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杰姆斯·雷利 × 熊宇:在“内生镜像”中建构自我创作方式

“内生镜像”杰姆斯·雷利×熊宇双人展

“内生镜像”杰姆斯·雷利×熊宇双人展

8

四川大学美术馆

已结束 1.4万+

  2018年7月16日,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大学美术馆、四川大学当代艺术研究所主办,彭肜担任策展人,支宇担任学术主持的“内生镜像:杰姆斯·雷利 × 熊宇双人展”在四川大学美术馆(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拉开帷幕。展览展示了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杰姆斯·雷利(James Rielly)的最新水彩创作16幅以及3个动画作品和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熊宇近期用绘画建构自我创作方式的各种尝试。

展览现场

  杰姆斯·雷利(James Rielly),国际知名画家,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任教授(2006年起至今,绘画专业)。雷利教授展览活动遍及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爱尔兰、西班牙、墨西哥、韩国等世界各地,先后获得伦敦个人艺术家奖金(Greater London Arts Individual Artist Award)、英国文化委员会奖金(British Council Grant)、泰特美术馆学术奖金(Tate GalleryMOMART fellowship)等荣誉。雷利教授的作品为世界著名美术馆与机构(如英国泰特美术馆、巴黎现代美术馆、苏格兰国家美术馆等)所收藏,具有重大的国际艺术影响力。

展览现场

  艺术家熊宇,1975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9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9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副系主任。长期从事当代艺术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展览以及学术活动,并在国内外各大艺术机构举办多次个人作品展,作品被圣保罗国家美术馆(MASP)、深圳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武汉美术馆等国内外公共艺术机构和私人收藏家广泛收藏。

现场嘉宾合影

左边为熊宇作品,右边为杰姆斯·雷利(James Rielly)作品

展览现场,学术主持支宇,艺术家杰姆斯·雷利(James Rielly),艺术家熊宇,策展人彭肜合影

雷利影像作品

雷利作品展区

  “单单从国籍和年龄看,杰姆斯·雷利(James Rielly)和熊宇完全是成长于两个不同文明体系中的两代人。作为国际知名画家,杰姆斯·雷利出生于英格兰,长期执教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他跨越国家、民族和文化的漫游般人生履历使其艺术图像充满当代感与西方性。作为中国当代70后艺术家,熊宇成名很早,他的卡通人物与肖像穿行在幽深而虚假的场景中,像一段又一段让人沉迷的电子游戏;又像浮想联翩的白日梦,一个连着一个,没有尽头。然而,在呈现孤独、内在而又碎片化的自我主题上,杰姆斯·雷利和熊宇有着惊人的一致。没有人不是一座孤岛,也没有人是一座绝对的孤岛。没有一个人不把自我深深地隐藏在内心深处,也没有一个人能够永远把自己深深隐藏而不有所显现。没人不是世界和别人的一部分,也没有人能够脱离自我的碎片、面具、眼泪和幻象找到坚不可摧的自我本质。”彭肜、支宇在展览前言中如是写道。

  雷利表示,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四川,对于川大美术馆的展馆超出了自己的预期,这里很大,很好,能在此举办展览自己很开心。“这次我带来的水彩和动画作品,这段时间我做了一些关于动画的尝试。随着年纪的增长,需要寻找新的媒介和路径才发现自己的目的和需求,水彩流动的材质和动画是相通的,这也是我尝试采用动画这一媒介的来源。此外,我的创作并不是针对群体,更多的是在保持自身想法的连续性。在名利之下,我还是坚持做自己的艺术。作为一名美院的教师,对我而言教学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一件事,同样也是前辈艺术家与年轻艺术家进行交流的事情,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生们的自主性很强,在我看来这是可以接受并且值得欣赏的。”

熊宇作品展区

  熊宇谈到,自己第一次见到雷利老师的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作品中的力量。“我创作中也会经常询问自己关于绘画本质的问题,这个本质是一个主观性,依附于艺术家想法而定的,创作是艺术家独立思维的体现。我经常会从一些社会实践和媒介中得到灵感,这与自然的灵感有所不同,作品中的卡通是人类二次创作的一种影响力的表现,是我受到影响后所产生的一些改变,这也使得我在艺术方面更为主观。我现在变得有些偏执,在我看来,偏执才是艺术家建立自我创作的方式。”

研讨会现场

  杰姆斯·雷利:艺术就像变魔术,希望观众自己来感受画面

杰姆斯·雷利

  雅昌艺术网:雷利老师好!麻烦您先介绍下这次展览的情况?

  杰姆斯·雷利:几个月前我收到川大这边的邮件,邀请我来到这边举办展览并进行教学,我是第一次来到中国,能够和熊宇先生一起举办此次展览我很开心!

  这次为了展览方便我选择了水彩作品,共带来了最新创作的16幅水彩以及3个动画作品,是我将自己此前的20幅水彩作品进行扫描而成的。这些创作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参加这次展览而专门准备的,另一方面又是我个人创作轨迹当中具有延续性的。

  在知道自己要与一位中国画家举办展览时我就非常开心,可能大家来看他作品的时候,也能碰巧走进我的展厅来看我的画(调侃,笑)。过来看到熊宇先生的作品,有一定的联系性,是很凑巧的事情。其实艺术家是同类,不论国籍和区域,是有着共通性的。在全球化时代下,西方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强,共同点也会越来越多。

杰姆斯·雷利 《we see the days go by》 水彩 2018

  雅昌艺术网:因为是第一次看到您的创作,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吗?

  杰姆斯·雷利:我从年轻时就开始进行艺术创作,到现在为止,整个创作在思想的产生和变化上其实是非常慢的。大部分时候我进行油画创作,并且尺幅非常大,主题和展厅的这些类似。我也会做一些陶瓷作品,在盘子上画画,和创作一些类似于“幽灵”的陶瓷雕塑。这次为了展览方便,我选择了小尺幅的水彩作品,画面的语言风格也尽量的简洁,但又充满力量,不管是隐藏的力量还是视觉上的冲击力。

  虽然每一件作品看起来都非常的日常,但这种简单之下的语言和对图像的思考,都是经过长时间挑选的。我将很多内容隐藏在简单的图像背后,就像魔术师变魔术一样,我并不想直接告诉你每一幅画的意思,更多的是希望观众自己来感受。

  艺术是神秘的,需要距离感和空间。在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这种距离就像走迷宫,可以在其中自由行走,有可能可以直接到达,也有可能会迷路,这个过程是很有意思的。

杰姆斯·雷利 《Flowers》 水彩

  雅昌艺术网:您会对什么样的事物感兴趣,或者说创作灵感一般来源于哪些?

  杰姆斯·雷利:范围非常的宽泛,一首歌,一个笑话,20年前的一张家庭合影,有趣的人和有意思的某个动作,音乐和诗歌,各种这些都可以排列成长长的组合,成为我创作灵感的来源。

杰姆斯·雷利 《Good and bad every day》 水彩 2018

  雅昌艺术网:除了展览外,您还进行了教学和参与了一些讨论。能谈下您对这边的感受吗?

  杰姆斯·雷利:来到成都,我和这边院校的老师和学生们进行了深度的交流,此前也给硕士和博士讲过关于英国美术史的课程。这里的学生和老师都非常的友好,能有这次来中国进行交流的机会我也很开心。年轻的学生们英语都非常棒,对艺术也充满了兴趣,对自己成为艺术家也很有信心。此外,川大的设施和川大美术馆的硬件也都非常好。

杰姆斯·雷利 《Hungry ghosts》 水彩 2018

  雅昌艺术网:您作为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教授,对于激发学生的观念和想法有什么好的方法?

  杰姆斯·雷利:首先,让学生不断地去工作,不要过多的干涉他们。在实践的经验之下结合抽象的理论,只需要在整体上进行把控和引导,慢慢让他们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观念。实践的过程是尤为重要的,艺术家的风格不是用来寻找的,而是慢慢形成的;此外,他们应该观察其他艺术家的工作,并挑选出自己喜欢的类型,并且知道自己喜欢他的理由。

  雅昌艺术网:谢谢雷利老师!

熊宇

  熊宇:在偏执中进行不同绘画的尝试,建构自我创作方式

  雅昌艺术网:麻烦熊老师先聊一下此次您和杰姆斯·雷利老师双个展“内生镜像”的展览契机。

  熊宇:展览源自彭肜老师在欧洲的一次交流活动,她也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当时跟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简称巴黎美院)的交流中认识了杰姆斯·雷利(James Rielly)教授,当时便对他发出了展览邀请。出于我和雷利教授的绘画在语言上有类似的地方,当时想的就是在一起做一个双个展,形成一种相互观看的味道。

熊宇 《阅读课》 布上油画 50cmx50cm 2014

  雅昌艺术网:这种绘画语言上类似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熊宇:最早我是没有看到过雷利教授的作品的,他倒是看到过我的一些作品。展览的前一个月里,我在他发过来的资料中看到了他的绘画,还是在西方体系中蛮主流的一支。在我看来,他对很多图像有一种很自我的读取方式,基本上集中在对人物的表达上。这种方式其实在我的创作中也还是挺多的,我也是以人物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艺术家,并且对人物建构也有着自己的思维模式,这些我们是非常类似的。

  在开幕式的研讨会上,段炼老师提到了欧洲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的这种雷同,其实在我看来有点全球化的味道。在全球化语境的当下,很多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变得类似,其中有种被我称之为“解构与再构”,比方说你从外界获取很多图像信息,通过艺术家独立个体进行新的再构。今天很多艺术家都会采用这种方式,那么你会发现表面上所看到的信息有一些差异,但由于内在建构的方式是一样的,因此在艺术作品中会产生一种同质性的状态。又因为每个艺术家由于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上的不同,导致在拼接图像时产生一种新的图像和方式,只是可能东方的艺术家从小看图接受平面化多,西方的艺术家立体性的思维更强一些,但内在模式还是一样的,更多的是视觉习惯上的差异。

  因此我和雷利教授的画在内在作品的架构上是有非常大的相似性的,今天的艺术家所面对的问题不论东方和西方,都有点相似,我们也都是用同样的一种艺术架构来创造作品。在以往学习西方油画时,我们更多的在学习纯粹的西方化的语言,现在更多的是要学习西方的思维,而这种思维在我看来是绘画的一种内在结构方式。艺术家构成自己的作品时,思维方式比技术更加的重要。这种思维方式在今天的创作表现中,可以看到大量艺术家作品的思维结构模式是偏西方化的,包括我的很多东西也是西方化。他们的那一套其实很能说服你,思维结构不光是从图像上的构成的,还有大量的文化、哲学思维作为背景,甚至有哲学家做了很长的论述,比如谈到图像学,它又分了好几支,这些都是对你思维架构的支撑。今天的中国艺术家想要发展,一方面我们沉浸在这种西方的思维架构之中,又试图找到我们自己的思维架构,这个并不是说找不到,也不是说马上就能找到的,是一个漫长的艺术家自我发觉架构的过程。

  作为艺术家,我现在更多的在做一种学术思维的梳理,近几年也做了各种各样的绘画的尝试。比如从美的角度来构成画面,从图像构成的方式,从哲学思维,从传统精神来构成画面等等,从我近一两年的展览中也可以看到,大多数都是在呈现这种研究的过程。直到现在,我自己的意识里还没有成为一个明显的模式架构,相反原来的作品反而在这方面显得更加完整。现在来看那些作品又不能令我满意,因此需要很多深入的研究和尝试。

  美术馆之前举办的现场艺术家波里斯·涅斯洛尼(Boris Nieslony)展览时,当时他说的一段话我很有感触。大概意思是,艺术家大多数都是有才华的,他的才华会带给他某种感觉,这种感觉会让别人觉得他与众不同,很了不起,但这种感觉走到某种程度时,他会觉得不足以用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这个时候再往下是什么呢?其实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了,比如去搜集图像,阅读某一段思想,经历一些事情,这些才能够让你足够深入下去。而波里斯花了六年的时间做了一个图来完成他的研究,我觉得这是艺术家应该做的事。最近我也是想在展览中试图解释或探讨艺术家关于模式的一种理解,包括艺术家的思维模式、创作模式。

熊宇 《竹林小道 系列》 40cmx120cm 布上油画 2015

熊宇 《矛盾的花都》 布上油画 200cmx450cm 2017

  雅昌艺术网:所以这些我们看到的作品,都是您阶段性探索的成果展现。

  熊宇:是的,呈现了我好几个阶段的探索。比如说竹林系列的作品,当时是将外在的图像作为基础元素,通过不同的材质手段去打破它,破坏之后重新来进行建构的思维方式;花园的这件作品实际上是利用多图像叠加的方式,试图在里面找到一些感觉。

  当然,问题都是会存在的。艺术家都有着自己独立的感觉,就像我可以感觉到绘画中颜料缓慢的变化,这种感觉是令人迷恋的。当你在迷恋于绘画的构成方式时,实际上也会破坏自己对笔触、颜料的细微感觉。

  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天很多艺术家喜欢用助手,像达明·赫斯特、村上隆,他们会觉得用助手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他们的观念更为重要。但对于我而言,我会觉得艺术家用助手是有问题的。因为助手的手感不是我的手感,艺术家的思维和感觉之所以有价值,恰恰在于他的手感。就像调一种红的颜色,可能是从一千种红当中去感觉到它,这个才是有价值的,助手的感知度不可能做到。

  就我个人而言,是比较排斥机械化复制类的创作方式的。因此,在我遇到这类问题时,我会觉得作品的构成方式有它的问题。我的这组黑白作品的图像源于一些新闻事件的照片或者影像截图,采用黑白的绘画方式可以让画面的叙事性强于绘画性。

  这些画面所呈现的叙事性的故事,对我来讲又是跟现实脱离的,这些图像源于现实但真正画在画面上时又是我自己内在的东西,跟现实没什么关系。这也有点儿像这次的展览主题“内生镜像”,自己内心某种对外的镜像性的呈现。绘画创作的过程可能我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并且过程非常的有趣,很多画面也是慢慢这样生长出来的,故事也超越现实生长出来,这也是我所迷恋的。

  理论家可能会更系统的分析某种思维和现象,但艺术家更多的是随着自己的感觉在走。这种感觉很难言说,但一定是你想继续往下走的感觉。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许会令你走很多弯路,有时候可能会绕来绕去,这都是艺术创作必经的过程,就像我这几年的尝试一样,未尝不是在走弯路。所以在最近的这批作品里,都可以看到我的各种尝试。

熊宇 《雷雨》 纸上水墨 218cmx395cm 2017年

  雅昌艺术网:这类尝试也是必要的,因为此前既有的东西已经不足以支撑您往下走。

  熊宇:就像刚才我讲的,年轻有才华的时候你可以找到某种感觉,并且觉得它很准确,但时间长了以后,你会发现这种感觉实际上是不准的,如果你想更加准确的表达自己,就得去尝试,去试着做一些更多的努力。

  雅昌艺术网:具体的阶段性的尝试刚才熊老师也谈了一些,能在具体聊一下吗?

  熊宇:现在有好几个方面的尝试,我自己也能够清晰的感觉到。比方说“解构与再构”,是我对外在客观事物进行解构后的尝试。譬如今天我们去做公交车,那么公交车会给到我们很多的信息,有司机、方向盘、汽车轮胎等元素,我试图把这些全部解构开,成为一种新的图像元素,再用我的思维方式将它们串起来,诸如此类的尝试。

  这种建构的方式表面上听起来可能会觉得简单,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今天的画面就是停留在如此简单的状态下。早几年,邱志杰也谈到了青年艺术家们的“十大学生腔”问题,就是因为画面的简单导致了你能做,别人也可以做,但重点是你作为艺术家,你的感觉和感受在哪里。感受的深入往往需要其他方面来支撑,艺术家的才华是可以磨练的,感觉亦是如此。它并不是一个摸不着的东西,是可以走下去的,需要方式来建构。推敲下去,甚至可以走到一个非常个体,偏执,独立的状态。在绘画中,现在我比原来变得更加的偏执,在我看来,偏执可能才是一个艺术家真正把自我创作建立起来并深入下去的一种方式。

熊宇 《莫名的巨人》 布上油画 50cmx30cm 2017年

  雅昌艺术网:用一种训练的方式或者模式,让自己深入下去。

  熊宇:现在的尝试模式显得有些简单,真正想要往下走达到某种高度,实际上还是需要感觉上的更加深入。现在的我,还在进行中。

  雅昌艺术网:我们也观察到,川大这几年也陆续有做一些艺术家个案和在地性项目的交流和探索。

  熊宇:其实从前年开始,我们就有分几个方向在做事情。一个是在地性的现场项目,这种项目有着非常多的未来可能性,从艺术家进入未知场域到综合材料的运用,都非常的多元;第二个方向是关于绘画本体的研究,就是讨论绘画的本质。们把绘画单独剥离出来,因为绘画可能有很多种方式,不管是抽象,材料还是其他,每个艺术家都会有独立的一个研究;此外,还有一条关于艺术家个体模式的研究。所谓个体模式指的是艺术家个体的思维模式和创作模式,像这次的展览和此前波里斯的展览,我们不光是想做一场展览,更多的是想进行系统的研究,包括此后还会有学术文献,把这块深入的推进下去。对于艺术家,画种和创作方式,我们都不会有所限定,重要的是他是否具有完善的艺术创作模式。当然,这需要大量的个案研究才能慢慢呈现一些面貌,才会在此基础上得到一种往前进的契机,这些所有的工作我们也都在慢慢推进当中。

  雅昌艺术网:谢谢熊老师!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李璞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