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月度(2018年9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2018-10-05 07:18

  导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

  9月5日 策展人:宋协伟、邱志杰及策展团队 “后生命”第二届BMAB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 (点击查看艺术看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9月7日 策展人:苏新平及策展团队 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 (点击查看艺术看展)湖北美术馆

  9月8日 策展人:俞可、黄笃 相遇亚洲——多元化的青年艺术视觉(点击查看艺术看展)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9月14日 策展人:张光华 深度阅读:毛旭辉文献展(点击查看艺术看展) 武汉合美术馆

  9月15日 策展人:晏燕 未来折叠|今日未来馆@苏州2018(点击查看艺术看展) 苏州金鸡湖美术馆

  9月22日 策展人:梁克刚、王檬檬 “古城新脉 城墙之外”2018西安当代艺术展(点击查看艺术看展) 西安美术馆

  9月22日 策展人:Elisabetta伊丽莎白 对话——白明与他的学生陶瓷作品展(点击查看文章) 奎里尼·斯坦帕利亚基金会博物馆

  9月26日 策展人:夏可君 调调Tiao/Diao——王艺2018研究展 (点击查看艺术看展)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9月26日 策展人:孙文倩 众妙之门(Mind Temple)(点击查看文章) 上海当代艺术馆

  9月28日 策展人:策展团队 中国制造007:行思(点击查看文章) 银川当代美术馆

  9月30日 策展人:冯博一 十×三十——丁乙作品展(点击查看文章) 广东美术馆

  策展人:宋协伟、邱志杰及策展团队 “后生命”第二届BMAB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聚焦数字时代的“后生命”

第二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现场

  “本次展览重点探讨在生物基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科技飞速发展的影响下,在日渐受到关注的后人类理论语境中,“生命”这一古老概念的拓展和延伸,以及人在与地球上其他物种共处时,处于“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中微妙变化的地位。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旨在为国际媒体艺术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为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学术互鉴提供一个桥梁,给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教育搭建一个沟通、交流,并且开拓学生视野和启发创意的舞台。”总策展人宋协伟讲到。

“神经风景” by Tobias Gremmler

  2018年9月5日开幕的2018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BMAB2018) 以“后生命”为主题,不仅在“认识论”层面,“新科技”还将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自己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我们是否有勇气将作为万物标尺的“人”真正去中心化?

Tobias Gremmler - Kung Fu Motion Visualization

  就像策展人费俊谈到的:在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下,“生命”的概念得到了爆发式的生长,如何应对这种巨大的社会改变,并重新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其他物种、人与非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命政治、这个时代下身与脑的关系、这个时代下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及这个时代下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都是在探讨关于“后生命”时值得深入阐释的话题。

  展览现场:关于未来世界的艺术展

  展览主体将分为三部分,分别为“数据生命”、“机械生命”、“合成生命”,从存在于算法中的虚拟生命、基于机械构架的仿生生命,以及作为介于生命定义模糊边界的合成生命来阐释生命这一主题。作品类型包括但不局限于动态影像、互动装置、沉浸式艺术、生物艺术、机械装置、声音视觉、 网络艺术、声音艺术和混合媒介等。

Brad Miller作品 《被监视:来自监视文化的瞬间》

  当人工智能拥有「情感」和「认知能力」,人类能否能接受「合成生命」?记忆/信息,可以强行存入人体、强行删除吗?我们能否「控制自己的梦境」?穿上用自己的皮肤基因制造的皮具?人类是否能将生命托付给人工智能?喝不到孟婆汤,但你想试试「基因汤」么?等等问题均可以在现场找到答案,比如MIT 媒体实验室的展品讨论了生物科学,他们尝试对生物体进行编程,并发明未来的响应和转换接口。用Wetlab、数控机床生物打印技术,制造出含有「生物纳米执行器」的材料。

  这种特殊材料本身,可以通过电信号的控制,让“现实世界”能与“虚拟世界”进行通信。未来可以用于服装设计、软机器人、包装材料、甚至建筑。当然,双年展还有更多让人难以置信的展品。比如,社交型机器人、现场用人的口水调制的“基因汤”、各种有趣的新材料等等。

  策展人:苏新平及策展团队 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工业版画转型的力量

  2018年9月7日,“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担任总策展人,李康、张炼、宋新忠、夏梓组成策展团队。

“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展览单元“记忆与未来”展出作品

卢波·阿特那萨夫 《线圈I》 铜版 60×103cm 2010

“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展览单元“工业有声”展出作品

肖习石《横直交响之五》 黑白木刻 47×70cm 2016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工业景观变得抽象、疏离、去视觉化,以全自动化生产线为例,以往轰轰烈烈的劳动场面被秩序井然的高效自动化作业流水线所代替。传统的版画样式更有利于表现蒸汽电力时代的文明景象,能够带给观众关于逝去年代的诗意畅想;而版画新的综合作品形态,则是通过多样化的材料和手段匹配方式,表现艺术家对后工业时代社会状况的关注,其中包括人类作为生物个体与工业文明如何依存、便捷生活与心灵异化、人工智能与精神家园等严肃的思想议题。”总策展人苏新平认为工业版画有必要基于这样的时代与专业背景的变迁,积极凸显出“转型的力量”。

  展览现场:转型期社会现象的艺术缩影

“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展览单元“工业有声”展出作品

张道宏《穹顶之下。山水盛宴》 套色木刻 119×70cm 2018

  此次展览共展出来自全国各版画群体、艺术高校与专职艺术家的145位(组)艺术家的204件作品,涉及现代版画的各个版种,也有少量实验性的版画作品,展览通过“记忆与未来”、“智能工厂”、“工业有声”三个部分,从时间线索下的工业转型与未来畅想,新兴工业的视觉叙事以及工业与集体记忆、工业与人类、工业与环境等方面营造一个立体的、工业新时代下的情境体验空间。

“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展览单元“智能工厂”展出作品

郑凡琦《追光者》 绝版套色木刻 90×90cm 2017

  在“记忆与未来”中,既有时代特色鲜明的传统版画作品《安全是个纲》《大船小工》《温暖的记忆NO.10》,也有著名当代艺术家徐冰的《神性的空间》、王家增的《从阴影出发》等抽象的先锋作品;在“智能工厂 ”中,吕昊霖的《有序的无序状态—5》、周绿江的《仰望之一》等作品展示了工业新时代下的情境体验空间,而余曼的综合材料作品《新天工开物》、王弋飞的装置作品《更路簿》更让版画的艺术形态突破了纸材限定,向多媒介领域发展;在“工业有声”部分中,张凌瑞的《共生之契合》、王觅的《城市》、墨建杰的《谁知盘中餐》共同指向了工业与人类、工业与环境的思考。

  策展人:俞可、黄笃 相遇亚洲——多元化的青年艺术视觉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 动态呈现青年艺术的多元视觉

  2018年9月8日,“相遇亚洲——多元化的青年艺术视觉”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俞可、黄笃联合策展。

“相遇亚洲——多元化的青年艺术视觉”开幕现场

“相遇亚洲——多元化的青年艺术视觉”开幕现场

  “全球化下的亚洲,中国文化要如何去建立和‘邻居们’的关系?如今年轻一代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改变这些关系?我们能够做些什么?通过展览和青年艺术家进行对话,也是对今天、未来的思考和探索。此次展览更多是一种动态的表现,我们用一种不同于过去的经验来面对今天的艺术诉求。这种变化就是让青年艺术家们通过更具有实验性、创新性的方式表现出来。”策展人俞可在说到。

“相遇亚洲——多元化的青年艺术视觉”展厅现场

“相遇亚洲——多元化的青年艺术视觉”展厅现场

“相遇亚洲——多元化的青年艺术视觉”开幕现场

“相遇亚洲——多元化的青年艺术视觉”展厅现场

  此次“相遇亚洲——多元化的青年艺术视觉”展览将亚洲各国的艺术家聚集在一起,把他们的作品放置在同一个场域中去发现、探讨其关系。艺术家们在创作中使用了多种媒介,去呈现当下的生存语境、社会关怀、生命意识、日常经验等联系。对于社会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客观的再现,而是以各自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媒介去回答、剖析社会问题。

  展览现场:艺术家帮你留住你的影子

  灯光打造的行星运动与潮汐、具有对抗和稳定双重矛盾的装置、高频曝光保留的人体影像、用瓷器填充的微型梦幻苏州园林……展览呈现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泰国、菲律宾的共46位参展艺术家作品,既有绘画和雕塑,也有装置和影像,还有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沉浸式艺术,分别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展出。

李柱石 乐园 摄影200×91cm 2017

李柱石 乐园 摄影200×91cm 2017

MMyu--untitled landscape (installation view MM Yu (1)

MMyu--untitled landscape (installation view MM Yu (1)

  从展出的作品可以看到,参展艺术家的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思考和针对性,有的作品强调表现日常经验,有的作品彰显了传统能量,有的作品隐含了艺术本体的内涵,有的作品反映了社会关怀,有的作品描绘了生命意识,有的作品凸显了情景的感知现场,比如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学院的沈凌昊带来了名为《时间的影子》的作品,这是一件互动性非常强的作品,观众可以在他的作品前留下自己的影子。让观众在展览中去沉思和感知多维的形式和场域,感知艺术不断扩张的边界,以体验丰富而多样的亚洲当代艺术风貌。

  策展人:张光华 深度阅读:毛旭辉文献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通过文献印证中国当代艺术40年发展脉络

“深度阅读:毛旭辉文献展”展览现场

  2018年9月14日,“深度阅读:毛旭辉文献展”在武汉合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毛旭辉工作室助手张光华女士担任策展人。

“深度阅读:毛旭辉文献展”嘉宾合影

  本次展览主题“深度阅读”,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毛旭辉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艺术文献勤奋而深刻地学习,从而将日常生活以史诗般语汇凝练出来;另一方面,也是对于相关研究者投入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时,必然要“深度阅读”的启示。展出毛旭辉绘画艺术作品、文献及其艺术生活资料,包括创作手稿、速写集、收藏书籍、往来书信、记录影像乃至音乐磁带、录音机等,从而建立起一个历史语境,以帮助观者进入其中,进而对毛旭辉先生艺术面貌的形成与演变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映证中国当代艺术40年来的发展脉络。

  展览现场:一场穿越40多年时空的展览

从得胜桥看盘龙江 23×30cm 纸本油画 1975

法国电影《沉默的人》记忆 21.5×23.5cm 纸本水粉 1978

  展览分为“一单元 艺术启蒙(1956-1983)”、“二单元 现代思潮(1984-1989)”和“三单元 具象图式(1990-2017)”三个以现代主义艺术价值体系为创作取向的主单元,以及呈现毛旭辉非方法论艺术主张的“附一单元 红土恩赐(1979-2016)”。通过展览的结构和展品可以看出,“毛旭辉的修炼方式是深入阅读、摘录笔记、书写感悟、联系现实进行矛盾辩证,与同好书信探讨,并转化、提炼成大量草图、手稿,最后创作出一件又一件具有日常史诗性的当代艺术图像,构建存在的寓言体系”。

日常史诗·书架 27×38cm 纸本炭笔淡彩 1996

权力的词汇 55×79.5cm 纸本油彩 2003

  在现场,观众常常会感叹于艺术家40多年文献资料数量的巨大,被艺术家的各种速写集、收藏书籍、往来书信、记录影像乃至音乐磁带、录音机等诸多文献及其艺术生活资料所吸引。

  策展人:晏燕 未来折叠|今日未来馆@苏州2018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讨人面对未来的焦虑及展望

  2018年9月15日,苏州金鸡湖美术馆中,一场关于今日与未来的讨论:“未来折叠|今日未来馆@苏州2018”新媒体艺术群展启幕。

甘健,基石,视听装置,2018

  展览由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晏燕策划,试图探讨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语境中,人面对发展所产生的焦虑及对未来的展望。同时,本次展览也是基于年轻一代策展人、美术馆团队对艺术及美术馆未来的期许与展望,它的呈现方式不仅取决于科技和媒介的发展,更基于新一代艺术从业者对未来艺术、人文情怀及与观众关系的最深层次思考。

  展览现场:看艺术中的黑科技

龙星如&周姜杉,监控,实时数据互动装置,2014

  展览呈现了来自全球媒体艺术领域颇具探索精神的Charles Lindsay&苏少禹,邓悦君,甘健,洪启乐,花形,刘佳玉,林欣,龙星如&周姜杉,钱泓霖,应歆珣等10组艺术家带来了10件意趣和方向、形式均不同、但都具备思辨内核的作品,展览涉及装置艺术,实验音乐,声音影像,空间交互,也主要展出图像,声音与光源、装置等一系列作品,充分利用空间并与观者建立互动。

应歆珣,尘埃,2017

  进入展厅之初,便是浸入的开始,数字、影像、信息、交流、观察,展览在表达的同时,也在传递、沟通,比如作品《基石》通过现在的新媒体技术手段把从古至今贯穿人类历史的这个能量,构成这个世界的基础表现出来,一束强光落下,世界开始裂变,非常的具有视觉冲击力。

  策展人:梁克刚、王檬檬“古城新脉 城墙之外”2018西安当代艺术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古城新脉

  西安文脉太深厚了,以至于周秦汉唐等十几朝帝都之后,“西安的地气被消耗过多”,但唐之后退出历史中心已经千年,完成休养生息,西安是该“满血复活”的时刻了。策展人梁克刚讲到。

刘克成作品《新长安城》

侯拙吾作品

  展览以“古城新脉”为主题,“1+6+36”个场馆的92位国内外艺术家以及作品,重新定义了西安当代艺术的格局与边界。这是西安当代艺术家群体的一次宣言,这个宣言是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古城艺术生态的一次重大转变,从此西安在艺术方面告别了传统和沧桑的时代,宣告着西安艺术新时代的到来。

  展览现场:让当代艺术浸润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里

  全城联动、43个展场、史上规模最大、阵容最豪华最国际化……在这里既有日本“物派”的宗师菅木志雄,也有意大利国宝级艺术家弗拉维奥·法韦利、韩国著名艺术家李京浩、瑞士著名艺术家伯纳德·加罗,既有王度、吴少湘、杨千、奚建军、贺丹、刘广云等旅居欧美的华裔艺术翘楚,又有梁绍基、尚扬、申凡、隋建国、邓国源、徐累、管怀宾、范勃、邵译农等国内资深大家,也有近年来在国际上广受赞誉的萧昱、杨茂源、封岩、郭工、张巍等优秀艺术家,还有一大批像邢丹文、周斌、郭燕、武小川、侯拙吾等西安籍和西安本土的优秀艺术家一并参展!而且作品多是专门创作且与西安这座城市相关。

强世军作品

周斌作品

  整个大展形成一系列三个层次遍布全市的艺术作品展示的网络结构。同步编撰出版一张西安“艺术地图”,所有观众按图索骥,跟着展览和逐个作品重新发现和探索西安,体验艺术、人文、历史与城市发生发展的关系。这种模式极其有效地缔造了西安当代艺术的新边界,使得艺术介入城市生活,变相成为生活方式。让当代艺术浸润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里,重新诠释当代艺术与城市市民的关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策展人:Elisabetta伊丽莎白 对话——白明与他的学生陶瓷作品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通过展览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全貌

  2018年9月22日,“对话——白明与他的学生陶瓷作品展”于意大利威尼斯的奎里尼·斯坦帕利亚基金会博物馆(Museo Querini Stampalia)开幕。共展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白明教授和他的12位青年学生的陶瓷艺术作品。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是中国现、当代陶艺第一次登陆威尼斯,希望能够通过展览关注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全貌,此前做过关于中国的雕塑艺术、油画艺术、装置艺术和水墨艺术等不同门类,希望能够做陶艺、漆艺等多样性的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

  展览现场:一场师生的对话

展出作品

  展览以白明和学生们的陶艺作品为主,同时还包括白明教授早期的材料绘画,以及近期的小型装置雕塑和册页水墨作品。这些学生分别是:金贞华、许润辉、朱国东、王国栋、孙月、崔久霄、韩向东、高惠林、魏韫浓、刘佩洋、孙嘉羚、余梦彤。以独特的展览样式为威尼斯当代艺术界了解中国现当代陶瓷艺术提供了独特视角和关注度。展览不仅呈现作品,更呈现出作品背后对于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思考。

  策展人:夏可君 调调Tiao/Diao——王艺2018研究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调节生命的语调

  王艺作品 小号系列

  2018年9月26日下午,“调调Tiao/Diao——王艺2018研究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夏可君担任策展人。“调调”是本次王艺个展的主题,也是理解王艺新作的关键词。“调调”具备汉语特有的“双关”含义,既是一种独特的“调调”(Diaodiao:独特的调性与语气),也是一种调调(Tiaodiao:调节走调的调性)。展览围绕存在的情调、艺术的调性、生存境况的调节,乃至于作品的语调,从广义的“雕塑性”即生命的“可塑性” (Plasticity)的哲学本体出发,围绕现代性社会关系中个体在群体中的迷失,以及面对一个不断走调的时代,向公众展示王艺近年来艺术创作的主旨:如何进行艰难“调调”(Tiaodiao)的工作,而形成了他自己作品异常独特的“调调”(Diaodiao)。

  王艺作品 《玩偶》H700cm 铜 2018年

  策展人夏可君表示,展览让公众既看到了王艺作品中最为独特且迷人的个人调校,也倾听到艺术对时代转型需要正义来调节(adjust)的隐秘召唤,从而有助于反思当下生命政治的基本状况。

  展览现场:在不同的调性之间寻找生命美感

  此次展览是继“王艺2016研究展”之后的主要研究、探索成果展示,展出其最新雕塑、版画及不锈钢作品共30余件。在现场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三个系列的作品,在其中可以感受到个体的温度,同时也可以看到,艺术家在以一种调侃而深刻的方式,向当代社会“发声”。

  王艺作品 《疲惫不堪》500x218x84cm 玻璃钢烤漆 2018年

  第一个系列接续之前的顽童群雕的“新波普”系列,《玩偶》《合影》和《让我们一起快乐地玩耍》等群雕作品,在生命政治上拓展了中国波普艺术。第二个系列则是《小号研究》的“新雕塑”系列,几千只小号,被艺术家加以变形和重新拼接,形成金字塔与巴别塔的寓意形态!第三个系列是新的绘画系列,这一系列作品是以“不锈钢”做成的绘画,在材质与绘画的质感,以及平面形态的虚化的层面,让绘画重新获得了自身存在的尊严与新的调性。

  策展人:孙文倩 众妙之门(Mind Temple)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索当下社会的心灵殿堂

  9月26日,“众妙之门(Mind Temple)”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幕,正值MoCA十三周年馆庆之际推出的展览“众妙之门”,旨在链接科学与艺术的视野呈现人类学话题,在当代艺术中注入多元学科的能量,拓展艺术探索和展示的边界。

“众妙之门”展览现场

  “‘Temple’庙宇(源自拉丁语圣殿)是为宗教或精神仪式、祈祷、牺牲等活动所保留的结构,‘众妙之门’展览的初衷,从三年前计划策展的开始,就是注重探索当下社会的‘心灵殿堂’。随着心意的更新与变换,我们从形而上的心灵殿堂对话当下。”策展人孙文倩讲到。

  展览现场:当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走进美术馆

  石至莹《圆光》 “众妙之门”展览现场

  展览展示来自20位中外艺术家的24件/组作品,作品涵盖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传统艺术、宗教体验等多重话题。其中,15件作品是专为本次展览特别委任制作。正如策展人讲到的那样,在展览现场我们可以感受心灵的力量,比如一楼展厅参照拉丁十字形教堂大厅的建筑结构,其间包括两件以当代艺术形式解构传统宗教图示的装置作品,想比尔·维奥拉的作品《归来》以视觉图像呈现对于彼岸的设想;此外,我们还可以感受科技艺术的魅力,比如在“众妙之门”展厅的入口处,呈现的是由当代书法家王冬龄与AI技术团队联合打造的展览同名装置作品,旨在呈现传统文化借力现代科技的沿袭与颠覆。展厅二楼则被398台悟空人形机器人“占领”。

  策展人:策展团队 中国制造007:行思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用艺术的力量证明“中国制造”

  2018年9月28日,银川当代美术馆三大展览同时开幕,其中,中国当代艺术家尹秀珍的中国制造系列展览之“中国制造007:行思”吸引了众多的目光。

  “中国制造”系列展览是银川当代美术馆自2016年起开始的系列展览,始终贯穿着开放式的实验性展览的初衷,展现“中国制造”的独具匠心。一个艺术家一个展厅一件大型装置作品,是银川当代美术馆对“中国制造”从始至终坚持的策展初心。用艺术的力量和自己的实力,来证明“中国制造”是非常值得的事情,也是银川当代美术馆的特色。

  展览现场:一个展厅一个艺术家一件大型装置作品

  在进入银川当代美术馆的一楼左手的展厅,就可以看到艺术家尹秀珍在这个空间实施的“中国制造007:行思”,这个展览有着庞大的作品体量,从展厅的天花板一直垂直地面,并且如丛林般的占据整个空间。使观众沉浸在扑朔迷离的幻境中的“中国制造007:行思”,重启了观者感观机能。中国艺术家尹秀珍,利用向宁夏全体市民征集到的500多双有故事的旧鞋子制作的大型装置作品。尹秀珍的作品多关注个体经历和记忆与时代的关系。此次展览她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鞋子用来创作,鞋子也许是最平常、最简陋、最易被人遗忘的,但却是肉身的承载物,也是经历的承载物。穿过的鞋都带着不同人的经历、记忆、印痕和审美观。既是“生活物”又是“认识物”。

  艺术家尹秀珍告诉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征集来的500多双鞋子中有100多双鞋子的主人留下了关于鞋子的故事,我把这些字条展出来了。有一个参与者对小时候穿过的一双塑料凉鞋特别有感情,但现在已经没有了,她就在卖旧货的网上店铺用300元买了一双那样的塑料凉鞋;还有的是自己工作后,用自己第一次拿到的工资买的一双鞋;也有的是自己丈夫结婚前给她买的一双鞋,对个人都很有纪念意义。也有人希望展览后把鞋子能还给他们。”

  策展人:冯博一 十×三十——丁乙作品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以极简元素揭示30年社会变迁

十示1991-7 布面丙烯 140x170cm 1991

十示1991-7 局部

十示1991-7 局部

  2018年9月30日,“十×三十——丁乙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冯博一策担任策展人。本次展览从丁乙三十年的创作履迹中选取70多幅(件)代表性作品,包括为展览特别创作的多件大尺寸木板上绘画、广东美术馆馆藏作品等,通过“十示所示”“互为图像”“视差张力”“居间地带”“能量转化”五个单元,梳理艺术家不同阶段创作的内在逻辑关系及持续不断的艺术能量。

  展览现场:在作品中感受中国当代精神的视觉样本

  “十示所示”呈现的是丁乙近两年的新作,最直观的感受是画面的尺幅巨大,形成一股裹挟之势。艺术家试图以抽象的艺术形式表现“力量”,在作品《十示 2017-B4》及《十示 2017-10》中都可感受到浮于背景之上的图案所形成的动态。《十示 2018-2》及《十示 2018-8》是专门为广东美术馆创作的新作,丁乙一直通过其高度个人化的艺术语言和在不断衍变推进的艺术创作,与其所处的时代持续产生对话,这些新作所要传达的正是近年来社会转型期暗流涌动的力量。

“十×三十——丁乙作品”展览现场

“十×三十——丁乙作品”展览现场

草图13件 纸上丙烯、铅笔、墨 94x144cm 1987-1989

草图13件 纸上丙烯、铅笔、墨 94x144cm 1987-1989

  与“十示所示”相对的展厅“互为图像”单元呈现的是丁乙的早期作品,“居间地带”单元展出的是丁乙早期的手稿和纸上作品,这些作品致力于抽象感受的具体性,“视差张力”单元呈现的是丁乙另一具有代表性的系列作品。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