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理论的知性与经验的理性(上)

前言

王树秋书法理论的知性和经验的理性,感受到了书法的破立聚散、意象虚实。书法王国里,本应该高山与平原共存,瀑布和溪流齐涌。但是能让大家感受到这样的移步换景、旖旎万千的风景谈何容易。清代宋曹《书法约言》说:“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谓离者,务须倍加工力,自然妙生。既脱于腕,仍养于心,方无右军习气。”经验必须具有理性,没有理性的经验就会“难脱习气”,只能跟着古人亦步亦趋;理论的知性告诉我们,书法怎样和古人和今人“貌离神合”,王树秋在这两方面的认知走出来自己的道路。任何艺术都需要个性的张扬,个性是一种“通会”,孙过庭在《书谱》里说得十分明白,他提出来书法创作的“三部曲”,“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开始的时候没有达到,后来又太过了,正所谓“过犹不及”,只有到了“通会”阶段才能达到“人书俱老”的最高境界。通篇所言,就是在论述书法的知性与理性。至言至理,诸君知否?
 

姜维群、齐珏评点

晋代卫铄《笔阵图》云:书法“达其源者少, 闇于理者多。”唐代孙过庭《书谱》说: “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

姜维群:法、理、道这是书法的3个层面,在构思作品的时候,这3个层面是层层递进的高下关系,还是各自独立的比邻关系?

王树秋:实际上“法”是初级阶段,“理” 是中级阶段, “道”是高级阶段,是层层递进的高下关系。进书法这个门,学书法这个艺,“法”是最基本的支撑。缺了这个支撑,一切都无法谈。没有了法,没有了专撑,再怎么写肯定会出问题。作为学术当中的这个“法”,方法的正确性、科学性与否非常重要。 我们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认知,因时代不同而也不同。过去,书法是文化实用的一部分,现代书法已经脱离了实用部分,作为一种纯艺术形式,把它提出来了。艺术形式往往更依赖艺术理念、艺术审美,围绕着艺术中的诸多元素去思考,这就是“理”。 所以这三者关系是递进的高下关系。
 

理论的知性与经验的理性(上)

《半亩方塘》 68x68cm 纸本 王树秋


姜维群:现在好多人没有把书法上升到学术和理论高度来,写字就写字,就觉得它好看,凭个人的一种好恶,这应该是书法爱好者的层面。我觉得作为书法家,作为艺术个性有追求的书法家,古人讲“文以载道”,现在是不是应该说“书以讲法,书以论理,书以载道”?

王树秋:法是必备的一个前提,可以形成经验体会,但往往是支离不系统的,形成一个完整的基调,艺术的一个基调,需要“理”的理性思考。我觉得,现在很多人那么容易跟风逐潮,那么容易出现困惑而无解,写着写着写不下去了,为什么?我认为学习书法艺术,最先解决的就是识的问题,即识见、见识,这个是最主要的。为什么有的人眼界高,因为他置身于“理”,有识见。天津卫有一句俗话:二小过年看邻居。如果书法家左看看我们左邻的张三,右看看我们右舍的李四,他们干啥我干啥,艺术可以跟着学,但艺术不可以随人走。
 

理论的知性与经验的理性(上)

《宾虹人题画》 68x68cm 纸本 王树秋


姜维群:许多书法家像侦探,明察暗访各种关系,看左邻右舍在做什么,看外面刮什么时髦风,既不看古人,也不分析自己,实际上是缺乏一种自我的认定,正像一句流行语: 他心里谁都装,就是没有自己。你怎样提升自己的书法艺术?

王树秋:说到底,书法需要践行的长度和鉴赏的高度,这就是刚刚说的法与理。具备这样的头脑和眼光之后,从我个人来说,想进入实践的理性阶段,必须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和自己的经纬点。这个切入点是从最容易突破的地方学习,经纬点恰恰就是本人横向、纵向两点的强强交叉处。
 

理论的知性与经验的理性(上)

《澄观》68x68cm 纸本 王树秋


姜维群:你感觉你的切入点、经纬点在哪里?

王树秋: 首先来说,我的这个切入点是围绕我这么多年思考, 无论你怎么调整、怎么变,万万不可偏离中国书法这条主脉。有了这样的思考,就不会在所谓的丑陋粗野上切入,就会追求自然状态下的美。自然是非理性下的美,而书法是理性一知性下的美,自然而不失度、不失控。 我个人认为恰恰这个度, 就是自然的恰到好处, 应该是切入点。我们所有的创作都是人为化的,但是我们通过这个人为化形成书写,最后再合乎自然、天然的这个度。 譬如个别名家,年轻的时候写得很好,后来慢慢就在固化自己, 逐渐就是多人工少天然,匠了。
 

理论的知性与经验的理性(上)

《黄公望诗》 68x68cm 纸本 王树秋

 

理论的知性与经验的理性(上)

 

王树秋 字子丰。天津市人,1960年生,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美术学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2008年被中国文联,中国书协授予“全国书法十杰”荣誉称号。

幼年之时即爱书法,以魏碑开笔学书,拜师于著名书法家孙伯翔先生,为入室弟子,出入先生门下,受其亲传。以行楷见长,作品注重开掘意境,抒发感情,讲究用笔及韵味的变化。作品既能表现以画入书,以书入画之气,又能抒发淋漓痛快、奔放激越之情,书能展而不散,紧而不拘,刚柔相济,飘逸俏丽,逐渐形成自家风格。作品入选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第三届全国获奖书家提名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百家书法精品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五百人书法精品展”等重要展览。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