冷硬边”便与“热观念”相对应。

“热观念与冷硬边——对一种绘画发展趋势的研究展”展览现场

  殷双喜认同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观点,他认为当代艺术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每个艺术家都把自己的作品当成一个信息的载体和媒介来传达给观众和社会若干信息。他把艺术家要传递的信息进行了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是艺术家在作品中传达自己所受到的教育,获得的技能、知识。这些信息每位艺术家都有,但有些艺术家会刻意强调,比如显示他的素描很好、结构很准等,这是比较初级的信息。

  二是艺术家在作品中通过图像表达对社会的一种认知和态度,作品因此具有社会评论的功能。这类艺术家,往往是在具象的基础上运用写实的方法进行图像的组合,不一定是纯写实绘画,还可能包括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热观念与冷硬边——对一种绘画发展趋势的研究展”展览现场

  三是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感受,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跟第二类的社会性正好相反。作品中能够感受艺术家创作时的激情或者其它各种感情,这一类作品首先要感动艺术家,若非如此,这类作品往往是做出来的,表演性很强。

  四是艺术家传达对于材料的新认识。他不停地发掘各种各样的材料,这些材料本身在自然界里有物理性的功能,但是艺术家通过他的组合让观众换一种眼光来看这个材料,这个材料的特性就成为他要传递的一种信息。

  殷双喜继而发问,观念是不是一种信息?今天的艺术到底要表达什么观念,观念艺术所指为何?如果艺术只是一个观念的词语,为观念而服务,那么艺术存在的价值何在?

  他认为,艺术家在感性方面的独特性是不应该丧失的。如果艺术变成了一个概念,只剩下理性和哲理就会无趣,艺术不能只是生动地说明了某某哲学家的某一个观念,不应沦为观念的注解。

“热观念与冷硬边——对一种绘画发展趋势的研究展”展览现场

  “湖北波普”与“硬边一代”

  “湖北波普”名起1992年的“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当时参展的方少华、李邦耀、杨国辛、袁晓舫、魏光庆(同时还有王广义、任戬、舒群、陈绿寿等人),其作品均以波普风格出现。其中,杨国辛、李邦耀、魏光庆、袁晓舫等人以平涂的方式挪用政治或文化图像,被杨小彦视为“冷硬边”艺术的起始和代表。

  本次展出的作品在岭南美术馆的展厅中明显分为两大版块,皮道坚将此概括为“第一代硬边”和“第二代硬边”。显然,杨国新、李邦耀、魏光庆等属于“85”以来的“第一代硬边”,而年轻艺术家们如郭晋、黄一山、曾曦、郑梓程等则属于“第二代硬边”。

杨国辛 好果子 布面油彩 2006

李邦耀 走廊 布上丙烯 2017

魏光庆 日课-夏 布面丙烯 2015

  皮道坚认为,中国当代绘画在85时期是向西方学习, 90年代以后就开始有了自己的表达。艺术本质上就是一种表达,它表达感情、思想,也表达观念。中国的硬边绘画从90年代开始,它是这个时代的一种传播工具,开创了一种新的社会变革。

  西方现代绘画始于格林伯格,格林伯格强调绘画的平面性,是平面性让观众看到了图画本身,而不是绘画的内容,硬边艺术是从现代绘画的平面性理论发展而来的。“硬边艺术”指向抽象和纯形式,这些“冷硬边”作品却不并限于抽象,共同点是去绘画性、消除空间感、模糊前景与背景的图像处理手法。

  皮道坚将一个月前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匈牙利当代艺术展与此次展览相对照,发现两者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他们给我的感觉还是停留在格林伯格关于抽象绘画的理论,基本上都是形式的,都是用硬边的方式画这样一些抽象的作品。没有我今天在这个展览上看到的这些硬边的绘画有着一种丰富的社会内容。”

  “每一个人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自己对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一种真正的感知,而且他们找到的语言方式是各不一样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冷硬边’不仅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绘画的一种语言方式,而且这种语言方式也能够和中国当下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紧密地结合起来。” 皮道坚说道。

袁晓舫 新世界——四机编队 布面油画 2008

顾雄 麦当劳 布面丙烯 1994

叶向明 蓝调系列NO.82 油画 2009

  中国当代绘画发展是否存在一种趋势?

  冀少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指出,“冷硬边”和“热观念”仍是现代主义的概念,这个展览开了一个好头,出发点是好的,但他认为并不会引领一个趋势。“这个趋势在哪里?是不是真有这种趋势存在?这个也要通过艺术实践来证明。”

  他认为,趋势的发展有几个方面,或从题材上改变,如最早的是革命题材,然后有乡土题材、都市题材,后来越来越面向未来的题材,这是一种变化。或是语言样式的变化,最早是“红光亮高大全”,后来越来越强调个性化,而且越来越符号化、国际化、卡通化、抽象化。

  1992年突然出现的湖北波普的确代表一个未来的趋势,后来绘画果然向平面发展。而这个展览带给他的突出感受是艺术家对材料的迷恋,从新一代艺术家身上可以看到绘画的另一种趋势:在一个机器的时代,艺术家回归自己内心的变化。同时画面更加简洁,追求一种无意义的表达,作品呈现一种没有风格、没有主调的碎片化状态。

曾曦 视网膜 镜面不锈钢、有色环氧树脂 2016

黄一山 持跳绳的男模 布面综合材料 2015

韩建宇 人物,静物,海景 黄金 檀木材 2017

  作为“湖北波普”的代表,杨国辛也认为即使都使用“硬边”的方法,他们那一代人与年轻一代之间也是完全不同的了。他们当初为了与主流话语对抗才找到这样一种呈现方法,对于“为什么这样做”有着很深入的思考和清晰的认识。如今,在年轻一代艺术家中,这种“硬边”的方法已经成为流行样式,但仅限于形似,思考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也不相同。

  另一位“湖北波普”的代表李邦耀也赞同杨国辛的观点,“现代年轻人这样做的时候并不像我们过去那样具有那么强烈的观念性的东西在里面,反而弱了。这和我们这么多年的教学有关,对这些学生来说,当他们开始用这种手段的时候,它已经成了新的学院派的方法。”

  李邦耀补充道,90年代的学院派绘画继承的是现实主义绘画的方法论,大家都“很会画画”,于他而言,首先要做的是去绘画,去掉现实主义的绘画技巧和方法,尽量让自己显得“不会画画”。其次,绘画不是一个目的,只是一个媒介、一种思维方法,这和当时所处的深层环境有关系。最后,要让绘画尽量有平面性,去掉绘画里所有过去认为的漂亮的手段,再让图像得以呈现,这是去绘画性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马文婷 无题之五 纸上综合材料 2015

彭杜 爱与诚 综合材料 2018

郑梓程 水中的奥菲丽娅 木板油画 2017

  樊林建议从两个维度看这个展览,一是要把绘画作为视觉文化的一个部分来理解。这样很容易看到“硬边一代”和“硬边二代”其实有一种无奈和无力,面对日益变化的现实,绘画这样的一种艺术手段在处理对象或者母题的时候还能够做一些什么样的颠覆? 二是把作品当做绘画本体来讨论,各种尝试、突破,绘画本身边界问题的讨论,就可以在艺术史的逻辑中谈论。

  年轻的艺术家如韩建宇、马文婷也并没有把自己归入“硬边二代”这一阵营中,“创作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面对创作的问题,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也许因为这样一种方法比较好操作,容易出效果,直的线条、色块,比起传统的绘画方法很容易掌握,这种图像是更容易达到某种效果。”

  杨小彦表示,这个趋势能不能成为一个潮流还有待观察,但是从后往前看年轻艺术家的趣味的确在发生很奇怪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现场抽离出一个线索,能不能给我们一个启示?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陈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